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次生灾害的灾害详解

加勒B海盗 2021-09-19 09:35 210 次浏览 赞 113

最新问答

  • 嘟嘟07179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
    (一)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
    地震对滑坡、泥石流的作用在于,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地震力的作用,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
    2.地震力的作用,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3.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进一步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
    地震触发和促进的作用,造成了两种类型的滑坡和泥石流。一方面,由于地震的触发作用,震时出现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另—方面,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继地震后陆续发生,称为后发性滑坡、泥石流。地震滑坡、泥石流围绕地震的类型、强度等特性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个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有期和平静期,显示明显的周期性。地震的周期性带来了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的周期性。如四川炉霍震区1923年发生7.5级地震后,出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期,在较大范围内发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震后数年停止活动,进入了间歇期。1972年该区又发生7.9级地震,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又重新进入活动期。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地震震级、烈度的关系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与地震震级与烈度具有明显的关系。根据以往几次强震调查和近年多次强震调查统计。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七度及其以上地区。仅在特殊情况下,六度区发生滑坡和崩塌。一般地说,5级左右的地震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5级左右的地震其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100多平方公里。8级以上的地震,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几万平方公里。在相同条件下,地震震级越大,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面积也越大。
    3.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震型”的地震要比“主震余震型”的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要多,规模要大。“震型’的特点是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第一次地震地表产生破坏之后,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地震,产生的破坏要强烈得多,所以形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要多而大。如1973年“主震余震型”的四川炉霍地震,极震区烈度十度;而“震型”的龙陵震区,其极震区烈度为九度,但龙陵震区的滑坡、泥石流活动比炉霍地区严重。
    4.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自然滑坡、泥石流相比规模大,形成时间短。如龙陵震区一次泥石流能将百余万立方米的物质搬运到13公里以外的尧市坝,冲毁和淤埋4000余亩农用田。一般滑坡和泥石流发育过程要经历较长(几十到几百年)的时间,有明显的阶段性。而地震滑坡因地震的突发作用,使处于极限平衡或接近极限平衡的山坡在刹那间就完成裂缝,下滑的全过程。而地震泥石流也是在震时或震后降雨时迅速发。
    5.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
    —次强震之后发生大量的滑坡和崩塌,为形成大型的泥石流了物质来源。泥石流行: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下切,进行冲刷和刮挖,这样使边坡又失去平衡,产生新的滑坡。这样循环反复互为因果,因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从地震开始, —直延续到次年以至于数年之内。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且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地区,工程治理困难。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应贯彻躲避和综合治理相结合,长远的措施和短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
    长远对策
    为防止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科学地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保护山区林业。
    (1)合理地进行震区工程建设震区工程建设,如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矿山、水库、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在设计上尽可能少对边坡进行开挖或不开挖。矿山必须进行科学地开采,在开采中要有排水措施。矿渣,废土堆放在少水、低洼的开阔地区,严禁盲目乱开、乱采和乱堆废矿渣以防止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应贯彻乔木林和灌木林相结合,草被与植树相结合,因地制宜。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精心管理的方针,各地方统一规划,分区、乡、村包干。保证植树造林的进行。当前尤应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消灭病虫害、防止森林火灾等工作。
    草被,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因雨量较多,湿润的山坡和泥石流沟地区,只要加强管理就能自然恢复。在雨量较少、气候干旱的西北、华北震区的滑坡和泥石流区,草被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应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培育。在露地区和干旱地区,造林难以成功,往往要先恢复草被,以草护苗;改变不利的幼苗生长立地条件,提高树苗成活率。
    中期预报后对策
    中期预报的地震危险区内应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制定规划,对—些重要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1)进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性调查,制定规划应对预报区进行一次普遍的地质调查,圈定滑坡、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危险区段,并对未来发震时,滑坡、泥石流的规模、大小进行预测。对重点的滑坡、泥石流进行系统的测量,制定和震后应急救灾的规划。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工程治理:中期预报后,应根据滑坡调查的情况,对重要建筑如水库堤坝、人口密集的村镇、交通干线及枢纽等,附近的具有危险的滑坡、泥石流、进行工程治理。
    ①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地震滑坡治理工程分为减滑工程和抗滑工程两类。减滑工程目的在于改变滑坡的地形、土质、地下水等状态,就是改变其自然条件,而使滑坡运动停止或缓和;抗滑工程则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来支挡运动的全部或部分滑坡,减轻或免于地震滑坡灾害。其主要措施为:
    a.排除地表水枣雨水、泉水、池沼、水库、渠道的渗透,可使滑坡激化,所以必须防止水的渗透。
    防渗处理:对边坡的坡项及坡面进行被覆处理。在透水性强的地段,应对已发生的裂缝,用粘土或水泥浆填充,并用薄膜覆盖;在遗水性弱的地段,对重要部位也应采取防渗处理。
    水沟排水工程:这是把滑坡区内的雨水迅速的汇集,排除到滑坡区外的方法。水沟分水沟和排水沟两类。集水沟是以沟渠为主,横贯斜坡,汇集雨水和地表水;排水沟为将汇的水排出滑坡区。排水沟应采用较陡的坡度,保证排水要求,每20-30米设计一个连结反在松软的地层中采用固定排水管线;排水沟的末端要置墙。
    b.排除地下水枣按地下水埋藏深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地表以下3米的浅层地下水,可采用暗沟和明沟结合排水。暗沟也分集水暗沟和排水暗沟。一般每20-30米设计—个集水池或检查井。对于3米以下地下水,采用钻孔排水。3-5米的地下水,采用水平钻孔排水,5米以下的地下水采用斜孔排水。孔径,一般采用60毫米的钻头为宜。可同时布设2-3层钻孔,不仅排除深层水,也可以排除浅层水。地下水从其它区域沿着含水层或其它通道大量流入滑坡区时,应在滑坡区外设置地下水截水墙,将流入滑坡区的地下水予以截断,并用钻孔诱异排出地表。这种方法选择位置要适当。否则会导致滑坡的加剧。
    c.削方减重法枣主要用于小型滑坡。在掌握滑坡的规模,滑坡面的分布及地震时可能滑动的情况后,削去滑坡后部的土体,前沿只能填土
    d.抗滑桩枣在滑坡前沿用孔径350厘米的钻头垂直地穿过滑动面,再插入钢管或钢,桩基应打入滑面以下三分之一。也可以用直径1.5一2.0米的竖井来代替钻孔,井中全部要用钢筋混凝土充填。抗滑桩既有抗滑阻挡作用,又有铆固增加预应力的作用。
    e.档墙枣滑坡前沿挖开后,以网架方式建筑钢筋混凝、土墙,作为滑坡前沿反压填土的支挡工程,以稳定单个滑坡体,同时对上部斜坡的滑动块体也起到稳定作用。
    f.河流建筑物枣由于河流的侵蚀,河床下切,河岸遭受冲刷,损害坡体的稳定,往往在地震时发生滑坡。可应用防护堤护岸,加固河床或用导流工程防止河流对河岸的冲刷,保护岸坡的稳定。
    临震对策
    (1)进行滑坡动态监测短临预报期间,应对村、镇以及要害建筑物附近的滑坡进行监测。可用形变方法,如水平形变网,垂直、水平位移,倾斜仪、电阻应变片等进行滑坡和滑坡体上建筑物的变形观测:选择滑坡体上钻孔、泉、民井等进行地下水水温、水位、水动态观测,以掌握滑坡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预报滑坡和泥石流活动情况。
    (2)实施滑坡和泥石流紧急工程措施短临预报期内,应对重要建筑物附近的危险滑坡、泥石流采取紧急工程措施。可以改变滑坡体的外形,后部挖方削减,前部填土加重的方法,加强滑坡的稳定性,减少滑动的危险性,用引导工程、改变滑坡、泥石流原来的滑向和流向,使其不能成害;在滑体内和松散固体物质中,要加宽各种排水沟和钻孔,尽量把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出滑坡区和泥石流形成区。要对一些特殊地区或特殊泥石流抓紧进行整治,用水泥浆通过浅钻和浅井进行加压灌注,电渗等方法固结松散物质;用化学凝固剂胶结矿渣,以防止矿渣液化泥石流。
    (3)危险区内的众疏散对危险区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权衡投资效益,确定采用工程措施还是采取搬迁。对于不能用工程整治或工程整治经济效益很低的危险滑坡、泥石流,应对居住和建立在滑坡体上和滑坡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淤塞区、流经区的居民、工厂、矿山进行搬迁疏散。搬迁应由当地统一组织安排,必要时调动解放协助。
    灾害发生时对策
    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
    (1)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2)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避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3)泥石流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越快。一般流速每秒钟5-6米,最快的达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立即向主河道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流通区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震后对策
    震后,应迅速派人侦察调查,根据情况,救治同发型滑坡、泥石流带来的灾害;采取措施,后发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1)人员救护在滑坡体上,由于滑动,房屋倒塌,可造员伤亡。在泥石流通过区,和边缘区由于冲击物的推移,房屋倒塌;在泥石流的流经区或堆积区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下部被摧毁,但上部可能保存,这些房屋内的人员尚可成活,应组织人员搜寻这些毁坏的建筑物,救护人员。有时地震泥石流往往多处同时发,山头被包围,成为孤岛,且其常有幸存者,应及时进行救护。必要时,应空投食品、衣物、等,或使用直升飞机来救人。
    (2)清除堆积物首先清除交通要道上的堆积物,恢复交通。其次,清理工厂、矿山的重要机器设备。一般埋没的房屋和人员因埋藏较深,无法挖出,没有必要在堆积体中挖掘房屋和尸体。
    (3)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为后发型滑坡、泥石流,震后应进行紧急调查,确定近期危险区和震后雨季危险区,根据情况,实施紧急工程,搬迁等措施,把后发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具体对策,详见本节临震对策。
    (4)重建家园的选址应总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教训,科学选择重建家园的地址,要避开沟谷、滑坡体、滑坡泥石流流通区,选择开阔比较高的平地或在完整的基岩上建房。 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还有另一类小型的水患,如震后喷沙冒水、蓄水池、水塔的破坏等,因单次灾害较小,为区别起见,称之为地震水害。
    地震次生水灾的危害性
    地震水灾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虽然世界上发生的地震水灾次数较少,但单次灾害的伤亡损失严重,有的要大于地震的直接灾害,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
    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7.5级地震,发生了严重的次生水灾。
    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发生的7.5级地震,滑坡、山崩堵塞岷江,形成十余个地震湖,使岷江上游沿江遭淹没,后因埝坝溃缺,造成下游沿江受冲毁。
    地震水灾的成因及特点
    (1)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或遇余震时,即崩决,蓄水奔出,可造成下游的灾害。1786年四川康定7.5级地震、1933年8月四川迭溪7.5级地震的巨大水灾都属于此例。类似的例子还有。1950年8月察隅8.5级大地震,崩塌、滑坡堵断河流形成湖泊,震后八天溃决,高达7米的巨浪淹没了上千个村庄,损失惨重。
    (2)地震滑坡、泥石流填入湖泊、水库山区的湖泊,一般都几面环山,水库一般是利,用山间谷地筑坝蓄水,湖、库周围坡度较大,蓄水后影响坡体稳定。地震时,周围山体容易引起滑坡。滑坡填入湖泊、水库,使水位上升,外流形成灾害。1960年智利几次地震引起的瑞尼赫湖水灾属于此例。
    (3)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例如,新疆的伽师水库在1961年4级地震时,坝裂造成了水灾。1970年1月云南通海7.8级地震,九度区的回龙水库坝面出现30多处裂缝,纵向裂缝长达100米,最大裂缝宽度达20厘米,横向裂缝长6-22米,缝宽5-15厘米,深度大于2米;因震时处于旱季,蓄水较少,震后及时抢修,才未造成灾害。
    (4)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例如,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7.5级地震时,琼山附近海岸七十多个村庄被海淹没。1976年唐山地震时,天津市汉沽付庄全村沉陷2.6米,最深处达3米。村南池水大量流入村庄,水深可行船,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
    (5)地震破坏矿井涌水
    (6)地震海啸引起沿海水灾
    (7)冒砂在地震作用下,地下浅层的水和砂涌出地面,形成冒砂。喷出的砂水淹没农田,淹农作物,使土壤盐渍化,毁坏机井、水渠、盐田、道路。
    (8)地震破坏蓄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物类似的例子是:1952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克思发生7.7级地震时,震区只有抗风设施的12个水塔中,有2个全被破坏,7个杆架断裂或拉长了,只有3个无损。唐山7.8级地震时,唐山地委校西南一混凝土水塔从11根部折断。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时也发生过破坏蓄水物的类似情况。
    2.特点
    (1)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世界地震水灾统计,大的地震水灾几乎都是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约占70%。
    (2)地震水灾多发生在雨季,雨季发生的地震,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雨季水源丰富,库满流急,为水灾了大量的物质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在雨季发生的地震水灾约占90%。
    (3)地震水灾造成损失严重、水害分布广虽然世界上发生的有记载的地震水灾次数不多,但水灾的损失超过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失的比例较大。有的灾害,例如迭溪地震,尤其严重。唐山地震的水害,仅冒砂就遍及震区东南滨海平原六度以上地区;还发生矿井涌水、沉陷、水淹、水塔破坏等水害。
    (4)水灾的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区;水害主要为盆地、平原。
    地震水灾对策
    针对地震水灾、水害的特点,地震水灾对策应贯彻以下原则:1.以预防为主,把水灾杜绝在产生之前;2.重视薄弱环节,对河流堤坝、泥石流、滑坡引起的水灾应予充分重视。
    中长期对策
    (1)合理选择水利工程建筑的场地应严格按照《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场地应尽量选择对建筑物抗震相对有利地段,库区及邻近地区应避开地质构造复杂,有蠕滑断层地段和大滑坡体,以及易于产生泥石流地区。
    (2)在震区建筑的各种水利工程应按规定设防对于1级档水水工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和遭受地震的危险性,可在基本烈度基础上提高一度设防。对其他特殊需要采用较基本烈度为高的设计烈度时,应经主管部门的批准。
    (3)进行地震水灾危险性调查,制定防灾计划当中期预报发出后,震区应指定有关部门,根据历史地震及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地震水灾的危险性分析,确定地震水灾发生的可能危险区段,制定防灾计划。及时有步骤地实施,工作做在地震发生之前。
    (4)各种原有重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普查鉴定,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应制定方案,限期完成加固。
    (5)治理水库、湖泊、河流沿岸的滑坡、泥石流危险区段在地震水灾危险性调查的基础上,应组织有关单位,对水库、湖泊、河流沿岸的滑坡、泥石流危及区段,根据危险程度,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
    (6)离开地震水灾危险区进行建筑。为避免水灾造成损失,应尽量离开地震水灾危险区建筑房屋、公路、铁路、变电站、危险品仓库等设施。可参照水利部门防洪系统的有关规定,如四川省防汛指挥部防洪规划中规定:“一、基本河槽以下,不准新建各种建筑物。二、警戒水位线,不准构筑丁坝,不准围河造地耕种……”。
    短临对策
    当短期或临震预报发出后,处于预报区的应立即成立地震水灾指挥机构,负责地震水灾的预防及治理的统一指挥,采取紧急措施:
    (1)巡查监视立即组织水库、湖泊、河流沿岸水利部门或众进行巡查监视。监视滑坡、泥石流、堤坝的动态;加强水文观测,掌握气象情况,有情况及时上报。
    (2)搬迁撤离对已确定的地震水灾危险地段又无法排除的,应迅速组织单位和众做好撤离危险区的准备。可同时将贵重仪表,重要档案,生活急需品撤出危险区。
    (3)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排水对于可能被地震破坏的蓄水池、水塔及屋顶蓄水设备;对水库、湖泊的水应根据水文、气象情况,地震发生的紧急程度及生产生活用水的得失,权衡考虑,作好适当放水的准备,以便减轻危险性程度。
    震后对策
    (1)紧急巡查,加强监视,及时排除险情指挥部应立即组织有关单位和众对水利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加强联络,报告,及时处理险情,防止或减少地震水灾的可能损失。检查内容有:各种水工建筑及水利设施有无破坏,河流是否有危险段,沿岸滑坡、泥石流发生活动及河流被堵情况等。监视的主要内容有:河流水文水位动态,降雨动态,滑坡、泥石流及堵坝活动动态等。迭溪地震后,有的考察人员已发现河流堵断大量蓄水,但由于当时通讯落后,无法向外报告,因此,巡查队伍应配备必要的通讯联络工具。
    (2)紧急抢修水利设施,应对被破坏的水利设施进行紧急抢修。对危险性较大的建筑应加固。
    (3)人工疏流排水河流及排水系统被堵,短期内大量增加蓄水,有可能造成水灾的河流、水库、湖泊等,当地要及时组织人员疏通排掉蓄水,清除危险。迭溪地震水灾后,当地在各界人士和广大的要求和资助下,对大海子,公棚海子的积水坝堤进行了疏导,才避免了以后雨季再次造成水灾。
    (4)决堤排水主要是对地震时被堵断的河流,在短期内有造成水灾而又来不及人工疏流和排水的堵坝,可用决堤排掉蓄水。
    (5)紧急搬迁躲避。对于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水灾,应立即组织下游搬迁撤离。 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里氏9级地震。相比地震本身带来的灾害,海啸、核电泄漏带来的次生灾害,无疑更加触目惊心,这无疑对于我们具有非常大的警示作用。
    曾经被全世界认为是一个拥有最高安全标准的。但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发生并导致放射物泄漏事故后,全球为之震惊,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宣布,德国将全面检查境内17座核电站的安全标准。发生的事情对世界是一个转折点,德国也不可能像以往一样照常运营核电站,必须全面检查核电站的安全标准。
    经常举行地震灾害演习,因为国民对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比较强烈。但是在应对次生灾害的时候,就缺乏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发生问题的地方往往是他们曾经引以为骄傲的。特别是对于在地震多发的沿海地区,建造核电站,业界早已就有所诟病,加上此次发生问题的是服役超过40年的核电站,而且发生问题前两天还经过检修,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无能为力。但将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如何降到最低,却是可以值得思考的,特别是在一些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地方,更是容易被忽视。对于有关部门来说,不妨可以参考一下德国的做法,未雨绸缪将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降低到最低。

    浏览 363赞 72时间 2024-01-04
  • 苏夏夏110

    地质灾害科普讲堂

    浏览 273赞 76时间 2023-12-13

地震次生灾害的灾害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