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中,对一个人物进行评论

不少于1500字

beckywei12266 2021-09-18 16:16 231 次浏览 赞 116

最新问答

  • xulisha0221

    曹,是三国时期地主阶级中颇有才干的政治家、事家和诗人。对曹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五十年代末,史学界对曹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同志同意为曹翻案。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

    一、关于曹黄巾起义的问题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翻案〉》(《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曹黄巾起义并未“继承了黄巾的事业”。黄巾起义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东汉。而曹则代表着东汉统治阶级的利益,全力黄巾,致使黄河南北的黄巾主力很大部分都葬送在他的手里。他还利用阴谋手段把投降的黄巾余众三十余万变成维护东汉王朝的地主武装。他双手沾满了的鲜血,是的刽子手。他就是以此而登上当时的历史舞台的。周桓《再论曹》(《河北学报》1981年第1期)也认为,曹不仅黄巾,而且对黄巾起义的余波——屯田民起义也不手软,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高光复在《曹评价中的两个问题》(《北方论丛》1984年第6期)一文中则认为,就曹一生来说,他的主要活动不是打黄巾,而是消灭雄,统一北方。他崛起之时,黄巾起义的主流早已扑灭。他虽接受青州黄巾降众,但不是消灭他们,而是加以改编,使他们为自己的统一事业服务。以后他讨伐的对象已不是农民,而是那些割据势力。

    二、曹与曹魏屯田制

    刘知渐认为,“曹的屯田是倒退的,因为曹的屯田和西周封建主的井田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曹在其《度关山》诗中公开歌颂井田制,朗也曾向他建议恢复井田制。他屯田的做法,是黄巾起义中夺占的“资业”,失败的起义战士耕种;同时又借“招募”为名,强征自由民作屯田客。在当时“客”、“”同义。屯田客实质上就是曹魏的官有农,毫无人身自由,故客多逃亡。由上可见。曹的屯田是历史的倒退,不值得赞扬。

    高光复则认为,曹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粮,兼并雄,克平天下。他把失败的起义农民与土地重新结合起来,解决了汉末以来严重存在的流民问题,使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发,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兴修,对汉末经济的恢复有重要意义。他不同意刘知渐对曹魏屯田制的看法。指出“井田制偏重于劳动力对土地的依附,曹的屯田偏重于对劳动力的控制”,二者不能相混。而且,屯田制之外还有大量的自耕农经济,它并不能确定一个朝代生产方式的性质。磬《曹魏的屯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强调不能忽视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完全否定曹魏的屯田制。曹实行屯田。制,其目的固然在于把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上,以利于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但其作用是巨大的(作用同前)。

    高敏在《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中认为,曹魏屯田制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应过高估计。他指出,在屯田制度下,农民阶级除纳高额地租外,还得服役甚而纳税。他们并没有因为屯田而得到任何好处。他们被严格于土地之上,无人身自由,因而“民不乐,多逃亡”;同时,屯田民还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反对曹的屯田制。黎虎在《略论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一文中也同样指出,不应该过高评价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他认为,屯田对支援战争,安置流民,保证曹魏的财政收入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支持曹克服雄并最后统一北方的,更重要的还是州郡编户。真正解决流民归农问题也有赖于州郡编户。

    三、曹的性质及其阶级基础

    过去一般认为,曹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唯才是举,打击豪强,抑制兼并,诛世族名士,是庶族或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其的阶级基础是中小地主。

    柯友根在《世族地主是曹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厦门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曹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是世族地主,而不是中小地主。世族地主势力自东汉以来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经黄巾起义的打击,但已根深蒂固,到东汉末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了能够在雄逐鹿的战争中夺取胜利,统一北方,曹对世家大族采取了争取、依靠的方针和策略。他笼络、擢用了一批世家地主,充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统治机构,有效地稳定了统治秩序。在他属下,名士儒者是他的谋略智囊,豪强地主是其集团的事骨干因此,曹集团是以世族地主为主、包括庶族豪强在内的大地主的政治代表。其主要是维护这些大地主的利益。杨德炳《试论曹的性质》(《中国古代史论丛》1985年第二辑)也持类似看法。他指出,曹虽选用寒人,但其的核心是高门,代表的是世家的利益。

    漆泽邦《驳“四人帮”在评价曹问题上的几个谬论》(《西南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认为,曹的统治集团既不只是中小地主,也不只是豪强地主,而是一切地主,代表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曹提倡“唯才是举”,是针对整个地主阶级,并未有中小地主与豪强地主之分。曹集团中,担任各种官职的有中小地主,有豪强世族地主,曹对他们全部加以利用。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只是迫于农民反抗而作的一点让步,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稳定封建秩序。

    四、曹与“唯才是举”

    成新文、王怀中在《略论曹“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晋阳学刊》1981年第1期)中认为,曹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在割据混战中扫除雄,冲破了东汉以来“以位命贤”的察举、征辟制的,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大量提拔地主阶级中一切有才之士,对他们加以笼络利用,使曹集团中出现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曹依靠这些人最终统一了北方。

    李则纲在其遗作《曹的翻案与定案》(《江淮论坛》1981年第2期)中认为,曹并没有真正唯才是举,破格用人。在曹手下的人,顺他则生,逆他则。曹本人就曾了许多有才之士。特别是他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也因持有不同意见而。许多号称才智之士,有功于他,也因一言见疑而被他所残。他还设立“校事”特务组织,刺探吏民,任情诬陷、害士人。

    五、曹是否为杰出的事家

    钟文在《事家曹》(《文史知识》1981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曹是“亡国时第一流的事家”。曹一生戎马生涯,东征西讨,荡平天下,克成洪业,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北方,而且在事上也取得了赫赫战绩,他曾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韩遂、袁绍等阀割据势力。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发挥或补充了其中的一些作战指挥原则。他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很多胜利。赤壁之战的失败主要在于他的骄傲自满。他在事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应给予肯定。

    吴荣政《关于曹事才能的评价问题》(《湘潭学报》1985年第1期)认为,曹在事上有一定的才能、但并没有杰出的事天才,称不上是一个大事家。曹在一般战争中,不仅有投降、逃跑的打算,而且有多次冒险的表现。由曹指挥的对统一全局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等,只有官渡之战获得胜利,其余二役都以失败告终。官渡之战中,曹表现了一定的事才能,但他获胜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他的事天才,而是袁绍内部产生了致命的弱点。他注释《孙子兵法》虽有贡献,却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李则纲也认为,曹只能称得上一般的事家,而不是杰出的事家。他固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也吃了不少败仗。他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并非完全是由于他的事上的胜利,给他有利的重要条件,还和迁主刘协,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关。

    六、曹与建安文学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翻案>》以及后来发表的《建安文学编年史》(《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二文中认为,曹的作品“糟粕多于精华”,“曹对建安文学的消极作用是多于积极作用的”。他指出,建安七子早在没有依附曹以前,就已成名,并非曹培养了他们。相反,曹对文人的网罗,使得建安七子培养和影响了曹丕、曹植的写作;同时也给他们的写作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使他们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只能写出一些的作品了。李则纲也认为,不应该把曹对建安文学的作用估计过高。当时的建安文学集团对民生疾苦等并未有多大补益。曹虽然在他的诗中描绘了一些的痛苦,但他本身就是造民痛苦的根源。他对他所笼络的文人也多有残,如孔融就因讥讽他而被。

    胡世厚等在《曹与建安文学——兼与刘知渐同志商榷》(《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一文中不同意刘知渐的观点。他们认为,曹是个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积极发展。曹注重真才实学,轻视儒家仁孝道德,提倡活跃思想,使文学脱离经学而得到发展。他十分重视文学,延揽和招集了大批文人团结在他周周,并鼓励他们创作。他自己的诗风和文风对“建安风骨”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他对乐府诗歌的改造也作出了贡献。

    七、曹的思想

    漆泽邦认为,曹的思想是懦法杂用,二者结合。他采用法家思想,一是为了消灭割据,统一全国;二是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以巩固地主阶级。他十分推崇儒术。北方统一后,他下令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儒法并用思想是两汉以来封建统治者采用的传统手段。

    柳轩《从曹的诗文看他的政治思想》(《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认为曹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他为父,徐州,是他尽“孝”的表现。他不是法家,因为他不可能象法家那样废除宗法制度,反对儒家的“亲亲”观点。不管在教育思想上,还是人才问题上,他都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吴其昌在《曹思想浅谈》(《北方论丛》198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曹思想中包括儒、法、道、兵、名等各家思想,他是杂家的代表人物。曹在运用这些思想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变化,把它们区分为主次两个方面。在他的思想中,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刻。这应该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中去解释。(刘安志)

    浏览 151赞 71时间 2022-02-08
  • damaodaomao

    一,曹
      1,人生信条:后人家上的句子,增添情节,真实性50%。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负我。(否定曹形象根本原因,与传问对人的肯定方面相背离,是为他人的文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他人与为己的关系
      (1)放弃自我,为他人无意义80年代讨论问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西方认为这是两个问题,中方不要求对方为我,然而我为人。
      (2)每个人要按自己的,要求别人,放弃自我。
      2古往今来雄中第一奇人:
      清 毛宗刚 的评语
      曹 古今雄第一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
      诸葛亮 古今贤相第一人
      关羽 古今猛将第一人
      以赤壁为鉴,退守中原
      前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不能支撑大局),直到也未称帝,历史上曹是,为人臣不忠,主动让出三县还给朝廷
      十八路侯讨董卓,出现诸侯自私,无一人为江山设计,为天下安危,亲自刺董卓,胸怀大志,黄巾平定后,与刘备相会,两个不得知的人在一起,曹地位提高,青梅煮酒论英雄,曹与刘性格的不同,曹的大气\放肆,刘的过分小心,此一时彼一时,当刘有荆州之时,不必与曹过分小心
      体现曹雄心壮志刘备几千人马,江东弹丸之地,曹的英雄形象显出与刘备理想相同,个人的名望太多,希望自我载入史册,刘备为理想、为天下,两者目的不同。
      后期:比例减弱,官渡之战,伐吕布、张绣的英雄气概全无,派出以懿代表的智者出现,对曹坏话多于好话,诸葛亮舌战儒时说曹建铜雀锁二乔,激怒孙权、周瑜,反对了投降派的观点,曹借仓官的头稳心,除曹植杨修稳曹丕的位置,杨修几次猜透曹,郭嘉看出不说,不到乱,为己的思想,留关羽的目的是自私,刘备留赵云的目的是为天下,一一仁,一窄一宽,百姓宁要雄,也不要无能之悲,一生碌碌无为。
      3 主公形象:
      在诸侯混战之时,有各种各样主公形象,刘、曹二者的成功。
      特典:
      (1)除去他的的性,给自己的下属设立一个成功的平台
      对待关羽让自己的手下放行,过无关斩六将,表现关于的忠烈
      (2)对待人才,出杨修自己不争气捣乱心
      (3)曹不会刚愎自用,如果刚愎自用,不会有强大的智囊团,赤壁之后,放弃了自己的指挥权,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偶然性
      4在历史与文学之间:
      令行禁止,以身作责,征讨刘锈,士兵有种破坏,他的马受惊跑到麦田,做出姿态要自己的头,各位劝曹,曹剥发为罪,发受之于父母,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不成功在于自私,因为自私违背中国传统中的大忌,不相信别人,怎样使得别人相信自己,三足鼎立中力量最强大。
      小说中与历史中的曹,小说中使曹英雄形象尽失

      二、刘备
      1、“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刘备摔———收买人心”辩
      显示长者之后,做得太过,赵云七出七擒好不容易救出阿斗,体现出刘备对待兄弟比自己的还要好“状诸葛非人而胜妖”,刘备用人格征服人,人可收买一时,不能收买一世,临江山托付给孔明,对待自己的兄弟,拿自己的前途做注,蜀吴之战使得三国鼎立失衡,历史上的刘备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蜀吴之战,诸葛未参加,后六出祁山为隐盖
      2明君形象“古今来明君第一奇人”,刘备与战士们之间,明为君臣,实为兄弟,视百姓为,真心爱民如子,老百姓拥护,刘备打败仗之时带着老百姓一起跑,百姓弃城与我走,是对刘备的信任,为信,忠义而活。
      3,正统思想帮刘备的忙
      刘备,汉景帝中山靖王之后《三国志》,正统是曹,东晋时期是刘备正统《资治通鉴》是曹 陈寿是西晋,氏,东晋的江南为正统,光是北宋,赵匡胤篡位,南宋朱熹被赶到江南,对江南的热爱,作者害怕少数民族争正统
      4君弱臣强,无武无智,只剩下道德,他的才华与武功无用武之地,无事才能,五虎大将收之毫下,厚德载物,有德,战无不胜,得民心者的天下,真英雄选择有德之君
      5,枭雄并不符合刘备形象
      枭是一种大鸟,与刘备形象挂不上钩,刘备与关、张,桃园三结义,有枭雄气概,孔明出山
      之后,刘备枭雄形象殆尽,在于塑造明君的形象
      四。小说与历史、戏剧、影视的关系
      1、小说与历史的关系
      三分事实、七分虚构
      2、小说与戏剧的关系
      1、来源于戏
      2、戏剧源头
      (1)元代的杂剧,关汉卿《单赴会》,元代之前也有
      (2)小说成书之后,在地方剧中有了扩展,白脸曹,红脸关羽
      3,“三国”影视剧
      (1)版《三国演义》的得与失
      得:忠实于原著,人物符合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形象。
      失:太注重人物的形象
      (2)为新版《三国》进一言
      考虑当代人的心里程度,打斗场面粗糙,表现出战争里的千万马的情景。

    浏览 434赞 108时间 2022-01-25

从《三国演义》中,对一个人物进行评论

不少于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