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分析渝台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机制构建及其特点

来源:UC论文网2016-01-15 19:06

摘要:

当前,渝台交流合作已经跨越单一单向的低水平阶段,进人到以产业投资、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双向的高水平阶段,并从纯粹的经贸领域扩大到文化、教育、科技、体育、

  当前,渝台交流合作已经跨越单一单向的低水平阶段,进人到以产业投资、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双向的高水平阶段,并从纯粹的经贸领域扩大到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医疗、环保、旅游等广泛领域,交流的人员层次从中高层拓展到基层,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广泛多样。其中,文化交流合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相关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制约了两地交流合作的健康发展。为了巩固和深化渝台交流合作,实现长期互利双赢,促进海峡两岸关系、渝台两地关系稳定发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文化交流合作制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渝台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

  (一)渝台交流合作具有互惠双赢的良好基础

  重庆是现代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具有独特的陪都文化、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与台湾在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有着深化交流合作的强烈愿望和互补优势。"1949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200万人中,有60万曾在重庆工作和生活过。血缘亲情、故土乡情至今联系着渝台两地近8万个家庭、3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重庆直辖以来,渝台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频繁,双方都从中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对台湾而言,随着西部大开发、“3.14”总体部署、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两江新区以及长江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先后实施,重庆作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和重要开放高地、大西南交通枢纽和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巨大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这能为台湾企业转型升级、进人西南大市场和开辟新兴市场搭建重要平台、提供重大机遇。对重庆而言,台湾企业拥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服务业经验。深化渝台交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台湾企业带动和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新的渝台交流合作制度机制,实现两地互利互惠、共生共赢,既十分重要也极为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的台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逐步形成规模。“目前,重庆已建立起国家级重庆台资信息产业园、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和4个重庆市级台湾特色工业园。重庆共有台企1343家,累计实际利用台资48.83亿美元。重庆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首选地之一。”iZi宏县、华硕、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全球知名企业,在渝投资总额超100亿元人民币。这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庆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台资企业在财税、就业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为重庆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把赚取的大量利润转移至台湾岛内,支撑了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渝台经贸交流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重庆·台湾周”活动,在渝台两地经贸、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前5届活动签约项目146个,合同金额达1340.8亿元人民币。第6届活动引导两地经贸交流进人更深层次,突出渝台两地中小企业的对接与合作。“今后渝台经贸合作将拉长IT产业链,吸引投资面向农业、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拓展延伸,汽摩及零配件产业(主要是汽车、电子、轮胎、轮毅等)、数控机床、化妆品、生物医药、银行、证券、基金、文创、物流等产业将成为台商投资重庆的新重点。”

  (二)渝台交流合作的深化和升级已呈必然趋势

  近年来,台商在重庆投资的地域在不断扩展,已从渝中、南岸等扩展到渝北、沙坪坝、北暗等其他主城区,并进一步扩展到壁山、永川、铜梁、合川、南川等近郊区县。2012年7月,重庆台商工业园在壁山区建成。“预计到2015年,该工业园聚集台资企业将超过200家,投资超过600亿元,产值超过1000亿元。”lal台商投资的领域在不断拓宽,涵盖了文化、教育、科技、机械、金融、化工、农业、旅游多个方面。渝台人员交流往来日益频繁,涉及青年学生、妇女团体、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地方政府官员。其涉及范围日益扩大,交流内容日益丰富,交流形式更加多样。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同时享有两岸直航、台胞落地签注权、台胞居住五年期满换证签注权、旅行社独立直接组团赴台旅游等四种权限的城市。近年来,重庆市举办的大型涉台文化交流和互访活动,使得众多台湾同胞将目光聚焦重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来渝观光旅游、投资兴业、求职就学。

  从发展来看,升级渝台交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在两岸建立制度化协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经贸交流直通合作机制、文化科技交流直通合作机制、旅游交流直通合作机制等长效制度机制;在台湾同胞权益保障协调联席会议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台胞台商权益保障机制,配套提供相应的工作、生活便利条件,已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应当完善涉台统筹协调机制,成立渝台交流合作联系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涉台相关单位和机构资源;强化市台办职能,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制定对台交流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成立对台研究机构;设立对台交流合作基金,表彰奖励对渝台交流合作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组织、机构和单位,促进海峡两岸关系、渝台两地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二、渝台文化交流合作的特点

  本文所说的“文化交流合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体现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各项交流活动,以及以中华文化、血亲血缘关系为载体和内容的互动交流活动。它既包括经贸文化、科技产业等交流,也包括纯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医药、环保等方面的交流;既包括两岸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挖掘,文艺创作、作品的分享交流,各个方面的学术交流,也包括各层面、各阶层人员、组织、机构的交流交往。改革开放以来的渝台文化交流合作呈现如下特点。

  (一)经贸文化互动频繁

  渝台两地以经贸为桥梁,以文化为纽带,开展了大量互动交流活动。2006年9月,两岸科技经贸及汽车发展论坛在渝举行;2008年7月,“聚焦台商一一重庆IT特别行动”在渝举行,签约项目总额达340多亿元;2009年2月,第五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在渝举办;2009年5月,首届“重庆·台湾周”活动举办,此后每年一届,吸引了两岸大量政商界要人,签订了大量经贸合作项目。除了经贸交流,两地文化交流活动也十分频繁。例如,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研讨会、“新重庆、新三峡”记者采访活动、台湾少数民族抗战图片展、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重庆分营、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名人手迹展等。2014年1月,首家台籍同胞文化有限公司“顺时堂”文化交流中心在渝成立。

  (二)高层交往日益增多

  2005年10月,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原台北市副市长欧晋德、桃源县副县长黄敏恭率团参加在渝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2006年9月和2009年7月,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两次率团来渝参观访问。

  2008年4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率团访问重庆。2009年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赴渝出席“重庆·台湾周”系列活动。2009年2月,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现任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率团赴台参访,分别拜访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荣誉主席连战、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以及华聚基金会董事长陈瑞隆等人。2010年6月,海基会与海协会在重庆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

  (三)基层往来日益密切

  两地经贸文化机构、民间协会、团体的交流联络更加广泛。例如,直辖以来重庆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组织的台胞“寻根之旅”活动,近年来每年举办的“三峡巴渝文化”交流活动,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多次主办的两岸和平发展法学论坛活动,渝台同名乡镇对口交流活动,渝台青少年和杰出妇女代表交流活动,以及台湾优良农产品发展协会、中小企业协会交流活动,等等。

  (四)交流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多样

  近年来,渝台两地经贸文化交流呈多样化发展,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茶文化、美食文化交流,花灯表演、书画展览、紫砂工艺品展览等艺术交流,围棋等体育运动交流,妇女发展论坛等学术研讨交流,走亲访友、考察走访、节日欢聚、缔结友好学校等互访活动。这些交流活动密切了两地民众的联系,推动了两地经贸文化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三、构建渝台文化交流合作新机制的探讨

  (一)深化高层交流合作,建立健全相应的交流合作机制

  每年或每两年举办一次两岸或两地交流合作高峰论坛。例如,渝台综合性经济合作先行先试高端论坛等。邀请台湾支持两岸和平发展、和平统一以及支持两地交流合作的政党高层参加。例如,中国国民党、新党、亲民党、中华统一促进党等政党领导人,台湾市县领导人或重要市县民意代表,“两岸和平发展论坛”等台湾社会团体领导人或代表,等等。

  (二)深化基层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建立完善相应的交流合作机制

  1.建立完善渝台两地人员交流往来机制

  重点加强与台湾青年学生和台湾中南部各阶层民众的沟通交流。例如,以“巴渝文化参访周”“台湾大学生研习营”“高中生夏令营”“高校交换生项目”等活动为平台,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两地青少年交流项目,建立和完善渝台青少年交流机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联谊活动,增进渝台青少年感情。

  2.深化渝台两地文教体卫交流合作机制

  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突出“抗战文化”“三峡巴渝文化”特色,每年举办台湾青年精英重庆行、“寻找抗战足迹、共谋和平发展”参访交流、台湾后立体派绘画艺术作品展等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渝台艺术直航一一渝台文化艺术交流展演”“领略重庆新风采·见证重庆新发展”“中华一家亲—渝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两岸同心一一巴渝文化教育参访周”“月是故乡明一一台湾重庆籍新娘故乡行”等活动,邀请台湾各界代表人士到重庆参访,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巴渝文化,游览祖国大陆。

  3.建立完善渝台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机制
  
  应以“民国档案”学术交流为契机,鼓励支持渝台两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学术、科技、科研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自1992年两岸开展档案学术交流以来的20多年里,重庆市档案馆接待的来自境外的档案资料利用人员中,台湾同胞接近半数。不少台湾同胞通过查阅个人历史档案寻亲访缘、寻根问祖。2008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重庆。重庆市赠送给连战的}L物便是其1944年在南山小学的学籍档案和其父母档案的复制件,连战十分高兴。台湾收藏的抗战历史档案也备受重庆学术界关注。重庆赴台查阅、研究、利用档案资料的人数不断上升,渝台学者围绕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开展的交流活动更加频繁。特别是在重庆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渝台两地在教育、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为重庆引进台湾优势教育资源创造了便利条件。应推进渝台医药卫生界开展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适时创办台商(台胞)医院。

  4.建立完善渝台两地主流媒体交流合作机制
  
  应加强两岸两地主流媒体、网络传播代表人士的交流合作,定期邀请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TVBS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参加“开放的重庆记者采访活动”“新重庆、新三峡记者采访活动”“魅力城市记者采访活动”“巴山渝水宝岛行记者体验活动”等,鼓励支持两地新闻、娱乐媒体在渝台两地互设记者站,以两地媒体、记者为桥梁,促进渝台两地民众互动交流,增进情感共识。

  5.建立完善两地民间社团互访交流机制

  加强渝台民间团体、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的互访交流,促进两地行业和产业对接,实现资源互补。应进一步提升交流层次,比如搭建两地妇女界代表人士、政商学界杰出女性交流沟通平台,推动渝台社会团体组织、行业协会、妇女团体等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湾抗战老兵、少数民族民众、涉台婚姻家庭等的交流联系,密切渝台民间交往。

  6.建立完善两地同名乡镇交流联系机制

  2014年启动的“渝台同名乡镇·心连心”联谊活动,使重庆开县“中和镇”、蔡江区“横山镇”、梁平县“竹山镇”等乡镇分别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新竹县“横I--I]乡”、南投县“竹山镇”建立了“姊妹关系”。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渝台30个同名乡镇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三)加强中华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相应的交流合作机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发展历程中,包括上层官僚、社会精英和下层人民群众在内的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经过历史检验和凝练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汇集,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中国实现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在时间序列上,囊括我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在空间分布上,不仅包括在中国主权领土范围内居住和生活的公民传承和创造的文化,也包括居住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公民以及华人华侨传承和创造的文化。渝台两地文化交流、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都属于中华文化交流的范畴,属于一家人的内部交流沟通。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有诸多不客观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但随着大陆改革开放以及两岸两地的进一步交流交融,双方不断增进了解并逐渐形成共识:祖国大陆传统文化的底蕴相当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在祖国大陆。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双方交流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并日益成为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1.协商设立渝台两地中华文化交流发展基金。该基金应以民间方式设立,地方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提供赞助或捐助,主要用于支持和奖励两地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或重大创新的个人、团体、机构。鼓励两地社团机构和民众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进一步密切两地交流合作关系。渝台双方可设立相应的联络机构,协商拟定鼓励、支持、评选、奖励办法,确定评审专家成员,定期举办中华文化宣传、交流以及成果推介、品评、评选、奖励等活动。

  2.建立完善具体的渝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为推进两地文化交流合作,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和两地特色地方文化,可根据目前渝台文化交流的新进展及两地文化发展需要,协商确定两地文化交流合作的领域、范围和方式,如举办抗战历史经验总结论坛、合作研究中国抗战史等,建立完善两地文化成果推介、互补分享和发展机制。

  3.推进渝台交流基地建设。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的基础上,拓展建立“海峡两岸两会会谈基地”“海峡两岸政党交流基地”“海峡两岸基层交流基地”、“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先行先试基地”“ECFA先行先试基地”“履行《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先行先试基地”等,为两岸政治关系的突破和发展服务。

  (四)加强重庆杭战文化研究,建立相应的交流合作机制

  1.合作开展重庆抗战历史研究。重新认识和客观评价国共合作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抗战文化、陪都文化、国共与其他抗日党派开展的多党合作传统、中国现代政治协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在历史研究中的交流合作,加深和强化渝台两地关系,使两地民众增进了解、加深理解、相互包容。加强重庆在抗战时期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共同抢救、保护、开发、利用两地特色鲜明的抗战遗址遗迹。

  2.合作建设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建立健全共同研究、交流、分享抗战档案、文史资料的机制或平台,建立文物展览、学者互访交流常态机制。近年来,重庆档案馆联合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档案部门,开展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合作,征集了许多历史资料,特别是收集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带走的许多文史档案资料,整理出版了许多珍贵的档案文献。应认真落实《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8-2015 )》,进一步加强渝台两地图书馆、博物馆、高等院校、历史研究机构等的合作,通过交换目录数据、全文数据、复制件等方式,加快抗战历史档案的抢救和保护,整合两岸及港澳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相关档案资源,推进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建设。完善渝台历史资料、档案分享机制,推进档案信息化,启动电子检索和网络查询,编纂、出版档案文献,开展档案研究。

  (五)探索建立渝台两地政党、政治组织的交流沟通机制

  1.探索建立基层政府组织和党际交流机制
  
  在获得中央同意和支持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以“基层党建”“基层发展”等为主题,以“重庆·台湾周”“海协会和海基会协商会议”“双百论坛”“基层党建论坛”“基层发展论坛”等活动为平台,定期与台湾岛内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渝台两地交流合作的各政党及其地方党部、地方政府机构及其官员、地方实力派或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士开展交流。

  对于曾经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张“台独”的人士,只要他们改变态度、主张或立场,支持两岸两地交流合作、和平发展,都可与他们进行交流甚至合作。开展渝台基层组织、党际交流合作,可以提升渝台交流合作水平。
  
  2.建立与台湾各族各界的交流接触机制

  在加强渝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设的同时,必须牢固树立“做台湾人民工作、争取台湾民心”的思想和意识,加强与台湾各族各界的交流接触,特别要加强与台湾中南部民众的交流沟通。要创新对台思路,配套推进台商、台胞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和涉台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涵盖台湾社会元素、缩影台湾生活的‘重庆台湾城’,集聚台湾居住、经贸、会议会展、配套保障、行政办公等诸多元素,使之成为台商集中生活的住宅区、台商在渝发展风貌展示区、两地历史渊源集中回顾区、两地经贸人文交流的联谊区、台商生活本地化的配套区、服务台商在渝投资的示范区,并在子女人学、就业、就医、住房等方面出台先行先试政策,推动在渝台商立足重庆发展的‘在地化’或‘本地化’问题的解决。”’51同时,改进台湾同胞来渝的审批管理服务,加强对台调研工作,积极妥善处理涉及台商和台胞的利益诉求或案件,规范涉台突发事件的处置,完善或修订涉台地方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好海协会转办的海基会函件,打牢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和两岸、两地关系进一步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