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如何加强国防教育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论文啊 麻烦了 还有 不要复制别人的 最好原创

霍爾因斯基 2021-09-19 09:34 379 次浏览 赞 91

最新问答

  • 奇奇怪怪的lemon

    1.怎样使经济利益与国防利益统一起来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的决定和导向下,必然刺激市场主体自发地去追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用较小的投入去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力求获得超出平均利润之上的自身利润,这种内驱力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但市场经济自身也有其弱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场不能自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国防建设领域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工生产改变了过去统得过的单纯计划体制,工企业走向市场,这固然给国防经济带来了活力,但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品生产所要求的国防利益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工产品的生产利润偏低,在市场的驱动下,许多工企业对品生产缺少积极性,出现重民轻、本末倒置的现象。又如,一些重大国防科研项目需要集中全国的科研和技术力量进行协作攻关。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的是"全国一盘棋",攻关大会战,有设备出设备,有技术出技术,不讲代价,不讲条件。在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防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由于大量科研单位和工企业逐步转为的市场主体,进行协作就有许许多多的利益关系需要协调。出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意识,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技术上也可能互相。再如,为了巩固国防,确保和民族的安全,就必须把国防意识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在一切重大项目的建设中,都要统筹考虑国防的需要,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和国防效益的统一,做到平战结合,民两用。这样,就需要在工程建设中追加部分的投入。许多地区、部门和企业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就往往看重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使一些已经建成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不能发挥应有的国防效能,甚至留下重大的隐患。更有一些单位和个人见利忘义,破坏和侵占重要的国防设施。这些现象都应引起重视。
    2.物质利益观念的强化对国防建设所需要的献身精神形成了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利益观念大大增强了,物质利益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最主要的显性因素。这固然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体现社会进步的方面,但它对于人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冲击也是不容回避的。国防建设是造福于祖国和的事业,是最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特别是作为国防力量主体的队,更以为祖国、为无私奉献为其主要的职业特征,人平时要在艰苦的环境里卫国戍边,战时要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冲锋陷阵,需要做出种种牺牲,付出种种代价,许多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但在中国现有条件下,人的经济待遇比较低,存在着种种后顾之忧。人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之间有失衡的现象,与社会上的一些高收入人更有明显的"反差",这就造成了营对青年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减弱,不能够吸引和保留最优秀的人才;青年应征入伍的热情下降,进而兵员素质下降;部队干部战士不安心,见异思迁等等。
    3.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国防动员包括武装力量及为战争服务的人员的动员、经济和科技动员、政治动员等等,涉及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关键是形成一种与整个的社会制度、国情相适应的快速高效的动员体制。国防动员体制是为实现平战转换,尽快地把战争潜力转化为应付和赢得战争能力所建立的体系制度,它包括在各行、各业、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及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计划规定、法规制度等等。中国过去的国防动员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国防动员的方式采取单纯行政命令的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方式已经不完全适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和整个社会组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主体趋于多元,无论是武装力量的扩编、民用产品的转产、交通运输力量的征用、防空的组织,还是其他财力、物力的动员等等,较之过去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必须探索并努力形成一套新的快速有效的动员形式和程序。毫无疑义,国防动员作为由平时转入战时的非常行为,必须带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的权威性。但是,在利益至上的前提下,也应该兼顾到不同利益主体自身的利益,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凝聚强大的赢得战争的力量。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对各种利益主体及个人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与国防动员领域的情况相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微观经济基础的变化、人的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人员流动性的增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现了"经费难筹措、人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的情况,个别地方民兵训练甚至出现了"召之不来,来之要钱,钱少不干"的现象。这些都需要结合新情况,探索新的路子加以解决。
    4.新的社会环境对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实行对外开放,窗户打开了,现代文明的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也难免乘虚而人。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但市场自身也有弱点,对社会风气的某些影响不容忽视。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酒绿灯红"现象,固然是经济文化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但往往进步与落后相伴,健康与腐朽共生。一些场所在貌似现代、高雅的幌子下往往成了藏污纳垢之地,成为滋生腐朽现象的温床,丑恶和罪恶的渊薮。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各种社会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反映到部队中来,一些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例如,在一些发达地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营四周到处是高档饭店、歌舞厅、、咖啡屋、酒吧、桑拿、发廊以及其他高消费的场所,这些对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与管理教育带来许多新问题。近年来,一些官兵被腐朽思想文化腐蚀,追求享乐、金钱,走上犯罪道路的不乏其例。营内与外面世界的巨大"反差",也使部分官兵不安心,不愿意过相对艰苦、单调的营生活,不愿意受部队各种严格纪律的约束,它对官兵尽心尽职搞好国防建设产生离心作用。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国防现代化需要雄厚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关系到发展与强盛的大局。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队要积极支持和参加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实行民结合、平战结合、品优先、以民养的方针。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基本关系。正确处理这个关系,对于整个和民族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意义。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必须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也是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国防现代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的总体发展战略中,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当代世界事与中国国防》第172页)

    和平时期国防建设 国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安全与发展的保障和支柱,在建设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商讨建国纲领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就向全国发出了建设强大国防的号召,并由此拉开了国防建设的序幕。此后,历届和人都为国防事业倾注了心血。有今天,有今天,民族有今天,与国防的巩固和日益强大有着密切关系。分析总结国防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稳健的步伐去建设更加强大的国防,不无助益。
    1、国防作为利益的捍卫者,只有巩固和强大。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国防,是为保证利益不受外界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总和。一个,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利益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存即安全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而这种安全与发展权益的获得与保障,则是与国防的强大与巩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旧中国有国无防、国门洞开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为民族了应当永远汲取的教训的话,那么,建国之初我们即依靠事、国防力量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捣乱,为年轻的共和国赢得了国际地位与和平建设发展环境的实践,则为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创了新纪元。
    是在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巩固和发展的。在国内,国民反动派及一切旧势力不甘心它们的失败,仍依靠其残余的事势力和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多种手段进行顽抗;国际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既不愿看到中国脱离殖民体系而,更害怕它走向繁荣富强。它们在上、政治上采取不承认主义,在经济上实行禁运,特别是在1950年发动了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面对这种严峻的斗争形势,和做出了建设强大国防保卫新生的英明决策。在《论》一文中就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阶级敌人的存在,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强化的机器,借以巩固和保卫的利益,是使中国在的下由农业国进到国、由新主义进到社会主义乃至主义的前提。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在政协举行的国庆一周年庆祝大会上也强调:"胜利了的中国不可能设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自己,必须及时地加强我们的国防建设。"因此,在百废待兴、经济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集中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一方面迅速建组建了海、空两个新的种和装甲兵、铁道兵、防化兵、工程兵等新的兵种,使队建设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方面迅速建立和发展国防、国防科技,开展全防教育,为国防了可靠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依靠这支不断强大起来的国防力量,我们很快剿灭了国民在的残余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并胜利地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任务,迫使世界头号帝国主义事强国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就不但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使新生的站稳了脚跟,使中国获得和平建设的环境,而且使包括帝国主义在内的所有,不得不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当时,赢得了与自身经济实力不甚相称的崇高国际地位,体验到"中国站起来了"的伟大力量,主要有赖于国防事业的巩固和强大。
    2、国防作为以事力量为主体的防务体系,只有着重加强常备建设,安全才有可靠保障。一个国防力量的强弱,从总体上说,取决于由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人口地理诸要素构成的综合国力。但在所有这些要素中,属于支柱地位的是事力量,而事力量的主体又是常备。其他各种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作用于常备建设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国防力。作为我国常备的解放及现役部队,是的坚强柱石,担负着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劳动的重大使命。我们是靠武装斗争,靠队才建立了的,因此对常备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的"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没有一个的队、便没有的一切"的著名论断。1949年3月他在给"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官兵的复电中又提出了中国必须建设自己的强大国防,除了陆,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和海。在和及全国的关怀下,我的武器装备不断改善,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战斗力不断增强,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和平建设时期队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中心。成立之初,以为代表的和人,就认识到加强我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抗美援朝战争之后,这一认识更加成为和队的共识。1953年底召开的全事系统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正式确定了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方针,指出这既是应付侵略战争的客观要求,也是队建设走向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并发展了关于队建设的思想,发出了"为把我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队而奋斗"的号召,使现代化这个中心在队建设中重新确立起来。我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只有不断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条件下的防卫能力和作战能力,才能不辱使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国防作为尖端科学技术的集萃地,只有使国防科技跻身于强国之林,才能树立起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形象。国防事业是关系到和民族的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因而自古以来,人类社会最新科技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事、国防斗争,甚至直接产生于事、国防领域。国防科技的进步成为国防力量强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事领域的当今世界,国防力量的竞争集中表现为国防科技的竞争。在国际上只有成为国防科技强国才能确立起政治事大国的地位。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也是与国防科技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50年代初,指出:为了保卫祖国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技术装备是远远不够了,"我们的陆、空和海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必须尽快建立和发展我们的国防科技事业。尽管当时国民经济尚处于困难时期,和还是把发展国防科技、国防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之一。
    在常规武器的和生产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后,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又提出了我们也要搞一点原的更高目标,指挥我国国防科研向高科技领域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59年6月,我国原的任务开始上马,到1964年我国自己的第一颗原成功,三年之后又了。在1964年第一枚近程试验成功之后,在1966年、1969年又相继发射了中程和中远程地地。1970年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国防科技获得了新的发展。1980年我国向南太平洋地区发射远程,准确命中目标。1981年我国用一枚运载发射了三颗人造卫星。1982年又成功地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进入90年代,我国运载发射技术打人了国际市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使我国具有一定的核反击自卫能力,成为世界上五个地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之一,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当前,我国国防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与美俄等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在国际讲坛上的发言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称。要缩小这种差距,树立起应有的国际形象,就必须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加快国防科技现代化的步伐,在国防科技上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4、国防作为全民的国防,只有调动亿万众关心和参与国防事业的积极性,安全才有牢固的根基。我国是的社会主义,广大众是的主人,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国防也必须是全民的国防。只有把战争思想贯彻运用到和平建设时期国防上来,形成一套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众在国防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的机制,才能使国防建设获得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
    成立后,以为首的中央、中央委,对建立全防体系问题极为重视,逐步形成了体现"性"、"众性"和"整体性"特征的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和保障措施。经过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防机制。
    坚持和发展"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加强常备建设的同时,重视加强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后备力量建设。第一届全国政协制定的具有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了《共和国实行民兵制度》。1951年5月中央委专门发出了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指出民兵和自卫队应成为巩固的有力支柱。1955年颁布的《共和国兵役法》,确立了预备役建设的法律地位,随即中央委发布了组织预备役师的命令,并突出抓了预备役部队的质量提高和民兵工作的"三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特别是预备役部队的建设有了根本性的加强。近年来,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在配合解放正规部队执行保卫边防、巡逻执勤、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后盾和助手作用,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生力、突击队的作用。
    5、国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服务于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的需要,才能永葆生机和提高效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国防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表现在,当外敌或国内敌对势力以武力破坏或改变经济基础时,用的、正义的战争来维护和保卫它;而处在和平建设时期,则主要表现为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创造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这一思想我们在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就明确提出来了,稍后在《论十大关系》中做了全面的阐述,指出: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可靠的办法就是把费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有更大的进步"。根据这个思想,我费开支由抗美援朝时占财政支出52.9%降到50年代末的17.95%。同时采取了队精简整编等一系列正确措施。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上偏重于国防,队数量膨胀,国防工程遍地开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正确贯彻了邓小平关于国防建设和队建设在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下行动的思想,费开支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并大力开发国防科研和国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从而为新时期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同时,队的现代化建设也有新的发展。
    强调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并不是说可以放松国防建设或降低国防建设的标准,而是求得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防为经济建设服务,其中就包括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而这只有在国防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在50年代就提出"两手抓",即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的思想。1959年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若干问题的指不中进一步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是不可动摇的,但也必须重视和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忽视国防建设的思想是极其有害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又从"四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高度出发,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三个现代化。"强调"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强国防现代化。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往往是以力量上特别是事力量上的某种平衡均势为前提的。苏联解体虽然结束了两极对抗,减少了世界大战爆的危险,但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我国周边的不稳定因素也并未消。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下,我国国防力量的加强对国际局势特别是亚地区的稳定,对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国防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统筹兼顾,协调展,使国防建设永葆生机和高效运转。(姚有志《世纪论兵》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国防现代化 当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样包括国防力量的竞争。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综合国力竞争,集中体现着当代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国强要以国富作基础,但国富并不等于国强。一个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无强大的国防力量,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国际地位,也难以巩固已有的经济建设成果,甚至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受制于人。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社会性质,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所处地位及利益目标不尽相同,但都在致力于增强包括国防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以谋求新世纪的战略主动。中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解决中国现阶段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关键是要把经济发展起来。经济建设及其发展状况,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个大局问题。离开这个大局,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民族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国防建设的根基就有崩溃的危险。因此,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同时,国防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国防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是保证安全需要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伟大事业。可以断定,今日中国,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要想拥有重要的国际地位,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就是一句空话。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文选》,第3卷,279页,北京,出版社,1993)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离开了国防和队的现代化,就不足以成为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就不足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足以振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力量,始终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是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安宁的可靠保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适应世界事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一场新的事正在兴起。增强国防力量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渐进的过程。无论是武器装备的改善、事理论的创新,还是部队官兵的训练、后备力量的组织和动员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世界许多都在其根本利益的驱动下,充分利用相对和平时期的宝贵机遇,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抢占新世纪的事制高点。超级大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仍然保持并继续加强在全球范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需的扩张型事力量,保持高强度的事投入,以维护其事上的超强地位。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大国,在积极发展综合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国防实力,以便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处于更加有利的态势。即使一些并不富裕的中、小,在积聚国防力量方面也不敢稍有懈怠,把增强国防实力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以求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争得相应的地位。相比之下,中国的国防建设还存在着国防现代化水平与高技术战争不相适应的突出,可能的财力、物力还难以满足国防建设的客观需求。如果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建设可以"自我保障,自我发展";或者认为"经济发展了,国防就会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甚至认为反正大战打不起来,国防建设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等思想,都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会导致国防建设停滞不前,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防现代化水平的差距,而且会

    浏览 487赞 79时间 2023-12-04
  • 舞言李萍

    大了,心智已经成熟,从心里上就要建立对于祖国国防建设的重要性的理解

    浏览 374赞 78时间 2022-06-21
  • 蓝海Mario

    太简单了。1840年-1949年-2009年(屈侮与辉煌);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60周年国庆阅兵;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个人能力实现与民族复兴;

    浏览 223赞 81时间 2022-01-23

关于大学生如何加强国防教育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论文啊 麻烦了 还有 不要复制别人的 最好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