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

小剑2016 2021-09-19 09:45 440 次浏览 赞 150

最新问答

  • 百叶书店

    隐私权的含义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编的《人格权法新论》一书中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这种观点已被不少学者所认可,并被许多论文和著作所引用。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无提及隐私权字眼的明文条款。
      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经查找相关法律,我国法律涉及隐私权内容主要有如下条款:
      一、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八条 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 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机关或者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条 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条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140.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141.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称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
      四、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七、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
      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八、问: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
      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侵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五、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条 非法搜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条 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条 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或者非法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六、共和国未成年人保
      第三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机关或者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结语:
      隐私权应归于民法范畴。严格的说,中国目前并无真正编纂的民法典,我们可以称其为《民法通则》。但因为我国的《民法通则》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规范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也可以说《民法通则》就是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1隐私的定义
      个人隐私
      是指个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秘密。(个人独特的生理特点、心理活动、日记、电话、信件以及在自己在住宅里从事的个人活动等)
      2隐私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3网络隐私权
      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主要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
      我国关于隐私权的规定
      我国法律没有对隐私权进行规定,根据解释,我国在法律实践中,通常以保护名誉权的形式来保护个人的隐私权。

    浏览 165赞 114时间 2023-03-06

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