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怎样的价值观

啵嘶小王子 2021-09-19 09:46 428 次浏览 赞 131

最新问答

  • 爱爱囡囡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义坚。”同窗之谊从古代传颂到现在,为何现在却屡屡出现“同室戈”的现象?最近的复旦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而是人心。本该是国之栋梁的天之骄子们,又是因为什么走上了不归路?
    细细盘点近年来的在校园内发生的种种惨案,从1994年清华朱令中毒,到1997年5月,北京发生全国第二起投毒案件。再到2004年,云南马加爵连4名同学;同年,扬州“秋水仙碱”投毒案,副教授投毒毒害上司;2007年6月,中国矿业发生3名大中毒;2010年,四川曾世杰因被人嫌丑,1人,砍伤2人;再到最近的复旦黄洋案。
    5月8日晚,“@日报”“你好,明天”栏目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反思:“黄洋,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扼腕。相同的痛惜,给逝去的生命,也给那个迷失的灵魂。该是何等的仇,怎样的扭曲,才忍心对同窗下此毒手?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从当年的朱令,到今天的黄洋,该反思的不仅是校园。因你,我们今夜难安。”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伤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无论是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此外,郑晓边建议,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干预,及时为大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
    大投毒案真正该引发的是我们对当代大的思考,我们该看到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一面。虽然近些年来对大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但远远没有将大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与学习成绩同等的高度。学习,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最后学做学问。但是由于社会等诸多压力,几乎所有的学校家长都把做学问放在了第一位,从而忽略了对人格的教育。校园中的争执与碰撞的原因何在?在复旦投毒案发生后曾有一家杂志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中最容易引起摩擦的问题就是,同寝室的室友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的不同和价值观的差异。又因为当代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不满、打击容易偏激,说出过激的语言和作出过激的行为,导致了校园惨剧的发生。
    如果要从黄洋案谈中国教育的缺失,那大概不只是专业性的“关注大心理问题”。 一味地注重知识的填鸭,忽视对的人格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机制的弊病。但是中国的教育机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场投毒案,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各大高校该思考的,该做到的应是把大心理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而不是只是打着旗号,喊着口号,却一无作为。而作为当代大的我们我们该思考的,能做到的就是,努力端正自身心态,充分认识生命的可贵。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与同学室友的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能看到自身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他人。
    一场投毒案,不单单是给校园,而是给整个教育机制敲响了警钟,重视的心理、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浏览 167赞 68时间 2022-03-01

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怎样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