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学前教育论文 > 正文

研究县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1 19:20

摘要:

摘 要 :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及学者的重视。城乡学前教育在硬件设施、教育机会等方面的差距已经缩小,但县域学前教育质量应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存在如下问

摘 要: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及学者的重视。城乡学前教育在硬件设施、教育机会等方面的差距已经缩小,但县域学前教育质量应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县域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幼儿师资配置不均衡、硬件设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农村学前教育存在“小学化”等混乱局面。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县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规范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建立有效提升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机制;县域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课程建设更符合县域教育环境;建设“家园”合作模式等。

关键词:县域;学前教育;保障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县域学前教育发展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等的高等重视。调查发现,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县城学前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乡镇与村级学前教育质量着实令人堪忧。在乡与村地域范围内,民办幼儿园成为学前教育发展与普及的主力军[1]。在众多民办幼儿园中,“黑户”所占比例比较大,他们基本以家庭住宅为办园场所,根本不具备办园条件[2]。如何发展“面向大众、收费较低,能够为农村儿童提供基本的、有质量保障”[3]的幼儿园将是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教育资源等制度层面,案例多以西北地区为主。例如,庞丽娟(2013)提出,针对学前教育政府权责问题,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4];徐冬梅(2013)对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探析[5];汪冬梅(2011)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学前教育存在教师职业素养不高、课程目标单一、办园条件差等问题[6]。刘炎等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民办园办园质量差异比较大,各类型幼儿园都有提升环境质量的可能[7]。

  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前期实证调研的基础上[8],针对县城(县政府所在地)、乡镇(乡镇政府所在地)、村等三级学前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建构县域学前教育均衡、稳定发展的保障机制,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二、县域学前教育失衡现象的显现

  (一)县域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县域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出现县城幼儿园过多、村级幼儿园过少现象。调查显示,县城幼儿园总数比较多,除了公立幼儿园外,还有很多民办幼儿园,基本一个小区周边就有一个。乡镇和村子里的幼儿园比较少,尤其是高质量的幼儿园更少。在国家政策帮扶下,现在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中心幼儿园,但由于农村人口分散、收费等原因,幼儿入园率不高。

  (二)幼儿师资配置不均衡

  县域民办幼儿园教师由于各种权益无法保障,流失严重。有的优秀幼儿教师到市里条件更好的民办园工作,有的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随着时间的流逝,职业倦怠情绪增强,进而转向了其它职业。有的办园者兼园长、保育员、教师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职业素养不高,“保教”质量着实让人堪忧。

  (三)硬件设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随着国家对农村幼教的高度重视,加大了对县域公立幼儿园硬件设施的投入。宽敞的园舍、分门别类的活动教室、智能玩具等,使公立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远远优于民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由于经费有限、经营者理念等原因,其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国家标准。

  (四)农村学前教育存在“小学化”等混乱局面

  农村学前教育受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特质等方面的影响,缺乏规范的管理与法律制约,出现了幼儿教育“保姆化”、“小学化”等局面。一些小型的村级民办园更是出现了“保姆化”倾向,光“保”,不“教”,儿童受伤害事件也时有发生。

  三、县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的探寻

  在吸收国内外学前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况,深入探讨适合县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成本分担、民办幼儿园管理机制、幼教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

  (一)规范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

  大力扶持乡镇与村级民办幼儿园,规范其管理。农村人口居住地比较分散,单凭借一两个设施极好的公办幼儿园,很难满足广大农村幼儿入园的要求。教育相关部门在鼓励建设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同时,更要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例如,加大对民办园的监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除了一年一度的例行检查以外,还要不定期开展检查与监督工作,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常规化、法制化。

  (二)建立有效提升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机制

  调查显示,县级示范幼儿园教师在学历、从教信念、专业素养等各个方面都优于乡镇及村级幼儿教师。提升乡镇及村级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升县域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大对乡镇及村级幼儿园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加大职前培训与考核力度,幼儿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外;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到县级示范园学习与交流;委派县城优秀幼儿教师到村里幼儿园去任教,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建立县域幼儿教师库,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辖区内幼儿教师,并负责培训工作,然后统一分配的各个园所等。

  (三)县域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指学前教育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家庭、园所及社会等,共同承担学前教育责任,分担经济成本[9]。民办幼儿园是我国县域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社会和个人合力分担幼教成本,是提高农村民办幼儿园质量一个重要途径。政府成本投入是促进农村幼儿园物理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直接改观园所的硬件设施。政府积极有效的成本投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直接的资金注入、师资培训、奖惩制度、家长培训、对经济困难的家庭给予补偿等。同时,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工作中来,例如,县域民办幼儿园教育集团的设立等。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才能为农村孩子提供高质量、低收费的学前教育服务,从而实现学前教育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资源分配的均等,促进教育公平。

  (四)课程建设更符合县域教育环境

  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应突出农村地域、文化特色,摆脱“小学化”、“城市化”的羁绊。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是“美术”、“音乐”等多功能教室的配备,更应该针对幼儿心理发展特质,促进其语言与体能的发展。充分挖掘农村课程资源,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农村幼儿的健康成长。

  (五)建设“家园”合作模式

  把家长纳入到县域学前教育发展体系中来,具有重要实际意义。通过“家园”合作模式,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不但增加了学前教育经济投入,同时起到了社会监督管理作用。这样更加有利于促进县域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希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江北区为[D].宁波: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

  [2]赵彦俊,卢政婷.我国发展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成就、问题与建议—基于政策的视[J].民族教育研究,2015(1):9

  [3]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2

  [4]庞丽娟,范明丽.“省级统筹 以县为主”完善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J].教育研究,2013(10):25

  [5]徐冬梅.县域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基于对重庆市三个区县的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3

  [6]汪冬梅.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双河乡学前教育现状调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1

  [7]刘焱,李志宇,潘月娟,张 婷.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8):10

  [8]张莹.县域学前教育环境质量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6

  [9]王彩凤.教育公平视阈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性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3(11):5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