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外语翻译论文 > 正文

通过新修辞视角谈对外新闻报道翻译

来源:UC论文网2016-01-11 21:32

摘要:

摘 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今中国社会,对外传播战略性地位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翻译。但出于缺乏对西方受众的了解,对外新闻报道的翻译进程时常举步维艰。本文从新修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今中国社会,对外传播战略性地位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翻译。但出于缺乏对西方受众的了解,对外新闻报道的翻译进程时常举步维艰。本文从新修辞的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探讨对外新闻翻译的特点以及应留意之处。强调只有“带着修辞意识进行翻译”,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修辞;新闻翻译;受众;翻译策略
 

  引言:

  “翻译是在特定译语社会文化环境中跨越语言文化边界,有效运用象征手段,影响特定译语受众的对话过程”。

  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有效运用语言象征手段,同时考虑受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产生预期效果,其原则为:以译语受众为中心,建立认同,以受众为转移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必要的调试;用受众熟悉的方式有效说服、诱导并认同、接受译者欲加以影响的内容。

  汉英新闻语言风格的不同和由社会文化因素导致的读者阅读习惯的差异,决定了对外新闻宣传翻译中,不仅仅要客观表述事实和传递具体信息,并用译语受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来组篇行文外,为了树立和维护中国的良好形象,增进对我国的了解,还要了解西方社会。本文将从新修辞视角谈论在对外新闻报道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诉求策略、话语建构方式等象征手段,真正做到“带着修辞意识进行翻译”。

  一、译文内容需真实可信

  由于文化语言差异,汉英新闻存在较大差异,汉语新闻语言比较讲究词句整齐对仗,喜欢使用结构有规律、音节有韵味的虚词,同时爱用抽象的套话,有时会显得有些空洞。而英语新闻注重信息性、娱乐性、新颖性,语言表达比较简单明了,重客观表述事实和传递具体信息。因此,在对外新闻翻译中,直面语言文化差异,努力使原文信息在译语语境中言之有理,必要时对容易引起受众质疑、妨碍其信服的要给予淡化处理或调整便成了重要一环。如下:

  (1)温总理的话令拉斯穆森感到些许宽慰。他提到,各方分歧巨大,至今还没有一个可供各方磋商的基础草案。

  参考译文1:

  The Danish prime minister was somewhat relieved to hear these words. He talked about the deep rift among parties and the absence of a text that could serve as a basis for consultations.

  对于译语受众来说,这样的新闻译文无疑会让他们感到困惑:记者从何得知丹麦首相“感到些许宽慰”?对于西方受众来说,这样的译文会让人觉得言之无据,或认为是主观臆断,不符合英语新闻写实习惯。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进行一定的淡化处理,调整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如下:

  参考译文2:

  Hearing these words, the Danish prime minister talked about the deep rift among parties and the absence of a text that serve as a basis for consultations.

  (2)“八荣八耻”

  参考译文: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which underscores the value of patriotism, hard work and plain living, belief in science, consciousness of serving the people, solidarity, honesty and credibility, and observation of the law.

  “八荣八耻”,即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汉语语境当中可谓是言简意赅,作为一个体现国情的缩略语,若是简单直译为“eight honors and eight disgraces”,不免会让缺乏背景知识的外国受众一头雾水。这一类口号式的汉语宣传修辞,在西方受众眼里,会感到大而空,从而违背宣传的初衷。因此,在翻译此类内涵丰富的国情词语时,我们有必要用译语受众熟悉的方式来阐释,并给出具体信息。

  二、得体运用诉求策略

  陈小慰教授在《翻译与修辞新论》一书中提到,得体运用诉求策略,表现在翻译中考虑受众需求和语言文化差异,有效呈现译者欲加以影响的事实,给予一定的明晰化处理。另外,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激发听众情感的语言策略。

  例1:

  中国人最好吃,除了人以外,什么都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样样动物都能做出美味佳肴。

  参考译文1:

  We Chinese are cooking experts. We can make good dishes out of everything except human beings, including all the birds in the sky and animals on the ground.

  汉语原文语言生动活泼,而且不乏幽默,用带有玩笑的口吻想表明“中国人擅长美食,什么都能弄成美味”,并不包含对动物的恶意,但译文采用简单字面直译的方法,只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因在西方文化中,保护野生动物蔚然成风,甚至有不少素食主义者。这样的译文根本无法达到宣传中国饮食文化的预期目的,且无法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可以改译为:

  参考译文2:

  We Chinese are cooking experts. We can make good dishes out of everything, certainly out of some animals, but we don’t kill good, friendly animals.

  例2:

  近年来,中国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译文: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given priority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le pursu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new three R’s”—reduce, reuse and recycle.

  “循环经济”是当前新闻报道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热词,经常被翻译为circular economy,这种译法不能向西方受众传达“循环经济”的内涵,况且也不被他们认可。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循环经济”有明确的定义,是指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这一定义同英语里的new three R’s 完全吻合,不仅让英语语境中的受众充分了解到新闻的内容,对其传达的信息留下具体深刻的印象,取得预期效果;还较好地实现了在译语语境当中宣传中国在环境保护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决心。

  三、精心构建话语方式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习惯话语建构方式,有时因为语境的不同,表达一个事物或行为时所使用的习惯资源和组织方式也不同。首先在于词语表达。英语新闻中,就词语选择方面,和汉语新闻的主要区别有:(1)简短小词广泛应用(2)新闻语不断涌现。现代英语中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大多是线出现在英语报刊中,然后再流行于世的。新闻中的这些新词语来源有不同的渠道,有自创的,有借用的,有旧词派生新词的,等等。例如:China’s first taikonaunt safely returns to earth. 译文:中国的第一个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3)借用词语。英语中借用人名、物名、建筑物名称乃至专有名词的现象十分常见。

  其次,合体构建话语方式还在于在句法结构上遵循译语表达习惯。例如,在对外宣传报道的翻译中,有这么一个新闻标题:

  “搁浅江豚撒手西去 动物救治呼唤基金”

  对于汉语读者来说,该则新闻传达的信息十分明确,而在修辞方面,原文用到了汉语新闻中常见的结构工整对仗的八字结构,另外还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渲染气氛。但如果原封不动直接翻译成英语,必然会显得矫揉造作,累赘冗长,不符合英文行文习惯,更不用说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因此,根据英语新闻的句法习惯,如:较多使用现在时、虚词的省略等,可考虑改写为:Vets call for animal rescue fund。

  结束语:

  除了上述列举的,可在对外新闻翻译中采取的策略要点以外,我们可以恰当运用美学手段,即修辞手段,使语言表达在译语语境中更加独特,优美,富有说服力。提高对外宣传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需要翻译工作的从业者们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习惯,从受众角度出发,才能更好的达到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小慰. 新编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 陈葵阳,李雪红等. 英语实用文体翻译(第二版).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1.

  [3] 陈小慰. 翻译与修辞新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