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 正文

研究电子商务专业对接产业的结构性失衡与对策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7 17:29

摘要:

一、专业对接产业遭遇结构性失衡 (一) 产业扩张面临人才短缺 近年来,电子商务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全民电商的市场氛围基本形成,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体系也初步

  一、专业对接产业遭遇结构性失衡

  (一) 产业扩张面临人才短缺

  近年来,电子商务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全民电商的市场氛围基本形成,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体系也初步建成。电子商务产业每年以数倍 GDP 的增速发展,对国家提振内需、扩大消费、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显着效应。截至 2013 年 12 月,全国有 41. 7%的企业建立独立网站,18% 的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网店,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950 万。2014 年上半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 5. 85 万亿元,通过网店创业就业人数达到 962 万人[1].电子商务产业井喷式的经济现象,呈现出由点到面向全行业扩张的趋势。

  随着大量传统企业纷纷触网电子商务运营,企业间抢占市场的竞争已演化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对稀缺的综合性高级人才的需求。然而,电子商务人才存量不足,高等院校的人才输出有限,难以在短时期内填补 110 万人的用工缺口。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也就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二) 专业就业呈现内冷外热

  为满足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早在1998 年全国高等院校首个电子商务专业开始设置招生。此后,电子商务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目录中遍地开花。而如今,过度饱和的电子商务专业已被教育主管部门列为示警专业,并限制高等院校作为首选新增专业布局。2014 年,教育部官方[2]微信"微言教育"发布 2012 年、2013 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电子商务专业又榜上有名,电子商务专业在教育系统内已遭遇寒流。

  虽然就业率指标连续下滑,但这并不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相反,行业市场对人才需求量却在不断攀升。据前程无忧网[3]统计,2014 年第一季度网上发布职位数中电子商务位居第二。无独有偶,南方人才市场[4]发布的 2014 年第一季度需求职位中电子商务专业所占比例跃居第二。即便如此,人才市场需求热度并没有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景气,人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例如电子商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差、知识更新慢以及缺乏职业归属感等问题,难以迫使企业认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针对毕业生对口率低、新入职员工离职率高的两难问题,不少学者[5 -7]研究指出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失衡。

  二、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 专业知识体系老化

  电子商务专业是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开设的新兴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特点。专业知识的体系结构在设计之初,受产业市场发展的不稳定,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清晰等原因影响,导致人才知识体系设计粗放。而随着电子商务产业市场的细分发展,陈旧的专业知识渐渐偏离市场需求。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等质量工程中,进行课程优化、师资建设等方面研究,但对知识体系方面进行系统梳理的相对欠缺。因为优化专业知识的体系结构,需要跟踪对口就业的毕业生,采集专业知识的实践效用,并结合用人企业的岗位职责,才能逐步修订完善专业知识的培养体系。此项工作不仅需要改革者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而且要求专业改革工作不断持续。因此,本研究认为,高校专业教师应主动融入到产业变革中,探究产业市场发展动向,能够前瞻性的开设新理论课程,不断优化教学知识内容,从而保障专业知识同步产业技术的更新。

  (二) 专业性不足人才口径粗放

  当前,电子商务应用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格局也随之改变。细分市场中的企业在提供用户个性化服务的同时,需要更专业的人才来保障服务质量。然而,从调研电商企业员工是否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数据显示,跨专业就业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近 50%,令人疑惑的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却遭遇就业难问题。对此,本研究认为,虽然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养,但宽口径扫盲式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受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社会导向影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因而,专业学生毕业入职后,无法展示出专业人才的优势,但跨专业就业员工经过岗位实践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后,在短时期内就弥补了专业性的不足。因此,电商行业非专业人才在岗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 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一方面,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其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差异较大,教学工作量的认定计算不合理。

  因而,导致教师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在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市场导向下,由于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明显弱于理论水平,师资的能力短板制约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国培、省培等多种继续教育方式,来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但以此培养的速成"双师型"教师,其本身都难以胜任企业岗位工作,又如何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当前,许多高等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一线高技能员工进课堂。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师资的多样化,为学生熟悉企业岗位操作,零距离了解社会开辟了途径,但碎片化的实习实训难以完整的对接岗位技能。而且,企业员工的不稳定性也无法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 校企合作内容难见深度

  高等院校联合企业开展合作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工作。特别是当前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电子商务产业园,这不仅给电子商务专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企业,还帮助电子商务专业联合产业园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场地保障。然而,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中小微创型企业多数处于成长期,虽然对人才需求急迫,但招聘用工量较小,无法接纳以班级建制的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对此,为了解决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场所问题,校方采取引企入校的合作方式,为企业提供校内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工作岗位给学生轮训实习。虽然,合作项目按计划顺利开展运行,但企业所提供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其作业流程简单重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技能。另外,有限的校企合作空间,难以拓展更多的合作项目,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学生也就难以接触更多的实践岗位。

  (五) 顶岗实习过渡职场不畅

  顶岗实习期是专业学生离校接触社会,感知企业职业化工作的特殊时期,又是学生向员工角色转化的关键时期。然而,从学生顶岗实习反馈的信息中却发现诸多问题。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初,新奇地感受到企业工作压力和活力。此时,学生从心理和身体上都激发着工作的热情,并认真地完成岗位工作。但随着简单工作的日益重复,学生逐渐感知到在同工不同酬的实习期,短期内很难有薪酬提升和职位晋升的机会。另外,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学生也熟悉认知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于是,部分学生在相互的抱怨声中产生岗位倦怠情绪,顶岗实习期刚结束,就纷纷转岗就业。顶岗实习期不仅没有留住学生,平滑过渡到紧缺岗位,反而导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低。

  三、重构专业对接产业的结构

  当前,电子商务发展已呈现出由点带面的扩张趋势。传统企业纷纷转型电子商务运营,产业市场领域不断扩大,市场结构也不断被分化。企业在精细化服务需求的竞争压力下,对员工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等院校为了拓宽毕业生就业面,采用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专业知识的覆盖面,适当降低知识的考核水准,延伸毕业生能力宽度,以贴近招聘岗位职能的范围,实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提升。但是,高等院校宽口径人才培养的改革,不仅没有培养出契合行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而且造成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更何谈自主创新转化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因此,针对专业对接产业的结构性失调问题,本研究提出"纵向细化、横向对接"的解决思路,从顶层设计、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估三个环节进行规划布局,重构专业对接产业的结构。

  (一) "纵向细化、横向对接"的改革思路

  "纵向细化、横向对接"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划分专业结构、细分环节内容等改革,实现与产业市场、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纵向细化"是指在专业和产业各自垂直领域范围内,划分结构层次,确定层次内容,细分内容目标项,最终形成独立可考量的单元模块。本文以顶层设计环节说明为例,分别从专业和产业的各自垂直结构上进行阐述。一是在专业垂直结构上: 首先,应细化专业服务的领域,划分出专业方向层; 其次,重新定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细化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和专业方向的综合能力,确定各方向的能力层;最后,为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确定知识技能模块层的单元模块。二是在产业垂直结构上: 首先,应划分产业领域,确定行业细分市场层; 其次,根据细分市场中企业的服务内容,理清职业岗位分布,明确就业岗位层; 最后,依照各岗位工作职责要求,确定职业技能层的单元模块。

  "横向对接"是指从顶层设计、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估三个环节,细分每个环节的各层面内容,实现专业和产业在同一水平层面上单元模块的有效对接。本文同样以顶层设计环节说明为例进行阐述。首先,实现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各层面对接,即专业方向层对接细分市场层; 各专业方向的能力层对接职业岗位层; 知识能力模块层对接职业技能层。其次,围绕层面目标的需要,实现专业与产业之间的最小单元模块的有效对接。

  (二) 重构专业与产业的对接结构

  目前,专业对接产业出现结构性失衡成为社会化问题,已引起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共同关注。

  虽然,许多高等院校也在积极寻求办法解决问题,但收效甚微。对此,本研究提出重构专业对接产业的结构,细化各环节内容等,进而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均衡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整体规划结构框架。本研究认为顶层设计、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估三个环节,是专业对接产业的完整结构。因此,结构框架即可由顶层设计、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估共同构成。

  其次,逐步细化各环节内容。高等院校在剖析专业建设,细化专业改革内容等方面,应该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合产业做好专业与之对接的剖析工作上仍有不足。因此,划分结构层次,细分环节内容则尤为关键。

  最后,做好专业与产业在结构层次、任务内容等方面的有效对接。表 1 即为重构后的专业对接产业的结构表。

  

  表 1 以系统管理的方法构建专业对接产业的结构。顶层设计一方面起到纠偏专业建设思想,强调产业市场发展对专业建设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促进细分专业方向对接职业岗位,实现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能力的一体化。过程管理从校内双师与企业讲师、课程知识与职业能力、实训演练与生产作业等方面进行对接,并加以量化考核,从而保障结构的过程实施。结果评估强调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不仅是专业改革的思路拓展,而且也是符合包容性社会发展的趋势。

  四、结构的目标评测

  电子商务专业应协同产业动态发展,实现二者的融合促进。专业建设不仅要紧跟产业市场的导向,还要通过"产、学、研、用"推动市场技术创新。

  因而,表 1 重构了专业对接产业的结构。然而,对于如何具体落实专业与产业对接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在目标牵引下,细化工作内容,监控过程实施,逐步完成关键要点,最终保障结构实施的效果,见目标评测表 2.

  本研究认为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这个总体目标,还需要细分目标分段落实。因此,在表 2 中总目标被细分为多元就业、综合技能、师资保障、课程体系、项目驱动五个目标项。而各目标项之间以师资保障为核心,向上以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为根本,实现多元就业目标; 向下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抓手,落实项目任务驱动。另外,表 2 对各目标项进行内容分解,并提出达标的评测要点,同时对评测要点进行跟进说明,已明确目标评测指标。

  虽然,在本研究中提出的目标分解评测表还不够详细,但表 2 所设计的目标、内容和评测要点等,为专业对接产业的结构优化指明了路径。

  五、总结

  当前,电子商务专业对接产业存在结构性失衡,已是部分高等院校的共性问题。虽然许多学者和专业建设者在不断寻求解决办法,但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持续推进专业改革的高等院校并不多。本研究在经历专业分流方向改革、植入企业实操课程、引店入校创建特色班等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职责的改革思路,提出重构专业对接产业的结构,细化结构目标与内容,在专业建设实践中验证了研究内容[8 -9].因此,希望本研究结果对同类院校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上)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核心数据[EB/OL].
  [2] 李凌。 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 15 个专业上榜[EB/OL].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