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板块是怎样形成的

偶素小cici 2021-09-19 09:35 210 次浏览 赞 53

最新问答

  • 优氧V美

    地球板块漂移 地球板块构造学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阿拉伯半岛、等也可作为的小板块.
    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 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向上仰冲的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现在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边缘山脉和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海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海沟岛弧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二亿年,平均厚约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类物质组成.而壳已发现有37亿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以上.除沉积岩外,主要由花岗岩类物质组成.地幔物质的对流上升也在深处进行着,在上升流涌出的地方,壳将发生破裂.如长达6, 000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质对流促使非洲开始张裂的表现.
    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再次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大家也许都见过在北国的初春时节.大地刚刚复苏,河流刚刚解冻,河面上大块大块的冰块互相碰撞着,移动着.它们运动的动力来自河水在它们下面的流动.人家能否想象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表面也类似这种情景.一望无际的大地并不是铁板一块的,也是由许多小块拼凑而成的,和河流上的大冰块一样,它们也在不断地移动着,也在不停地撞击着,只不过这种运动是缓慢的,人的眼是看不出来的.比如海平面每年上升1厘米,不用测量仪器是观测不到的.如果过1000年,那就是上升1米!一些沿海的大城市也许就要被淹没.
    六大板块的划分漂移学说的奠基人是魏格纳.魏格纳是个德国人,1880年出生于柏林,是位天文学博士.可正是这个人有力地撼动了传统地质学基础,而他却不是一个地质学家.主要是作为气象学家的他是如何提出了漂移的设想呢?他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是这样叙述的:“漂移的想法是著者于1910年最初得到的.有一次,我在阅读世界地图时,曾被大西洋的相似性所吸引,但当时我也随即丢开,并不认为具有什么重大意义.1911 年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从一个论文集中看到了这样的话:根据古生物的,巴西与非洲问曾经有过陆地相连结.这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这段文字记载促使我对这个问题在大地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的范围内为着这个目标从事仓促的研究,并得出重要的肯定的论证,由此我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1912年魏格纳首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美洲、欧洲、非洲、格陵兰的拼合漂移假说发端于几何形状的可匹配性.而后,魏 格纳从地质学、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对它进行了大量卓越的论证,从而使其确定为地质学中的一个科学假说.但在当时,却遭到大多数学者的非难和反对,渐渐地被遗忘了.
    本世纪60年代,古地磁的研究成果唤醒了人们对漂移假说的记忆,强有力地支持了漂移 假说,使全世界的大部分地质学者都承认这一学说,并投入轰轰烈烈的研究之中.
    光谈谈什么是古地磁.地球磁场存在很长的时期了,在很古很古的年代,地磁场会把岩石中的铁磁性物质磁化.例如,火成岩即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过程中就会被当时的地磁场所磁化.这一部分剩余磁场保留到现在,就称做天然剩磁.这里举的例子就是天然剩磁中的一种:热剩磁、采集合适的岩石标本,用放射性方法测出其地质年龄,再用微磁力仪测出剩磁的大小、方向,我们就可知当时的地磁场.用这种方法研究地磁场的科学就是古地磁学.

    浏览 478赞 108时间 2023-02-23
  • 屁界的战斗猪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引起这种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板块的
    (碰撞或碰撞挤压)和张裂.
    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阿拉伯半岛、等也可作为的小板块.
    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 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向上仰冲的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现在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边缘山脉和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海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海沟岛弧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二亿年,平均厚约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类物质组成.而壳已发现有37亿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以上.除沉积岩外,主要由花岗岩类物质组成.地幔物质的对流上升也在深处进行着,在上升流涌出的地方,壳将发生破裂.如长达6, 000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质对流促使非洲开始张裂的表现.
    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再次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大家也许都见过在北国的初春时节.大地刚刚复苏,河流刚刚解冻,河面上大块大块的冰块互相碰撞着,移动着.它们运动的动力来自河水在它们下面的流动.人家能否想象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表面也类似这种情景.一望无际的大地并不是铁板一块的,也是由许多小块拼凑而成的,和河流上的大冰块一样,它们也在不断地移动着,也在不停地撞击着,只不过这种运动是缓慢的,人的眼是看不出来的.比如海平面每年上升1厘米,不用测量仪器是观测不到的.如果过1000年,那就是上升1米!一些沿海的大城市也许就要被淹没.
    六大板块的划分漂移学说的奠基人是魏格纳.魏格纳是个德国人,1880年出生于柏林,是位天文学博士.可正是这个人有力地撼动了传统地质学基础,而他却不是一个地质学家.主要是作为气象学家的他是如何提出了漂移的设想呢?他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是这样叙述的:“漂移的想法是著者于1910年最初得到的.有一次,我在阅读世界地图时,曾被大西洋的相似性所吸引,但当时我也随即丢开,并不认为具有什么重大意义.1911 年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从一个论文集中看到了这样的话:根据古生物的,巴西与非洲问曾经有过陆地相连结.这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这段文字记载促使我对这个问题在大地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的范围内为着这个目标从事仓促的研究,并得出重要的肯定的论证,由此我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1912年魏格纳首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美洲、欧洲、非洲、格陵兰的拼合漂移假说发端于几何形状的可匹配性.而后,魏 格纳从地质学、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对它进行了大量卓越的论证,从而使其确定为地质学中的一个科学假说.但在当时,却遭到大多数学者的非难和反对,渐渐地被遗忘了.
    本世纪60年代,古地磁的研究成果唤醒了人们对漂移假说的记忆,强有力地支持了漂移 假说,使全世界的大部分地质学者都承认这一学说,并投入轰轰烈烈的研究之中.
    光谈谈什么是古地磁.地球磁场存在很长的时期了,在很古很古的年代,地磁场会把岩石中的铁磁性物质磁化.例如,火成岩即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过程中就会被当时的地磁场所磁化.这一部分剩余磁场保留到现在,就称做天然剩磁.这里举的例子就是天然剩磁中的一种:热剩磁、采集合适的岩石标本,用放射性方法测出其地质年龄,再用微磁力仪测出剩磁的大小、方向,我们就可知当时的地磁场.用这种方法研究地磁场的科学就是古地磁学.
    盘古的演变1954年,英国的地球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布莱克特及其小组研究了英格兰地区的三叠纪(距今约2亿多年)红色砂岩的化石磁件后,发现了令人惊喜的结果.他们计算出的当时地磁极的位置竟然会偏离地球的地理极达30°之多;同时还测出了三叠纪英格兰地区的磁倾角约为34°,这与目前该地区的65°倾角相比,小了30°多.该地区当前与三叠纪的相对位置的巨大差异,只能用英格兰本身的移动来解释.这种解释与魏格纳当年提出的漂移假说是那样地接近,这鼓舞着布莱克特继续深入探索漂移之谜.
    布莱克特等对古地磁研究成果的解释是基于轴向偶极子的假定的,并以古磁极的平均位置作为研究运动的参照物.而以郎克恩为代表的另一批古地磁学家与其相反,他们把每一块作为固定的参照物,用古地磁的研究方法去探索古地磁极移的情况.但是无情的事实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其最初的假定:位置不变.经过多方探求,他们最后正式承认,只有魏格纳的漂移学说能较为地解释他们的成果.布莱克特与郎克恩两个古地磁研究小组从完全不同的出发点进行的研究,殊途同归,得到了几乎完全一致的结论:发生过漂移.
    现在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太平洋上存在一串火山岛,它们的火山时间有着很好的先后次序.这可以用漂移来解释:上面的板块漂移着,板块下面有一个定点,下面的火山熔岩喷出.就像是有一杆固定在一张纸下面,每隔一段时间开一,把纸打个洞, 而纸却在不停地水平移动,结果就在纸上打出间断的一串洞来.
    古地磁极的迁移轨迹全球的大部分地震震中都分布在一些狭长的条带上,这些条带实际上勾 画出了板块的廓.例如太平洋板块与相邻板块互相挤压,发生地震,所以环太平洋有一条地震带.
    板块运动的动力从何处而来呢?这得往地壳下面看看了.相对于刚性地壳,地幔的上部存在一“软流层”.在海洋下面,这层“较流层”是从大约60千米的深度开始的,而在下面,则是从120千米的深处开地幔对流始的,并一直到200-250千米的深处.在“软流层”中,下面的热物质从下向上升,然后扩散并冷却,最后成为比较致密的物质下沉.这样的环流将把地幔上部的刚性表皮及地壳从热的上升区带到较冷的下沉区,从而形成一个对流体系. 正是这种对流,成为板块运动的动力.
    板块学说的出现,无疑是近代地球科学的杰出成就和巨大进步,是地质科学的当之无愧的第二次.地质科学的第一次是槽台学说的提出.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的时代,近二十多年来地质科学所积累的和取得的进展,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200年.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正在突破板块构造的模式并在解释板块学说无法说明的构造现象中获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新思想新概念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正汹涌澎湃于全世界,揭开了地质科学第三次的序幕

    浏览 448赞 57时间 2022-09-07

地壳板块是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