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从业态范式建构和资源类型探讨茶文化

来源:UC论文网2015-12-30 15:45

摘要:

当前,通过对中华茶文化丰富的遗产资源进行创意转化,已开发出一系列茶文化复合产品,如茶园旅游、戏剧表演、会展活动、餐饮服务、服装设计等。这些文化创意重新定义传统茶业

  当前,通过对中华茶文化丰富的遗产资源进行创意转化,已开发出一系列茶文化复合产品,如茶园旅游、戏剧表演、会展活动、餐饮服务、服装设计等。这些文化创意重新定义传统茶业,使之上升为茶文化产业,同时反哺并融合于传统农业,助力产业转型。

  国内学者龚永新[1]最早提出茶文化产业概念,以三峡为研究对象探讨发展模式。但茶文化产业的学理发展,一直滞后于产业实践。

  由于缺乏规范性理论指导,在业态实践中也出现诸多问题,如对于茶文化概念理解的片面性,使得文化资源类别混淆不清;区域茶文化公共知识缺乏统一,一地产业多种文化版本,使得区域文化趋于复杂化;未深度挖掘文化禀赋,缺乏创意设计,造成区域文化同质化;另外,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进行价值评估过度开发,损坏历史价值和生态环境。那么,中华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文化资源类型,如何构建从资源到产业的转化模式,转化实践中又有哪些成功经验?本文将从资源类型和业态范式建构两方面进行探讨。

  1 茶文化资源概念及类型

  1.1 茶文化资源类型

  文化产业学者依据文化构成理论,将文化资源分为语言、图画、观念、遗存、精神、知识、科技、艺术、组织、习俗、人力、市场等12 种类型[2].还有学者基于农业遗产分类方法,将茶文化资源分为特产、遗址、景观、文献、技术、民俗文化等 6 个主要类型[3].但这些分类尚不全面,如音乐、语言、歌舞、哲学、茶德等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都未涵盖。因此,本文结合文化构成理论和农业遗产分类方法,以及茶文化的物质和精神概念来探讨茶文化资源的具体类型。物质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实践经验,也包括生产流通、生活消费、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的存在反映到人们记忆中的学习,包括茶的知识、礼俗、宗教等[4].若将茶文化视为可开发文化经济资源来考虑,它的定义应是广义的。按照有形和无形之分可分为五大主要类型,并进一步细分为 15 个基本分类(图 1)。

  其中,隶属于有形资源的文化遗存为珍贵古迹和文物,需重点保护,不宜产业开发。地理遗迹如古茶园、古茶树等,应适度开发,以免破坏产业生态环境。而隶属于无形资源的历史观念类,比如茶的起源、历史故事、古代茶人、名言轶事、茶德哲学、茶政制度等,在商业品牌文化包装、宣传推广上可适度引用。制作工艺和语言习俗,在农业文化、民俗节庆等领域,可大力开发,有较高的转化价值。

  1.2 茶文化产业类型

  文化资源必须开发,只有开发才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5].文化资源只有进一步与产业结合,附加在商品中,形成文化产业[6].根据文化产业的分类,可以将茶文化遗产资源商业转化后的产业开发进一步分为 13 种文化产业子类型(图 2)。这些类型都已在业界实践,每种范式不仅独立发展为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复合型发展态势。比如茶舞台表演与茶生态旅游、茶馆休闲业等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茶馆休闲业在自身商业定位的基础上,也积极涉及书报出版、舞台表演、茶会活动等产业类型。
  
  2 茶文化资源业态范式的现实应用

  茶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认定茶文化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本。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7]认为,文化资本是继物质、人力、自然资本之后的第 4 种资本。本文分别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产茶省、一个产茶区、一个茶企等 3 种不同类型产业开发主体,来研究茶文化资源转化的业态范式。

  2.1 福建模式: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在一个省市内公共文化资源相似性较高,茶文化资源也是如此,产业开发具有社会集体性,易文化同质。参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同区域间可以根据比较优势来差异化开发,形成错位竞争,从而促进整体发展[8].

  以福建为例,在中国茶文化资源库中福建无疑是最为丰富的省份。茶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比比皆是。且福建茶叶生产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密切关联,茶文化以诗词、美术、歌舞、小说等形式融于民风民俗之中[9].福建境内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 3 种茶类所属县域围绕彼此产业,挖掘自身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商业资源,并将之扩展成茶文化产业。

  安溪作为茶叶交易中心所在地,铁观音市场高度竞争发展出独特的茶电商产业。武夷山依托岩茶母树资源和武夷山自然风光,围绕大红袍传说开发旅游演艺产业。福鼎依托太姥山资源和白茶特性,重点开发庄园产业和休闲度假经济。漳州则依托台商企业天福的品牌优势和茶博物馆资源,发展教育产业。厦门则依托成熟的休闲经济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成为现代茶空间的集中地。整个福建省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已发展出演艺、庄园、教育、空间、电商等五大茶文化产业,彼此联动形成福建模式(图 3)。

  2.2 武夷模式:集聚效应的点轴开发

  区域茶文化资源内涵非常多,需要确定何种内涵为首要增长极,从而吸纳其他文化生产要素,形成一个极化区域。在产业经济学中,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曾提出点轴开发模式,即在区域经济中确定一个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带动相邻地区共同繁荣[10].依照佩鲁观点,增长极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轴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11].笔者仍以福建茶产业为例,用主题分类法,对武夷山地区的茶文化资源进行基础梳理,深度探讨该地区的茶文化产业。既然武夷山有如此丰富的茶文化资源,那么该以何种资源为首要增长极,以何种文化产业形式作为呈现载体?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稀缺性和久远性价值来看,地理遗迹成为首要核心内涵。围绕母树资源,结合武夷山地区丹霞地貌的自然资源,开发茶资源旅游,形成一个旅游极化区域。再结合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并融合茶礼茶俗开发出综合性舞台演出《印象大红袍》。

  《印象大红袍》作为呈现载体以“一叶带三业”,促进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业和茶产业整合发展。2012 年武夷山茶旅游收入为 150亿元人民币,“印象大红袍”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兴业态,武夷山模式为全国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促进由茶叶到旅游到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整合发展。        

  2.3 大益模式:产业延伸的增值模式

  茶文化资源中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茶叶加工到中华茶礼,这些文化资源也反向促进了基础农业的发展。笔者继续以一个企业品牌为例,深入研究茶文化资源在整个产业链中所起到的延伸增值作用。作为中国茶标1作技艺于 2008 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时唯一一个直接以生产企业品牌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 1940 年至今,一直以“非遗大益”为大益品牌注入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围绕“非遗”,扩展了产业产品线,开发出一系列文化产品(图 4)。

  其中,北京大益皇茶会所于 2007 年 9 月试运营,融合了茶文化交流、茶道茶艺培训、茶餐茶宴等多种文化元素。大益茶道院开展茶道教育,目前已在海内外开办各类职业茶道班、茶业经营班百余期,培训学员 12 000 余名;帮助 40 余所高校开设了大学茶道公共选修课,并在全国数十所高校成功举办茶道系列巡回公益讲座。同时,成立艺术团,独创“大益八式”茶道进行舞台演艺。2009 年成立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为云南省振兴茶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合作。

  另外,作为大型茶文化品牌推广活动的大益嘉年华,自 2011 年起已举办两届。这些以“会所、表演、旅游、活动、推广”为主的文化多元化呈现形式,将大益作为普洱茶加工工艺的“非遗”文化在其有形物质产品之外,延伸了文化产品。同时也反哺了云南茶山基地,增加基础农业效益,形成完整的茶文化产业链。

  3 对茶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建议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使茶文化不简单表现为一种日常习俗,而是发展出各种与茶有关的经济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文化传播,构建起茶文化产业。但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茶文化资源开发转化还缺乏有效机制。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 用文化绘图系统构建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并进行价值评估

  目前,茶文化资源体系在各地发展中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出版的一些地方茶书主要围绕历史传说,缺少从文化资源角度挖掘的文化档案。区域茶文化资源体系需要统一构建,可利用文化绘图(Culture mapping)工具记录各种文化元素形成文化资源档案。文化绘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创建文化对话的工具,主要是将其独有的文化特性用地图形式表述出来[12].并按茶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应对地方茶文化资源进一步进行价值评估和等级分类,根据重要性程度合理开发。

  在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上,有一定数理方法和理论基础。国外学者 Mazzanti[13]对文化资源价值构建框架性研究;Andy S[14]则用 CM 方法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来进行文化资源评估。国内学者黄雪英[15]按照品相、价值、效用、预期、传承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苏卉[16]则提出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开发潜力评估。对于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可参照上述数理方法定量评估。在指标体系上建议按照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传承能力等设立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分值,构建评估模型。

  3.2 将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旅游是资源价值转化并规模化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产品、茶民俗、茶遗迹等融为一体进行开发[17].目前,国内外茶文化旅游按照功能主要分为 4 种类型(表 2):寻源求知、文化体验、庄园度假和生态观光。寻源求知是围绕有形资源,开展对古茶树、古茶园等原产地探寻活动[18].文化体验是通过对无形资源挖掘开发体验型产品,诸如民俗、节庆、表演等。

  庄园度假是当前新兴范式,福鼎地区品品香、绿雪芽,依托生态茶园打造茶庄经济;云南柏联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红葡萄酒庄园理念模式,建成普洱主题茶庄。生态观光则以茶乡风貌为核心开展休闲旅游,如贵州茶海之心、杭州梅家坞、台湾木栅等。

  3.3 依据茶的泛文化性开发衍生产业实现跨界发展

  传统茶业要转型升级,需要从农产品到文化饮品,再到创意产品。通过茶的泛文化性,创造新型创意产品。不仅停留在传统茶叶和茶具等领域,而且跨界进入多元产业领域,比如会展、教育、影视及服装业。

  以节庆为例,目前茶业领域节庆以原产地开采节为主。形式较传统,多为领导发言、茶艺表演、炒制大赛。节庆本身缺少文化底蕴,而且短期效应无法对产业经济进行持续有效推进。在中国的传统节庆中,也鲜有茶主题节或文化日。茶的节庆活动还未发展为独立的文化产业类型,尚有创意开发空间。而将创意与茶文化资源结合开拓出全新产业类型的还有茶空间。这股空间美学之风,从台湾食养山房、台北书院引入大陆,目前在内地普遍盛行。从茶馆到茶艺馆再到茶空间,不仅是社会空间向个体空间的社会学转化,同时彻底改变传统茶馆单纯茶水销售的服务经济模式,带动了茶会经济、茶美学设计、茶文化教育培训等多项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

  另外,也有必要关注到另一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即茶与服装的跨界。目前,茶服产业已成为一种有别于旗袍、汉服等类型的独立概念。通过百度搜索“茶服”,可以找到约 1 620万个相关结果;从淘宝网搜索“茶服”,显示有 5.44 万件宝贝,6 873 家相关卖家,茶服已成为茶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产业子类。这些多产业开拓,是建立在茶文化资源多样性基础上的。

  4 小结

  在传统茶业中融入茶文化资源,用创意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以扩散渗透效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破产业界限,是当下茶产业发展的趋势。但茶文化产业还在发展初级阶段,目前各地政府还少有制定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应对于开展茶园生态游、茶厂工业旅游、茶文化园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三产融合。对于开展茶空间经济、茶文化演艺、创意茶文化产品等,鼓励开发茶文化品牌。围绕茶文化产业大格局,用文化撬动地方茶业,产生新商业模式和结构产品。

  参考文献
  
  [1] 龚永新。 三峡茶文化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6(4): 12-14.
  [2] 牛淑萍 . 文化资源学 [M]. 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2012:12-17.
  [3] 刘馨秋 . 基于农业遗产视角的江苏茶文化遗产资源分类及保护研究[J]. 中国农史, 2013(5): 117-125.
  [4] 徐永成 . 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J]. 茶叶 , 1998,24(1): 44-46.
  [5] 周正刚 . 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J]. 求索 , 2004(11):107-109.
  [6] Hans Mommas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 [J].Urban Studies, 2004, 41(3): 507-532.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