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 正文

研究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来源:UC论文网2015-12-31 17:23

摘要:

摘 要 :纵观目前国际上的经济形势,资本主义经济仍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并保持着整体有效的运转,然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

摘 要:纵观目前国际上的经济形势,资本主义经济仍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并保持着整体有效的运转,然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本文将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变化入手,通过对比西方的两次经济危机来对资本主义发展与经济危机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变化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变化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下,社会生产资料绝大部分归私人所有,并且通过对劳动力的雇佣来创造利润,商品与服务均在货币的联系下自由流通。自14世纪起,西方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自然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被商品经济所取代,西方资本原始积累逐渐开始大规模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经过工业革命而得到正式的确立,从此开始了对世界经济格局的统治。
  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凸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随之经历了许多变化,如所有制关系方面、阶段结构方面、产业结构方面等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再局限与商业巨头的支撑,国有经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私有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从而导致了合作经济的产生以及股份制的出现,并且,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关系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缓和。但总体上讲,西方,发达国家大多采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可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依旧具有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能够维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稳定并促进其持续发展,保障其经济的进步。
二、西方两次经济危机概况
  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而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始于通货膨胀,两次经济危机对于西方国家的金融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而波及到世界各国,下面是两次经济危机的情况统计:
表1 200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1
国家 GDP增长率(%) 失业率(%)
2006年 2008年 2009年上半年 2006年 2008年 2009年上半年
美国 2.8 1.2 -3.7 4.6 5.8 10.2
英国 2.8 0.7 -1.6 5.5 5.7 7.9
法国 2.4 0.7 -0.6 9.5 7.7 8.9
德国 2.0 1.3 -1.6 10.4 7.8 8.4
 
表2 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2
国家 工业生产下降比率 世界贸易额下降率 物价下跌百分比 工厂倒闭数量(万) 失业工人数量(万) 工资下降比率
美国 46.2 70 32.6 14 1300 35
英国 23.8 40 33.6 3.2 300 15
法国 39.9 67 45.1 5.7 150  
德国 40.6 76 33.4 6 600 67
 
  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两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和危机情况,可以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制导致了社会财产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致使群众的普遍购买力下降,造成了生产过剩的局面。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给资本主义经济埋下了虚假繁荣的根源,从而引发较为严重的次贷危机,直至波及实体经济。
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经济危机的思考
  首先,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很难通过资本主义市场进行自动调节,因而国家干预成为了调节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手段,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自由竞争发展为国家垄断,进而到罗斯福新政确立的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共同存在的混合经济体制,再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与马歇尔计划是实施,均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漫长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平稳发展。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计划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控制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危机发展的可能性,延长经济危机的发展周期。因此,加大政府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监管与调节,是避免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其次,有效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需要政府对社会供需平衡的维持与调节。20世纪30年代以及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均与社会供需不平衡有关,因而,政府进行经济调节时应主义扩大内需,从根本上解决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刺激消费,以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调节。扩大内需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入手,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同时应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群众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结合我国国情,政府应积极借鉴西方经济危机的应对经验,从抑制房价、刺激内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防止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爆发。
  另外,防止经济危机应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持国际贸易的收支平衡。上世纪70年代的科技革命证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同样,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助于对经济危机的防范,通过广泛的科学技术创新与技术成果应用,能够提高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使经济发展能力再次进步,结合国家机器的有效管理,通过着眼未来的原则尽可能的延长经济危机的爆发周期,从而有效抑制经济危机的发生,保障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则荣.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 保罗·克鲁格曼著,刘波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 赵志平,贾秀兰,李宁宁.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新探一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8(7)
[4] 乔洪武,梁向东.马克思的经济周期论研究——兼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
[5] 马俊.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研究[J].中共四川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7(2)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