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大语文教学法促进小学素质教育发展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9 20:01

摘要:

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 它最具创造性,它的内涵也是最丰富的,有自然的、社会的,大千世界,古今中外,各种美景佳境,人情世故,应有尽有,取之不尽. 然而, 现行的语文教学

  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 它最具创造性,它的内涵也是最丰富的,有自然的、社会的,大千世界,古今中外,各种美景佳境,人情世故,应有尽有,取之不尽.

  然而, 现行的语文教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将语文中蕴含着的这些东西肢解, 一篇篇个性鲜明、形象优美的文章机械化、标准化,充斥于各种枯燥繁杂的试题中, 对真正的阅读能力,人的阅读时的审美感受,却视而不见,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语文教学向标准化、机械化转向,导致了语文课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丧失. 这是造成当今学生语文素质不高的根源之一.

  死抱教科书,一切只为应试,整天忙于查漏补缺,为高分苦思冥想,这种教学甚至还不如传统的死记硬背、读经诵史的"经院"注入式教学模式. 很显然, 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只是一种罗列知识、堆砌材料、应付考试为任务的"小语文"的教学观念. 这种教学,没有思想,只是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里,教师变成"教参"的传话筒,学生变成了课本的摄像机,此为学生的语文素质不高根源之二.

  改革发展的 21 世纪, 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受教育者做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

  语文教学在教育的整体过程中,应是一个奠基工程,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服务.所以要想培养现代化的学生,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大语文"教学法,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

  采用大语文教学,就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出发点. 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语文教学目的.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读、写、听、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教学中可以进行单项训练,也可以结合起来训练, 要按照合理的序列安排教学内容,使四种能力协调发展,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读 "当然不仅仅指阅读课文 ,课文只是有代表性的例子.必须有赖于开展课外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 使学生对课文熟读深思,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然后让学生广泛阅读,做到精读与博览的结合.精读在于学法儿,博览在于实践,从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者的背景知识越多,生活经历越丰富,思维就越敏捷,越容易接受新知 识,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并使他们深刻领悟生活. 正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 学语文归根到底,就是要学生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准确无误、明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学生长年累月对社会生活的感受, 对自我认识与语言不断磨合的产物, 它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听" 是人们感知事物最为经常的途径.在教学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听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听知能力.要积极引导,持之以恒. "说"即口语,是人们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口语,首先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 其次要通过仿说、替说、补说、口头作文、争论等方法,按照"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语文教材选文精粹,图文并茂,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时代气息.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接受德育的陶冶.

  另外,采用大语文教学,还要求教师统观全局,运筹帷幄,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适时点拔导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大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死"与活"."死"就是牢牢把握一个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活"就是教法上要灵活,让学生多活动.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把不变的"主体"放到多变的环境中去锻练, 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合格人才.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