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英美文学论文 > 正文

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陌生化

来源:UC论文网2015-12-17 16:46

摘要:

20世纪的西方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时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各种问题激增,社会秩序混乱。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评价这一

  20世纪的西方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时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各种问题激增,社会秩序混乱。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评价这一时代的特征时曾说:“一切神明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以往关于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在这个非理性的时代,有着对于理性时代的反叛“理性主义时代是审美的时代,而非理性主义时代则是审丑的时代”。作为对这一时期诸多问题的披露者,一些现代派作家借现代派文学作品的来表达心中的忧虑。现代派文学通过陌生化的表现方式异化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人们内心阴暗、焦躁甚至是放荡的隐晦状态。所谓“陌生化”就是使用艺术技巧,使文学形式变得困难,使文学对象变得陌生。本文即试拟从“意识流”小说中的陌生化、“荒诞剧”中的陌生化和“黑色幽默”作品中陌生化三个方面入手对西方现代派的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进行分析。
  一、“意识流”小说中的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什克洛夫斯基于20世纪初提出的,他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艺术要让人感觉的到,要唤起人们的审美体验。陌生化是西方现代派的文学家们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现代派文学正如卡夫卡所说的是“个人的象形文学”,在这些学者眼中,是不存在什么现实的东西的,只有人的感觉才是可信的、真实的。wwW.11665.cOm“意识流”小说是最能体现现代派小说这一特点的文学形式,“意识流”小说的创作者们常常以时空上的颠倒错乱,使读者如坠云端,迷失在主人公的意识里,难分虚实。
  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有着“百科全书”之称,被誉为20世纪的《圣经》。作者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布鲁姆一天的经历,精确地说是18小时45分钟之内所发生的事情,看似平平常常、庸庸碌碌,但却暗含着深意,平凡的日常活动背后涵盖的是主人公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作者将布鲁姆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尤利西斯进行对照,用他的生活场景比对尤利西斯的十年冒险经历,为的是像我们揭示人物的真实的内心世界,一个与外部世界同在的境界,在实际生活里怯懦的布鲁姆一直忍气吞声,不敢和自己的情敌公开叫嚣,只能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求安慰,通过意识的流动完成自己的英雄梦。这体现出的正是现代派作家们所创作的作品不重视环境的描写和情节的设置,更偏向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叙述,以陌生化的手法将文学对象加以“陌生化”,使其作品更为神秘、复杂。
  二、“荒诞剧”中的陌生化
  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喜剧《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第一部成功搬上舞台的荒诞派戏剧。这部喜剧共由两幕构成,第一幕剧一开始,主人公流浪者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一同出现在乡间小路上,在一棵光秃秃的树底之下,一起等待着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执着的等待着,等来的却只是一个自称是戈多使者的小男孩儿,他告诉这两个可怜人是“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天晚上准来”。第二幕的内容几乎和第一幕没有什么不一样,有着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在那棵光秃秃的树长上出了几片叶子。他们继续着荒唐的行为,在烦躁和寂寞中等待着戈多。就是这样及其简单的情节,村路、枯树、流浪汉于黄昏时等待着一个叫戈多的人,一直的等待着。萨缪尔·贝克特以陌生化的方式叙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两个可怜的流浪汉在无聊的时光中等待着,等待着一个毫不相识的人,可笑的是他们不但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他何时回来,究竟能不能来。他们不停的闻靴子、脱靴子,重复着脱帽子、戴帽子的动作,无聊透顶时就只好无话找话的闲聊。
  作为一部伟大戏剧,《等待戈多》已连续在巴黎上演了四百多场,文本也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文字。《等待戈多》中流浪汉的这种等待,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等待状况,这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的显现,光秃的小树、荒芒的村路、无知的流浪者……现实世界在虚无的状态中变得荒诞不羁,剧中让人绝望的等待预示着现代人的无力感和生存价值的疏离状态,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深处的悲壮。
  三、“黑色幽默”作品中陌生化
  美国的黑色幽默作家们大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他们的作品也深受战争的影响。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亦是如此,不同于一般的小说的结构严谨,这部作品的结构十分松散,故事中涉及的人物众多,甚至没有主要的情节线索,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群疯狂的人生活在一个毫无理性可言的疯狂世界中的状态。 小说一共分为了四十二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故事,但小说中也有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约瑟连。“第二十二条军规”在小说里无处不在,“一个人面对真正即将来临的危险时考虑自身的安全是精神正常的表现。他如果疯了,就可以免去飞行任务,只需亲自提出申请。但如果他提出申请的话,那就说明他没有疯,就不得不执行更多的飞行任务。如果他执行了更多的飞行任务,他就是疯了;如果不执行的话,他就是正常的,就得继续执行飞行任务……”这是它的明确规定,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
  小说用“陌生化”的表现方式描绘了三类人,有依靠战争而大发横财的资本家,有为爬上高位而不顾士兵生死的上层军官,也有像约瑟连一样的具有英雄气质的“反英雄”。由于作者陌生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更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在揭露战争残酷血腥本质的同时,换起的是人们对于二战实质的清醒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并没有大肆颂扬战争中的正面

 

英雄人物,而是极力突出一些天真、狂妄、卑劣、无耻的士兵形象是有其深意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本就是荒谬的,让每一个不得不受它制约的人陷入深深的绝望中。作者以陌生化手法塑造的约瑟连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不怕死亡的威胁,有一定的个人追求,看透了大多数人的荒唐行为的本质,对于战争有着正确的认知。 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

  四、现代派诗歌的陌生化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诗人、文艺评论家,其代表诗作《荒原》被视为是西方文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派诗歌。《荒原》为艾略特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他其中运用了大量陌生化语言和手法,来表现一战以后西方文明的荒原化。创作时艾略特有意在诗歌中把古老的繁殖仪式和现代的堕落人性相比较,让西方古今的精神荒原形成对照。《荒原》的陌生化首先体现在语言表达的技巧上, “当一种语言取代另一种时,肯定是因为这种语言有它的优越的地方,比起原来使用的语言,新使用的语言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不同,而是更广阔和更完善的境界,不仅仅是使人思考,更让人能去感知它。”正是基于此他在诗中插入了大量的异国语言。此外,他还运用了许多童谣、打油诗来表现语言上的陌生化。《荒原》的陌生化手法还表现在描述对象的陌生上,诗歌开篇第一章便点明了主旨是“死者的葬仪”, 到处是“一堆堆破碎不堪的形象” 、“死去的土地”、“枯枝败叶”加上衰败的泰晤士河以及坍塌的伦敦桥等颓败的死亡景象,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都市的罪恶,纵情声色的现代人为寻求刺激而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理想幻灭后留下的只有淫乱、凄凉和冷漠的行尸走肉般状态。在他的笔下,这样虚伪的现代社会之中充斥着的是失去了精神支柱空虚,“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人的心也如岩石一般失去了灵气,灵魂趋于死亡。社会中道德开始沦丧,生活失去目标,信仰变得迷茫,没有了精神支撑的现代人有如是一具具“枯槁的白骨”,肉体存在灵魂死亡,虽生犹死。“荒原” 的意象,体现的是这个现代派诗人的深厚而悲凉的情怀,传达的是他对于西方文明荒芜、没落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于改良后的西方文明的无限期许。
  五、总结
  “在这种混乱、异化、荒诞而隐晦的表达中,让读者看到潜藏在这些作家内心深处的重建人类秩序的美好愿望。”这是他们对于美学史发展的贡献。他们往往把现实打碎后加以拼接, 摒弃传统的理性而又严谨的情节设置模式,对作品素材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加工,作品内容看似凌乱和无序,但却是他们用非常规的方式,对传统价值的一种革新和再创造,是其最高审美理想的显现。无论是在“意识流”小说里,还是在“荒诞派戏剧”里,在“黑色幽默”作品中或是在象征意义的“现代派诗歌”里,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文学家们大胆地用非理性形式使自然和人物变得陌生化,甚至将它们加以丑化,“实际地提升了丑的美学地位,把丑从对美的依附和反衬中解放出来,使其取得了独立性质,丑从依附性范畴上升为美学的核心范畴。丑成为美学的主要对象之一,是美学的重要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这样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陌生化的手法,把平常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处理,进而的到非同凡响的艺术体验,可以说现代派文学家们将陌生化发挥到了极致。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