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正文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探讨

来源:UC论文网2015-12-09 17:40

摘要:

摘 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 文 化 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摘 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两岸关系;交流合作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本为一体,台湾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台湾作家李敖2005年访问大陆时写下了《台湾无处不中国》一诗,对此是个很好的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共同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因此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有力地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范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国际政治学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狭义的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该社群的心理、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总和。[1]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科技、宗教、道德、艺术等多个范畴。本文的讨论主要在狭义范畴展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方面,中华文化由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百越文化、闽台文化等等)构成;另一方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的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决定了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民族的背后都有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没有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刚健、自强不息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容仁厚的精神,要求合理地对待人际关系、民族之间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他使人们可以在大千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兼容开放精神,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文化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晶,在不断吸收和融合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中得以发展。同时,它还源源不断地输出自身的文化能量,给异质文化以影响。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吸纳与回馈,对西方文化学习与借鉴的过程。“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追求统一”的历史意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统一并非一般的政治选择和一时的政治诉求,而是在华夏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是牢牢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沃土之中的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基本社会理念和普遍的价值观。 
  二、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汉字为符号,以汉语为媒介的中华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台湾特色的优秀文化的确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补充,两岸应该共同努力,来继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2]台北“国家文化总会”长杨渡认为,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所谓的台湾文化。中华文化是根基、是范畴、是特色,是台湾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阳光与空气。[3]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宗同源,自古以来由于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一体化,使台湾的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首先,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与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步。今日之台湾居民,除早期住民(或称“山胞”)之外,都是近三四百年来中国大陆移民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通过垦猎、商贸、随军、避战、婚嫁等陆续迁入台湾,并在台湾繁衍后代。据1926年12月31日的人口统计,当时全台人口3751600人,其中祖籍为福建省者3116400人,占83.07%;祖籍广东省者586300人,占15.63%;其他籍人48900人,占1.3%。福建籍人口www.21cnlunwen.com中,闽南人约占97%。[4]特别要指出的是,大陆移民台湾的浪潮前后持续200多年,这种移民不同于国际移民,而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同一民族,而且主要是同一行政区划内进行的。他们把大陆的社会生活完整地移植到台湾。在此基础上,与台湾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台湾文化。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处处表现出中华文化的特征,秉承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再生能力。 
  其次,台湾之中华文化根基从未断过。台湾因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在历史上,遭到外国的多次入侵和殖民统治,他们对中华文化进行摧残,推行殖民文化。特别是日据台湾时期,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写汉字、说汉语、唱民族歌曲戏剧,取缔汉语学校、禁止办汉文报刊,取消中国传统节庆,烧毁汉族信仰的神像。同时,蓄意篡改台湾历史,倡导大和文化,培养皇民意识,企图彻底消除中华文化在台湾的根基。但是,历史并不以侵略者的意志为转移,在遭受外族多次入侵和殖民统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反而在屈辱中得到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成为反侵略、反割台、反殖民统治的重要武器。从日本占据台湾、实行殖民同化政策伊始,台湾有识之士就发动以“读汉书、写汉字、作汉诗”为中心的汉学运动,在“皇民化运动”甚嚣尘上的时候,台湾民众冒着生命危险,以各种形式传承中华文化。 
  1945年台湾光复后,中华文化传统在台湾也得到新的确认和重建。一方面,清除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恢复汉语学校、加强国文教育和国语教育,大力推行普及国语运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大陆著名文人参与其中,对台湾文化的重建做出重要的贡献。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退据台湾,随之入台的有百万军队和军政人员,还有大批文化人士以及大量的文化资产。国民党为了表明自己是“法统”的代表,以自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真正继承者自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做了一些有益的事。特别是随着台湾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推广和提升。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当局还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客观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再次,两岸文化的精神纽带相同。儒家思想和道德行为规范是台湾文化的基干与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学是其主干,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至今仍起着重要作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把儒学传统中基于春秋大义的道德观念、注重民族气节的爱国精神、主张经世致用的王道理想带到台湾。郑成功去世后,陈永华继续弘扬郑成功的儒学精神。他在台湾建太学,并令各地设学校,教人读儒家经典,选拔人才到太学深造,并亲任太学学院,掌管教育。在他主持下,儒学思想在台湾开始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清朝统一台湾后,继续在各地兴办学校,大力推崇朱子学,强调忠孝节义、修身养性,成为台湾儒学的主流。19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强调春秋大义的儒学传统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旗帜下复兴,他与朱子学中忠孝节义思想融为一体,成为台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思想武器。在武装反抗斗争被日本残酷镇压以后,台湾的儒生们只好采取保存中华文化传统的方式抵制日本殖民文化的入侵,其目标是传承儒家文化,以待时机,回归祖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融发展,台湾儒学的优良传统在同外来文化碰撞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至今,台湾百姓的待人处事仍然是以儒学的伦理道德为基本准则,中华儒学传统在台湾得到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在台湾体现得十分显著。由于海路迁徙的极其危险和官府的政策限制,早期的大陆人移民台湾,多是单人独户,很少举家迁台。入台后,为了取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成为他们首选。早期台湾的家族制度并不健全,出现了以祭祀原先共同祖先的“合约式祭祀公业”。数代之后,家族制度完善,出现了祭祀开台祖先为主的“阄分式祭祀公业”,标志着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过渡。中国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及宗族文化理念也在台湾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表现为移民及其后裔们尤为注重自己的家族源流,有强烈的寻根意识,这种认同感和寻根意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台湾,随着人口的繁衍,许多姓氏渐渐发展为大族,他们仍然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族亲聚聚,乡亲为邻,在聚居地按照祖宗的习俗,修族谱,建祠堂,沿用祖籍的郡望、堂号,标榜自己的渊源流派,以示饮水思源,不忘宗亲故土。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