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再思考之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关系现状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1 20:22

摘要:

摘 要 :长期以来,虽然众多学者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为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教育学仍饱受外界质疑,如教育学的科学性、独立性及其功能价值性等。伴随着

摘 要:长期以来,虽然众多学者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为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教育学仍饱受外界质疑,如教育学的科学性、独立性及其功能价值性等。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教师与教育学者普遍认识到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性不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不断的反思和研究,只有真正理清二者的关系,教育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也才能为教育理论提供经验。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实践;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界的一个长久不衰的热议话题。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的不断深入,其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教育实践的改善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日渐削弱,这与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迫切需要的现实是极不相称的。本文旨在通过理清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关系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一、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基本内涵
教育理论是指通过教育概念或命题,并且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所构成的对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论述。教育理论的基本要素包含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教育命题。教育理论是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逻辑推理体系。
教育实践就是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受教育者等,在一的定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的主体是人,客体也可以是人。教育实践是培养人的活动,通过有意识地培养人达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目的。当然,除了以人为客体之外,教育实践还可以以物为客体,如校本课程的设置、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等。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分析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现状分析
  首先,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正常范围内的误差被等同为理论脱离了实践。其实,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不可能齐头并进发展的,有学者用“两条腿走路”来比喻二者的关系是非常形象和恰当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两条腿”一前一后,不断有序地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实,理论只要高于实践而又不脱离实践,处于实践所需的最近发展区,就能很好地指导并引领实践的发展。
其次,教师对理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对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和指导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不愿学习教育理论,只有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临时抱佛脚。例如职称评定时,论文成果是一个硬性指标,这时教师才会去检索一些相关教育理论文献,然后用剪刀加浆糊的方法来拼凑出一篇论文,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可想而知。这种“拿来主义”必然导致教师在使用教育理论时无从下手,处处碰壁,并指责教育理论脱离实践,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言辞,也是对教育理论的健康发展最大的伤害。
  第三,教育理论研究者没有深入教育第一线,靠“拍脑瓜”研究教育“伪问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学飞教授在一次题为“谈谈什么是好的教育研究”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构成好研究的基本要素的第一点是提出了恰当的可研究的问题,强调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教育问题来源于深入实际的调研,来自于倾听一线教师的教育困惑,教育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框架的完善,更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
(二)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几种观点
  中介说[1]、实践优先说[2]、统一说[3]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几种主要观点。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体现了“指导说”的基本观点,其理念是以教育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中介实施的,也体现了“中介说”的观点。但是,由于“指导说”中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间存在不平等关系,所以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受到了一些批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改革的理念在“指导”学校教育实践时存在着不顾教育实践条件而“削足适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实践优先说”和“统一说”的观点[4]。这两个观点主张教育理论应生长于教育实践中,教育研究者应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去,与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沟通。
以上观点虽然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进行了探析,但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缺乏从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进行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存在于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只有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和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现状的详尽分析,才能揭示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真实”关系。其次,看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视野狭窄。以上观点将教育理论等同于教育研究者的理论,然后将研究者的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者的实践中去。然而事实上,教育研究者本身也有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者也有自身所创造的理论。忽视了这两点,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必定无法深入。最后,教育改革不应是教育理论家们的空想,而应扎实落在实践的土壤中,按教育的时代需求来做研究。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三种类型分析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大致存在三种类型,即教育研究者的理论与自身实践的关系;教育实践者的理论与自身实践的关系;教育研究者的理论与教育实践者的实践的关系。下面,笔者将对这三种关系进行分析。
1.教育研究者的理论与自身实践的普遍脱离
阿根廷著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说过,所有理论都是合法的,可是没有一个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靠它们来做什么。这就表明理论的意义在于服务于实践,如果理论什么问题也无法解决,即便其逻辑结构再严谨,论断再正确也毫无意义。然而,许多教育研究者在创造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仿佛就是为了创造理论而创造理论。创造理论是他们的工作,而不是为了服务教育实践。然而,当前,教育理论仍然仅是学术共同体之间传递的知识,极少有人关注这些理论将走向何方,为社会进步做出什么贡献。
2.教育实践者的理论与其实践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教师们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缺乏理论素养。那么,教育实践者(教师)有理论吗?答案是肯定的。谁能说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不是教育理论呢?而且,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统一的。
教师们的教育行为不是空穴来风、空中楼阁,任何教育行为必然受到教师本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的影响和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将现存的教育理论进行或多或少的变通,以便更适应教育情景。在这个过程中,某个教育理论已然成为教师的个体知识。其理论的适用性已然变得更强。如果一种理论是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感悟和提炼出来的,那么将对其教育实践工作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用,甚至有时比教育研究者苦思冥想所创造出的理论更有价值。
3.教育研究者的理论与教育实践者的实践普遍脱离
教育研究者的理论与教育实践者的实践相脱离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过:“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做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这就告诉我们要将教育理论视为一种假设而不是真理,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修正,使教育理论和实践相互适应,从而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回顾教育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伟大的教育家在形成自己对教育的基本观点后,都通过实验学校来检验、修正和充实自身的教育理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三、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的原因解析
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由于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的学科,所以自身具备了哲学超验思辨、整体、全面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者没有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细微处去研究,而是自闭房门,冥思苦想。
其二,由于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充满生气的、具有不确定性、而又体现出不同个性和能动性的人的教育,所以不易操作和控制,有时即使是付出了艰苦的研究努力,也很难得出被业内认可的规律。因此,导致有些教育理论工作者不愿深入实践活动中去搞研究。
其三,由于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长期不足,导致教育科研经费匮乏,无法支撑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深入一线进行长时间的研究,致使教育理论逐渐脱离实际。
由以上三点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教育财政投入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客观上造成教育工作者的薪资又具有与资历相同,其他行业的人相比有差距,而工作特点又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导致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自我要求不高,从而形成实践脱离理论,成为脱离实践的空洞的理论。
  当前,我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基础教育改革也已然进入了深水区,教育实践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时期,则更需要把握住时代特征,探索构建为这一时代的教育实践服务的教育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都是在社会的重大转型期提出来的。当前的教育改革呼唤我国的社会转型期,更加呼唤有作为的大教育家的诞生。


参考文献:
[1] 宋秋前.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中介[J].教育研究,2000,(7):42-46.
[2] 康丽颖.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的自识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6,(1):62-67.
[3] 宁虹,胡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J].教育研究,2006,(5):10-14.
[4] 高维.谁的理论?谁的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审[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6-9.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