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谈从人的属性看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1 20:11

摘要:

摘 要 :公民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既具有个人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公民的内涵是一个关系范畴,应该包括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国家三重维度。大学生属于公民的范

摘 要:公民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既具有个人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公民的内涵是一个关系范畴,应该包括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国家三重维度。大学生属于公民的范畴,并且是公民中最为重要的群体,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应该包括规范认知、政治品格、参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关系到个人、社会、国家的未来。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共同体意识、权利与义务失衡、政治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需要从教育理念、网络教育、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中的公民,通常指的是“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②毫无疑问,当今大学生均属于公民的范畴。公民素质指的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一种内在的质的规定性。”③公民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主要是在大学中进行的,应该包括:规范认知、政治品格、参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他们充满了理想与朝气,并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因此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对于整体社会的和谐与昌盛来说有着更为关键的意义。

  一、公民所处社会关系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公民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也应该具有人的属性,不光具有个人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所以在把握公民的内涵时,就应该把公民当作一个关系范畴,而非一个实体范畴。在社会中,公民所处的基本社会关系包含以下三重维度:

  1、公民与公民。这是个人所面对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那么,是什么因素驱动个人成为相对于他人而存在的公民呢?一方面,人不能独立存在,总是需要和其它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人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生活技能等等均需要从社会中获取,鲁滨逊虽然生活在荒岛上,但是他并没有脱离人类社会,因为他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来源于人类社会,至少他的生活技能肯定是来自于人类社会的;另一方面,人具有意识,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有了意识,人便具有了理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理性指引下安排自己的生活,而非本能,避免了成为动物一样的行尸走肉,或者成为上帝的奴仆,这样成为公民才有了可能。正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和理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升级为公民与公民的关系。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大学生与父母、与同学、与教师、与朋友等的关系。

  2、公民与社会。社会是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长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种存在状态,可以认为社会是由无数个公民组成的共同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体现在权利与义务方面。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自身的独立、自由、自主,作为社会的一员,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它公共事务保持着独立的、自由的批判意识。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对公民权利和利益的增进与保护,同时也强调公民对社会的价值和积极意义。公民与社会,体现在大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与其它群体的关系,如大学生与学校、大学生与社会团体的关系等。

  3、公民与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在原始社会,没有国家的存在,当然也就不存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了。在奴隶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是一种单向度的臣服关系。在公民社会,公民与国家之间是一种双向关系,既体现在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也体现在公民对国家权利的监督与制衡。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政治活动的参与热情、爱国情感等是大学生与国家关系的主要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1、缺乏共同体意识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独自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漫步于大学校园,三三两两的学生一边走路一边看着手机;大学宿舍里,往往看到的景象是每个人都戴着耳机面对着电脑屏幕,宿舍里的氛围缺乏活力;课堂上,一部分学生会旁若无人的盯着手机,或者时不时的拿出手机看上一眼。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与同学、家人等联系甚少,也打不起兴趣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于学校和教师组织的活动总是百般推脱,更别说校外实践和校外兼职了。有些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指标,获得素拓分,并不积极配合活动内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孤僻寡言,进一步缩短了他们与现实社会中公共集体的交流与磨合,自己将自己与他人隔离了开来。

  2、权利与义务失衡

  由于人的利己性,极易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而对于利他的义务意识,往往容易忽略。许多大学生在此背景下没有正确地把握住权力与义务的关系,使自身对于权力的维护显示出了一定的功利性和极端性,学生宿舍里面的纠纷往往都是这一原因引起,最近几年发生在学生宿舍的暴力以及投毒事件就可以看出端倪。虽然大学生群体是当前社会上整体公民素质较高的群体,但是社会上一些权力与义务失衡的事件往往也会出现在大学生身上。如在争取个人权力时的不顾一切,而对于他人的权力受到侵犯却无动于衷。个人权利方面,争取奖学金和贫困生补助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不择手段,各种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诚信危机也相当严重,比如考试作弊的存在等等。个人义务方面,在讨论“遇到倒地的老人到底该不该扶”的讨论时,很多学生因为种种顾虑而宁愿选择冷漠。

  3、政治意识薄弱

  公民是社会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可以通过对于国家社会事务与政治生活的参与体现出其自身作为社会公民的主体地位。对于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来说,如果公民缺少参与社会的热情那么社会的发展必然会陷入瓶颈。罗伯特·赫钦斯认为:“民主不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死亡,却可能在公众的麻木不仁、后继乏人中销声匿迹。”[4]对于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并不缺乏参与能力与参与意识。但是在现实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由于受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参与只是形式,最终领导说了算。政治是国家的事,公民个人参不参与没有多大关系;”[5]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具有爱国热情,但是政治关注度不够、政治责任感不强。主要表现在上网以浏览娱乐新闻、打游戏、看肥皂剧为主,对国家大事关注较少;笔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布置的作业里面专题研讨和辩论赛都有一部分题目涉及到政治话题,但学生在选题时普遍喜欢选择跟爱情、事业等相关的话题。

  三、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要点

  1、教育理念

  第一,课堂教学。由于当代大学生面对的信息量非常大,跟教师所面对的信息是一样的。对于公民素质教育的理念,如果教师依然采取“灌输”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信服,因此教师的教学改为“对话”的方式很有必要。营造对话环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师生平等相处。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容许学生个性的自我发扬。目前的微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转变,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的时间教师可以用来和学生充分的互动,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而非教师的满堂灌,避免了学生厌学和逆反心理的出现;其次,批判接收的教育模式。让对话因为反思避免空泛和肤浅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促使大学生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不再人云亦云,对于不合理的现象和行为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再次,宽松的环境。在学生的思想上和心理上,只有宽松的环境能使个体的差异性得到真正的尊重,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第二,营造氛围。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白政治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识到了解政治、参与政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学生社团,让学生实践选举、民主政治等政治活动,让大学生对于政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学校要有效地将公民素质教育融入到社团的学习、文艺以及比赛等活动中去,例如文艺汇报演出、特长竞赛以及摄影展等等,用这种由学生组织策划又作用于学生成长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公民素质;其次,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邀请相关学术专家到校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学术报告或者主题研讨会。请专家为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实际国情,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比如,可以结合十八大的全新公民素质教育指导精神,邀请相关专家做“解读十八大”精神的专题报告,让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提高自身公民素质的必要性以及对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和有效组织,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家庭的参与。目前,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开始住校,生活学习主要都在学校,是不是意味着教育的重任应该由学校独自承担?其实不然,家庭依然在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和情感寄托主要来自家庭,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学的教育者往往不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经常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其实在大学教育中,教育者适当和大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很有必要,因为大学生的很多行为问题往往根源都是在家庭。首先,摆正观念。帮助其建立民主、尊重的互动模式,摈弃中国传统的家庭观,不把大学生当成个人财产,把他们当成人、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其想法和意见;其次,言传身教。大学生的父母往往人到中年,面临很多方面的压力,对社会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如果将这些毫无保留的宣泄到大学生身上,势必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应该多鼓励、少打击,因为他们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再次,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很多大学生依然处于叛逆期,家长往往不理解,关系因此总是很紧张,这样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不利。促使家长多和大学生沟通,培养其民主意识和自我主体意识,并在家庭互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探究能力,促使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

  2、网络教育

  第一,适当引导。作为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型,依然有很强的可塑性。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大学生极易被左右。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有着自身的个性,如果强行规定,必然适得其反,所以教师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针对近期成都一位男司机和一位女司机因为行车问题,男司机殴打女司机,可以根据这一事件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后来剧情反转,根据男司机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发现女司机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双方因此发生斗车行为,针对这一现象让大学生展开讨论,强化交通安全意识。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则能够降低大学生对于包括公民素质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

  第二,更新知识。现在的高校普遍都拥有自己的网站以及网络教学平台,要善于运用这一工具,将科学、健康、文明的精神食粮融入到网站的内容当中,进一步弘扬时代的主旋律。由于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迅速,教师因此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变的环境,因此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容方面,结合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教师针对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吸引大学生的主动探讨与评论,也可以在校园的公共主页上尽量多地加入公民素质教育内容,要用大学生所喜爱的文风编选、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科技状况、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让大学生在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公民意识。首先,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运用网络这一工具,吸引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目前流行的微信、网络游戏、网络教学平台等网络工具跟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不能学生都开始普遍使用微信了,教师还抱着QQ不放,与时代脱节,当然很难获得学生的好感和信服;其次,针对公民素质教育的网络游戏软件暂时还没有,但是针对幼儿的公德教育软件比较普遍,对于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完全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软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以军师、同伴、甚至下属的身份出现,将大学生从血腥、色情的网络游戏中吸引过来;再次,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是大学普遍使用的教学工具,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体现在形式不够活泼、色彩太过刻板、网站管理更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所以学生除了提交作业较少愿意登陆。当务之急是从形式、色彩方面借鉴一些成功的门户网站的做法,增加吸引力,网站管理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在这些前提下,将公民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加强网络道德。大学生每天有大量时间是沉浸在网络世界的,公民素质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网络公共空间,占领这一网络阵地。首先,目前大学生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渠道向大学生群体输入“正能量”信息,开展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其逐渐树立和增强公民责任感;其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在培养公民责任意识的同时提升其政治参与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徜徉在网络世界的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但这些参与不应该成为“一吐为快”式的非理性参与。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对网络信息辨别真伪的能力较差。在网络上的政治参与热情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最终甚至会引发“网络多数暴政”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敢于承担公民责任,不断提升其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再次,我们应该健全和完善网络的行为规范体系。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平等的空间,但这并不说明在这个空间不需要道德和法律。因为,一个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网络世界,跟一个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现实世界一样是可怖的。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有了多部规范公民网上行为的法律法规,但针对于大学生网民特点的网络行为规范仍然处于缺失状态。我们应该尽快出台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6]

  3、实践教育

  第一,正能量熏陶。当前一些负面新闻总是被无限炒作,很容易让大学生对社会抱有负面情绪,很容易产生“到处都是坏人,这个社会没救了”等一些极端想法。多向大学生宣扬一些正面新闻,组织大学生去纪念馆、博物馆、公益机构参观,请劳模、道德模范到学校做报告,通过这些正能量来感染大学生,给他们树立正面的目标。如果因为经费问题不能组织大规模的参观,也可以通过网上博物馆、网上纪念馆进行虚拟参观,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等节目,让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有一个积极、正面的认识。教师的言谈举止也要为大学生做好表率,教师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让一丝一毫的坏习气、坏风气沾染到自己,因为教师影响的不是一个、两个学生,影响的是一群大学生,他们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

  第二,磨练个人品质。实践活动是一种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改造的行为活动,实践往往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目前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都是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包括各种团日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校外实践包括三下乡和假期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参与率不高,如何动员学生积极的参与进去是工作的重点。比如大学普遍举行的军训活动,经常有学生拒绝参加,也有一些家长找各种理由不希望自己孩子参加,对于这些情况一定是需要帮助其摆正态度的。对于一些沉溺于网络或者过于“宅”的学生,是一定要将他们动员起来的。让其明白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奉献社会、增长才干、提升品格、锻炼毅力等重要作用,培养其社会意识与责任感。

  第三,投身社会公益。本来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大学生自愿参与的一种善意的举动,是以大学生资源自觉为前提。但是在实际活动中,因为大学生掌握的信息、资源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常常出现大学生想服务社会但是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首先,需要帮助大学生发掘服务项目,最好还可以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公益活动;其次,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利用大学生的假期以及课余时间,合理排班,可以克服大学生公益活动时间零散的问题,从而为服务对象提供不间断的服务;再次,对于服务过程进行督导、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必不可少,避免因为大学生志愿者的不当行为造成对服务者的伤害或者被服务对象伤害的事件发生。最终让大学生公益活动成为既是服务人也是培养人的有效方法。[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景志明,宋春红.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重庆:两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友东.试析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及培养途径[J].开封大学学报.2008,03.

  [4][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5.

  [5]李芳.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12-113.

  [6]楚莉莉.网络公共空间与大学生公民教育.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2014,01.

  [7]钟一彪.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探讨.当代青年研究[J].2013,01.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