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 正文

越南金融危机原因思考及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5-12-21 21:45

摘要: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国际业务迅速发展,已经带动新的世界经济形式。在很多国家内部,正是因为世界市场的盈利性较强,纷纷把其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手段。但由此产生的金融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国际业务迅速发展,已经带动新的世界经济形式。在很多国家内部,正是因为世界市场的盈利性较强,纷纷把其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手段。但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也使得许多国家损失惨重,如越南金融危机。随着我国市场发展,世界市场的影响力不可阻挡,作用令人期待。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可以看出,国家明确要完善经济政策、大力开拓世界市场,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分析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越南金融危机主要表现

  1.物价飙升,通胀失控。经有关资料显示,越南的CPI在2008年5月按年算已超过25.1%,比上一年12月份高出一倍,恶性通胀创下1992年以来最高水平,通胀率在前5个月平均约为20%。到6月11日,越南允许商业银行将最高贷款利率由18%上调至21%,并一次性下调越南盾每日参考汇率2%的额度,同时,国家银行的银行存款利率从8.3%调高至15%,但通胀上行的压力却依然很大。

  2.房市价格和股市暴跌。越南大、中城市多年来居高不下的房价也开始出现大幅下滑,房市成交量明显萎缩,就连受冲击最小的河内房价也下跌了20%,胡志明市的房价下跌幅度高达50%。越南证券交易所胡志明指数在仅8个月的时间内,从1105点下跌到了371点,跌去67%,跌幅成为全球第一。股票市盈率也从顶峰时期的30倍跌到10倍以下,市盈率高于10倍的股票只占上市股票数量的1/3。

  3.越盾贬值加快,汇市持续走低。2008年3月,越南政府加大了越南盾兑外币每日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但这一调整却使越南盾由升值变为贬值,汇率出现持续下滑,接下来两个月内迅速贬值2.8%。由于存款利率为负值,民众对本国货币信任感消失,争抢把越南盾兑换成美元或黄金。

  4.经济发展缓慢,很多银行举步维艰。2008年第一季度,越南GDP增长7.4个点,比去年同期低了0.3个点。伴随着经济发展缓慢,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楼市和股市价格下跌,以及高银行贷款利率,越南的商业银行尤其是私有银行面临高信用风险,由于客户违约率大大提升,银行经营走入困境。于是越南出现了外贸、财政“双赤字”,多年来越南持续存在进出口贸易逆差与政府的财政赤字。

  二、越南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1.过早开放资本项目,引发资产泡沫。由于国内投资不足,越南政府为招商引资,不仅大量负担债务,还盲目开放资本项目,从而导致大量热钱涌入越南。2007年,流入越南的FDI总额为18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5.7%。在2008年上半年,流入越南的FDI高达142.53亿美元,同比增加289%。在这些FDI中,房地产和旅游方面的投资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资金进入了股票市场,当地消费和投资增加,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升高,国内CPI持续增加。越南偏高的通胀率及贸易逆差使外部投资热情降低,外资套现获利后逃出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股市、房市以及越南盾价格暴跌。

  2.经济过热,外贸赤字及财政赤字严重。“金砖四国”之后,许多国家将越南看成是新兴第五个金砖国家,越南国内也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在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经济过热带来的问题被忽视了。越南为了吸引外资,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赤字,2004年以来财政赤字一直占到GDP约5%,这一比例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在2008年上半年,越南财政赤字继续增加,同比增长速度为77%。2002年越南贸易逆差4.98亿美元,而2007年上升到125亿美元,占GDP比重由原来的1.8%上升到16.4%,这一比例远高于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时其贸易逆差占GDP6.8%的比例。2008年上半年,越南贸易逆差增加到150亿美元。

  3.过早开发金融市场,监管不力。越南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速了信贷规模增长,越南经济发展完善过程吸引了外资流入,促使越盾升值。越南在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下,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促进资本内流和吸引资本,如实行资本项目自由进行、维持本币高汇率运行、推动金融自由发展、减少金融市场干预等。在越南,企业和个人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美元和黄金,政府缺乏有效调控手段,越南的金融市场受庞大的外汇交易黑市影响而波动。过早开发金融市场,加之越南政府调控能力不足,一旦通胀加剧,就必须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从而基准利率水平大大提高,实体经济受损,使金融市场更加恶化。

  4.宏观调控政策不力,货币政策偏松。一是越南缺少有效政策遏制通胀上升。在2007年8月,越南的CPI已经达到了10%,已出现高通胀苗头,但越南政府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物价上涨没有采取应对策略。2007年越南国内信贷急剧增加,而越南政府没有采取措施进行限制,导致大量发放股票抵押贷款在一些合资商业银行中盛行,占到其全部贷款的35%。外资和信贷的急剧增长,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二是由于越南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缺少有效调控政策应对通胀,导致通胀不断加剧,2008年3月,越南政府将每日越盾兑外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由0.65%扩大到1.1%,希望以本币升值降低通货膨胀率,但是由于越盾贬值预期强烈,放宽汇率幅度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三、越南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情况与越南的情形有相同之处,如过热投资、CPI指数过高、生产成本增加、外贸出口减少等。在当今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的形势下,我国应多措并举,统筹安排,吸取越南金融危机教训,从而避免类似危机的冲击。

  1.警惕国际热钱冲击,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纵观世界金融经济发展趋势,国际热钱和汇率波动剧烈是导致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放宽汇率波动会使本国货币贬值速度加快。因此,我国人民币升值应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主,在可控的范围内逐步推进。

  各行业也要紧盯人民币汇率情况,从大量的企业经营实例分析,企业经营对人民币走向的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市场调研是造成经营失误的原因。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如货运流量、人员配置、成本收益分析、费用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对经营问题通常采用回避难以操作的地区、控制人员、扩展业务分散风险等策略。

  2.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遏制通货膨胀。越南金融危机的情况证明了有效的货币政策是防止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我国投资过热的情况下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尤为重要。通货膨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国民生活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发展。在目前我国通胀率偏高的情况下,我国应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治等措施,防止通胀。

  同时,各个企业尤其是关系到国际业务的企业,首先要吃透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政策是预警的前提。有效的预警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由于企业的对象是物品、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经营量带来的流动资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企业的预警系统,预测未来经营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观察滚动式现金流量的情况。

  3.增强国际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保持正常水平。我国是一个生产大国,仍需要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应保持出口稳定,稳步增强外汇储备,增强国家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与东亚、南亚各国信息交流,做到互通信息,建立健全金融危机的监测报告联动机制,增进共同应对危机的意识和手段,共同维护区域经济金融市场繁荣稳定。

  4.密切监管外资流向,资本项目开放谨慎进行。对外资流向的监管态势应保持并不断增强,完善外汇监测监控体系,外汇流向如有异动能及时发现,严格限制FDI充斥房市、股市;审慎开放资本项目。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和金融自由化诱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为防范金融危机发生,我国应坚持对资本项目严格审核,在合适的时机对外放开,科学进行,应对国际金融波动的冲击。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指标最具有代表性。相关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销售净现率、股东权益收益率。大到国家、小到企业而言,获利是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长远观点看,我国经济要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越强,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于世界经济形势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升。从过去主要关注招商引资、外资企业数量上的扩张、价格的优惠,到目前对其整体经济质量的关注。针对国际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不规范问题而言,我国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的策略与管理上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成功抵制了多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此,惟有不断的吸取各国如越南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完善政策方式、掌握国际市场规律,并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才能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危机是在世界市场的基础上产生的,也与信息时代对经济的冲击有莫大关联,它要求现代经济要具有许多传统经济所不及的策略,使传统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同时,对政策、资源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对策,对于这方面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出台各种支持经济的措施,支持硬件的完善来实现,使经济日益规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杜悦.越南危机下的中国金融风险防范[N].财经晚报,2009-06-21.
  [2]杨立国.从东盟·日本·中国的视角浅析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J].日本研究,2006,(2).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