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英美文学论文 > 正文

对《客栈》译文的评析--直译、意译、形神兼备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4 22:18

摘要:

摘 要 :摘要:本文通过对《客栈》译文的辩证评析,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及译文的行文特色。本文认为,在灵活采用翻译方法以忠实再现原作内容和风姿的同时,应当

摘 要:摘要:本文通过对《客栈》译文的辩证评析,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及译文的行文特色。本文认为,在灵活采用翻译方法以忠实再现原作内容和风姿的同时,应当尽量传达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关键词:直译 意译 文化内涵 
 

贝洛克(1873-1953)是英国近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和散文家。他的不少作品应世涉事、体验入微,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其艺术风格机敏多智,文章晓畅通达,体势充沛,代表着近代英国散文的较高成就。在目前国内关于贝洛克散文为数不多的翻译作品中,杨自伍先生的译文堪称上乘之作。

一 、以直译再现原作思想和语言风采
所谓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要求保持语言流畅易懂” (范仲英, 1999: 90) 。所谓意译(free translation)则“从意义出发,只要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 (范仲英,1999: 90)。中国的许多著名翻译家如玄奘、梁启超、鲁迅等都主张直译与意译灵活运用。译界普遍采用陆殿扬先生曾提出的以下翻译原则为依据,“能直译则直译,不能直译则意译”(Translate literally, if possible, or appeal to free translation. )(范仲英,1999: 91)。这是因为直译保存了原作手法,因而能达到与原文近似的语言效果,而由于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许多情况下,意译也是必要的辅助翻译手段。
在《客栈》一文中许多地方采用了这一翻译策略。例如:
“And if he imprudently says some damned Babylon or other is better than an Inn, look up his ancestry.”
“要是他厚颜无耻地说,哪个讨厌的巴比伦式或什么别的地方胜似一家客栈,查查他的祖宗八代。”
贝洛克具有强烈的怀旧思想,常常以传统主义与宗教教义来评价现代社会。因此,当他发现他所钟爱的客栈即将被这所谓的现代社会夷为平地时,内心的激愤溢于言表。在以上译例中,译者运用直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句的行文结构,又极其忠实、顺畅地再现了原文所要反映的思想情感,把原文的口语体效果非常简练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The woman that keeps this Inn is real and kind. She receives you so that you are glad to enter the house. She takes pleasure in her life. What was her beauty her daughter inherits, and she serves at the bar.”
  “老板娘为人真诚善良。她的待人叫人高高兴兴进屋投宿。她引以为乐的是她的生活。当年她卓越风姿,如今遗传给了她的闺女,她在酒柜前后张罗。”
 此句基本逐字照译,原文的意思分毫不差,而译文也通顺得体。
 从以上原文与译文的语言形式比较中可以看到作者努力保持着与原文的一致性,以求达到忠实,即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效果,尽管也留下了意译的痕迹。

二、意译是必要的辅助手段
在全文整个基调是直译风格的前提下,当直译不能体现原文的风格和神韵,甚至无法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时,译者启用意译手法。请看下列译例:
“The savor of men met in kindliness and in a homely way for years and years comes to inhabit all their panels and lends incense to their fires.”
“年复一年,日积月累,五方杂处的过客和睦相间,安闲自若,四面护墙板上渐渐有了男人的味道,而且炉火中也借光到了香气。”
译者通过运用中国四字语的语言特色,特别是译者把“lend”译成“借光”的妙笔,采用移觉的修辞手法把读者从视觉拉进嗅觉的想象空间,在读者眼前惟妙惟肖地展现出一幅中世纪欧洲乡间僻壤处当时人们宁静祥和的夜晚生活。在译文中,译者特别恰当地运用了中国四字语的语言特色,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表现地非常传神、达意。
从上述例句生动并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中可以看出,文中译者运用意译的手法颇具匠心,深厚的文学和翻译功底可见一斑。
另外,贝洛克的作品虽然语言简洁,但由于作者笔下极具思想力的语言组合,犀利的文学触觉,普通读者要能准确理解并非易事。
例如:
“…and a man that would merge one in the other and so drown both is an outlaw and to be treated as such.”
“一个人要是把一方消融于另一方,继而压倒对方,那么便是邪魔歪道,人们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这里,译者通过对原文的整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译句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和神韵,化解了原作者看似简练,但蕴涵了丰富内容的语言。
诚然,意译是翻译的必要的辅助手段,但如果发挥过渡,有时也会以词害意,甚至扭曲原作意思。例如:
“Here when the springtime came and I went off to see the world I used to meet with carters and with traveling men, also keepers, and men who bred horses and sold them, and sometimes with sailors padding the hoof between port and port.”
“一到春天,我就出来见见世面,经常见面的有车夫,旅人,还有饲养员,给马配种做买卖的人,有的时候也看看那些一进港口捷足先登的水手。”
译文中“捷足先登”也许算得上自由发挥过渡而以词害意的例子。“pad the hoof: (slang) go on foot, tramp”意思是“走,拖着脚步走”。系指往来于各个港口的水手,而非一进港口捷足先登的水手。此外,“keeper”译作“饲养员”似乎和上下文的语境不相协调。“men who bred horses and sold them”译作养马、卖马户/马贩子也许更为准确。
然而,另一方面,采用直译方法时如果过分注重形式对应,有时就难以言传意达,也就难以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在《客栈》一文中也有这方面的例子:
“And so it is, when it is your true gluttony of old, the gluttony of our fathers made famous in English letters by the song which begins…”
“此话不错,只要你们的真正嗜好是古色古香的,是同于我们父辈的,那嗜好在英国文坛已是名闻遐迩,因为有首歌开头两句诗这样形容的……”
在这个译文中,引文过于追求字比句次,追求形式对等,导致表达结构凌乱松散,生硬费解。试改译为:
“此话不错,只要你们真正地嗜好古色古香事物。其实,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我们父辈的这种嗜好早已名闻遐迩。有这样一首歌谣,开头两句是这样的……”

三、翻译中“文化冲突”的问题
异域文化因其异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让人对异域文化产生好奇感和求知欲,生成对异域文化的审美愉悦。翻译文学正是通过文化传真的翻译特性传递异域语意信息与文化信息,赋予翻译文学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孙致礼(2002)认为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应当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及语言特色。对于译者来说所需经受的考验涵盖其译作语言的可接受性和译作的文化可接受性,从而真正体现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交织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而若只注重语意信息的传递却忽视文化信息传递的翻译,一般很难真实反映原语的思想。因此,译者的任务不仅是替译入语读者解读原语语言符号,解读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而且还须破解原语非语言符号—文化内涵。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鲁迅先生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现象正逐渐消贻,因为各国间的文化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文化内涵相互包容,文化的认同感也逐步增强,先前被认为异化的事物随着文化的交融也被融合在一起。汉语大量的外来词、英语中大量的外来词都自然演变成为本国文化中的又一特色。因此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周围事物的变化进程,笔者认为最终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具有文化“共通地带”的语言为载体来传播异域文化。因此,译者不仅要善于移植原作的内容,还应该具备承转译语与原语的文化的能力,解决好文化冲突的问题。在《客栈》译文中,译者有些地方采用了一些带有浓厚中国味表达形式,诸如“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分庭抗礼”等,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在使用带着独特文化特色的表达形式是应当特别慎重,以免以“中国味”取代“洋味”,造成“文化失真”(孙致礼:2002:43)。在这种情况下,不妨用相应的文化共通的词语来进行替代。

参考文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0-93.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3.
[3]杨自伍.英国文化选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36-337.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