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扩散特征与形成动机

来源:UC论文网2016-01-15 19:18

摘要:

2014年11月初,一则名为《一百块钱都不给我 - 小红帽》的视频在新浪微博走红,视频中男子夸张的言辞引起了众网友的围观,使得该视频当天就成为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围绕该视频,

  2014年11月初,一则名为《一百块钱都不给我 - 小红帽》的视频在新浪微博走红,视频中男子夸张的言辞引起了众网友的围观,使得该视频当天就成为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围绕该视频,众网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了“一百块钱都不给我体”,引起了网民的集体狂欢。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1]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具有偶然性,大多是单独地截取某段话语中的一部分并脱离当时语境由网民赋予其独特意义,其内容大多以社会生活为主,不同于官方媒体的宏大叙事,是对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解构,可视为一种亚文化。其形成和传播主要以网络为平台,扩散速度极快,有时数小时内就可以成为流行语,并蔓延至线下,甚至影响主流话语。例如,《人民日报》对“正能量”、“给力”等网络热词的运用。网络流行语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其生存时间不长,就像缤纷多样的大众文化一样,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词所代替。

  网络流行语大多数用来调侃社会生活,由于近几年网络环境的整顿,其主要功能为娱乐,已较少涉及政治话题。其用户群体主要为经常上网的青年网民,他们乐于接受并热衷传播新事物,关注自身生活质量,同时具有很强的娱乐精神。在日常的交谈过程中加上特定的网络流行语可以起到释放工作生活压力、活跃谈话气氛、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等作用。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类别不一而足,其偶发性很强,很难被操作,即使像“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和“现在问题来了”这样涉及蓝翔技校品牌的流行语也是由于蓝翔多年的广告投入和“蓝翔校长跨省打人”这样的新闻触发的,而不是蓝翔技校的有意为之。

  根据2013年和2014年媒体总结的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网络流行语是截取其他人话语的一部分。这些人有公共人物,也有普通的活跃网民。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说: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存在,他们之间的关系由社会惯例、规范或约定而来。[2]

  这些话语可能是网民创造的句子,也可能是歌词、台词,或者是引自其他地方,但无疑经过网民的传播他们的适用语境都大为扩展了,其外延意义更为丰富,甚至脱离原有语义。根据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梳理出大部分其主要的形成动机。

  (1)宣泄社会情绪。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发展脉络中公众态度、取向和评价在网络上的投射,是中下层社会群体、阶层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网络上的话语表达。此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网友为了表达自身的不满而用来讽刺某类现象和某种人群,它的流行通常伴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尤其存在于一些侵犯公众利益的事件中。这类网络流行语也有差别,如前些年流行的“表叔”、“我爸是李刚”是源自重大新闻事件,在流行之前已有大量的报道,网友只是从这其中提取的专有名词,但其意义已经被重新解释为对官员腐败、官二代的讽刺和不满。而“什么仇什么怨”、“我的项链两千块”则是完全源于草根的推广,其内容主要是一些挑战公众底线、无视公共道德的人引起他人不满的冲突性的视频,这类流行语基本体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第三类宣泄社会情绪的则是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从情感上说较为低俗,仅仅可以理解为变换了骂人的方式,如“我去年买了个表”.类似的无厘头语言是当代中国社会人们对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的反映,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具有民主精神。

  (2)网民审丑心理。从“芙蓉姐姐”、“凤姐”到“郭美美”、“干露露”,网络社会一直不乏审丑的取向,并塑造了一个个审丑的典型形象。网民总是对各种违背社会伦理和公众道德的出格言行津津乐道,究其原因一方面为了娱乐身心和周围人,增加谈资;另一方面人人则有猎奇心理,一些违背公众价值的现象正好迎合了这方面的嗜好。审丑的心理趋向自然也就延伸至了网络流行语上,比较典型的就是最近出现的“百元哥小红帽”视频而由此引出的网络流行语“一百块都不给我”,这个视频中掺杂着“同性恋”、“情感纠纷”、“言语冲突”、“奇装异服”等超乎公众想象空间的元素。

  (3)表达物质愿望。网络社会上的活跃分子大多是中下等收入群体,以微博段子手为例,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具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热爱生活,热衷于各类美食美景和新鲜事物,但受制于经济收入只能徒增无奈和自我调侃,这也反映了大多数网民的生活状态。这类网络流行语的代表有“屌丝”、“买买买”、“有钱,任性”、“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他们大多数是中低收入网民对自身经济收入的调侃,释放生活压力。

  (4)调侃娱乐事件。娱乐人物作为大众传媒的宠儿就是因为聚合了公众的注意力出现的,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身就是大众的消费对象,其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涉及娱乐人物的娱乐事件自然也会成为流行语的来源,这类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其中一些娱乐事件所引发的网友调侃,如“且行且珍惜”、“帮汪峰上头条”,还有一些是从演员的台词或歌词引发的,如“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承包鱼塘体”、“高大上”、“人艰不拆”、“也是蛮拼的”等。

  (5)纯粹娱乐狂欢。这类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主要是某个圈子网友的使用无意推动了他们的流行语,这些圈子可能是网络游戏,也可能是论坛贴吧等。例如,“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源于百度贴吧,“萌萌哒”源自豆瓣小组,“整个人都不会好了”源自天涯社区,“现在问题来了”、“请你吃辣条”源自新浪微博,这些流行语原本仅限于一个小圈子的流行,由于网友的互动逐渐扩散至整个网络。他们的含义比较模糊,基本上是百搭词汇,主要出于网友模仿心理而走红。网友希望通过共同使用网络语言而摆脱孤独状态,将自己纳入集体狂欢之中。

  三、网络流行语的扩散特征

  (1)网络流行语的意义会在原有的基础逐渐延伸。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他会伴随着人们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新的意义。例如,由于“大老虎”一词多次见于媒体在反腐的相关报道中,因此现在可以用来指称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由于网络流行语是网友自发产生的,并没有标准的词汇解释,因而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语义的再加工,网友会根据其本意在此添加一些新的衍生意义,有的甚至会衍生出新的版本来。例如,“人艰不拆”一词按其产生的初期意义为:人生已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而随着它的流行,网友在使用过程中又根据其字面的意义衍生出“人家很艰难才走到一起,还是不要人心拆散人家”,逐渐脱离原意,因此其适用语境会出现泛化。

  (2)扩散过程中需要网络舆论领袖的参与。在微博中典型的表现为段子手联盟,他们会互相转发各自的段子实现联动。每个段子手都有数十万的粉丝,这些粉丝都是生活中寻求娱乐的你我,而一旦出现比较有趣的话题和词汇,段子手会联合进行转发,从而迅速铺满整个网络,于是众多粉丝面对段子手大 V 的狂轰滥炸自然也会出现模仿效应,促进其流行。在这个过程中,微博段子手是网络流行语的发起者也是积极传播者,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传播才会促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段子手们在这个过程中无疑起着舆论领袖的作用。

  (3)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并不长。一般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为半年,最多不会超过一年。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会经历这样的周期:首先由于偶然的机会,网民发现某个词汇的含义比较独特和具有调侃意味,并由该网民转发引起围观和传播,这是网络流行语风行的初级阶段,这时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本意的独特性和吸引力。然后微博大 V 发现,进行再创造和传播,传达到更多粉丝页面之中,引起更大范围的模仿和流行。这时候的关键在于粉丝数量众多的大 V 的参与,段子手联盟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他们会将一条包含流行语的段子迅速覆盖他们的粉丝群。之后关注段子手的粉丝也会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此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就完全归咎于大众网民对流行文化的模仿心理了,网络流行语在传播频率上达到顶峰,成为流行风向标。之后微博上会出现大规模的模仿体,流行语语义的衍生也会在这个阶段出现。这个时候就意味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已经开始衰落。然而对于大众文化人们总是喜新厌旧的,人们会逐渐厌倦原有的词汇意义,希望能够寻求和发现新的玩法。此后,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会逐渐减少,直到被新的流行语所代替。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亚文化,反映的是当代大众敢于解构一切的心态,是社会文化发展和大众精神解放的象征。它虽然起源于网络,但有逐渐蔓延至线下的趋势,并被主流媒体所采纳,它就像现实川流不息的社会生活一样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杨敏 . 解读网络流行语[J]. 说文解字,2011(7)。

  [2] 陈力丹 .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4)[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3] 陈力丹 . 史文静 . 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J]. 人民论坛,2013(18)。

  [4] 叔翼健 . 解读“无厘头”网络流行语[J]. 新闻知识,2011(8)。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