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信息科技类 > 计算机应用论文 > 正文

分析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

来源:UC论文网2015-12-24 22:36

摘要:

一、实验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

一、实验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影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则有利于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得不到应用的调控和及时的指导;“教学相长”教学模式介于两者之间,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意体现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与学相互促进,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单纯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或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地平衡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应根据课程的整体标准以及具体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从而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不仅仅是分析和陈述教学目标,还要对影响教学和学习的因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者要达到该学习目标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并根据分析结果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也为对学习结果进行客观、公正、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良好的教学任务分析,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选择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策略、技术以及学习环境,构建评价维度和准则。

(三)注重反馈和评价

心理学界公认学习受反馈的推动。肯定性评价会使学习者在学习上的进步得到教师的肯定,心理上获得满足,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鼓励作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否定性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而适当的焦虑会成为学习者努力学习的动因,当焦虑水平处于中等程度时,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最高,故有关学习效果的反馈应有助于学习者保持适当的焦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阶段性的测试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获得有关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实施情况,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与不足,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反馈和评价的影响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同一个教学活动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进行反馈和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分析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联系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提高课堂效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以coreldraw模块为例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特征,前期分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研究主要通过学习者分析和学习需要分析进行前期分析。学习者分析主要从一般特征(年龄、个性差异)、初始能力(预备技能、目标技能、学习态度)、信息素养(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态度和责任)三方面进行分析。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是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的,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者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之后的又一次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学习。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所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要找到学习需要,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据史密斯和罗根的研究,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以下问题时,就可以确定学习需要分析的必要性:

1.不足,学生没有完全达到教学目标;

2.效率低,当前的教学效率低;

3.无兴趣,教学缺乏吸引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坚持性;

4.效果差,教学中已经涉及没有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中,经过前半学期的了解和观察,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直接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总结原因有:

1.内部动力不足。学习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本课程是根据学生所在院系的要求进行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期能够学习该软件的操作使用,那么在以后学习专业绘图课程的时候,软件本身不会成为学习者学习的认知负担,这一点已经跟学生明确说明,但是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

2.外部监督不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监督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

3.任务刺激不足。根据coreldraw软件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能够充分使用所讲工具,难度适当且画面美观的例子进行讲解。如此,既不会挫败学习者的自信心,又能够练习使用该工具。

(二)任务刺激

随着学习的深入,适当的任务刺激,可以使学习者对技术的态度逐步从关注技术本身的技术阶段转移到用技术作为工具来解决问题的工具阶段,进而达到把技术转化为能力和责任的素养阶段。学习者的技术素养直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所谓的技术素养是指学习者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适当的任务刺激,可以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为了达到学习目的,从而进行主动学习。教师给学习者的任务难度不易太高,否则会挫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过低,导致达不到刺激作用。适当的任务刺激,可以使学习者平稳地把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衔接起来。联系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在讲解“椭圆”的时候,可以选择如图2所示的案例,涵盖“椭圆”工具的使用、复制、镜像、轮廓、焊接以及“椭圆”工具中弧的绘制和学习。本案例既能使学习者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又能在此基础上加入“椭圆”工具的学习。案例的画面美观、简单,不会让学习者产生抵触心理,又不会因太简单而使学习者产生轻视的心理。教师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允许学习者有遗忘、有错误发生,故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要细致入微,详略得当,在不断的重复和操作中,使学习者形成潜移默化的操作惯性。

(三)强化

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查德•格里格(RichardJ.Gerring)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ipG.Zimbardo)认为记忆需要经过三种心理过程的操作:编码、存储、提取。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记忆阶段的信息存储模式,只有经过复述的短时记忆才有可能转入长时记忆阶段,长时记忆是一个容量很大、保留时间很长的记忆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习者把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才可以对信息进行随意的提取,所以对教学内容的强化就成为学习者信息加工的助推剂。为了帮助学习者强化所学知识,同时也为了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督促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策略由原来的“教师讲解+学习者自由练习”,变为让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案例的制作,并提交作品,同时本节课的作品也会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学习者由原来的消极怠工,到现在的积极主动,改变非常明显,学习效果也有所提高。经过对大部分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当教师在本节课中要求学习者提交作品的时候,学习者的内驱力被充分调动,并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案例的制作。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完成的效果不是太理想,但经过几周如此模式的练习,学习者的技术素养在逐步提高。以上述“椭圆”工具案例——小熊为例,在教师讲解过案例的制作过程后,学习者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使用椭圆工具完成小熊的制作,并且熟练掌握“椭圆”工具的使用。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督导和指导作用,学习者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提问,在不断的强化中,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最后,要求学习者按要求提交案例作品,如班级+姓名.cdr、班级+姓名.jpg,方便教师按班级顺序进行查看和评阅。同时这也是期末考试需要提交的文件类型和命名格式。

(四)反馈、评价

认知主义者认为反馈具有信息功能,即学习的过程是假设—检验的过程,当学习者主动解释信息,并使它产生反应时,反馈给学习者提供关于反应正确性的信息,并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元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反馈是教师提供给学习者的关于教学内容、学习行为以及情感关怀等方面的信息;评价是教师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主要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态度以及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等方面进行的客观的判断。恰当、公正、合理的反馈和评价能够很大程度地唤醒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认知内驱力,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反馈,重新设计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通常教师会在下课前20分钟收学生的学习作业,并及时地进行反馈和评价。教师依次查看每个学生的作品,具体指出其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完成效果好的学习者进行表扬,进而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也使学习者在第一时间内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以后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学习者的充实感。教师评价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评价的维度和语言的表达。评价的维度要围绕本节课教学内容展开,语言表达宜中庸,忌激进。以小熊为例,要求学习者按要求提交CDR源文件和输出的JPG文件,在进行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时候,要着重审阅学习者的整体完成情况,以及椭圆的属性、轮廓、镜像、对齐等方面的完成情况,再通过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总结

通过将任务驱动引用到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研究了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简单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教学效果,但还需要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对任务设计以及评价反馈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本研究为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思路,以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张培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