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前两个单元总结

WTF=WheresTheFood 2021-09-19 09:47 216 次浏览 赞 158

最新问答

  • ~逛吃逛吃

    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理论基础。
    2、 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在个人――人性)
    B、方: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致良知。只要克服私,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动。
    (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消极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4、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
    (1)李贽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
      李贽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反对君主与经世致用
     背景: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顾炎武、黄宗羲。
    主张: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批判君主。
    (顾:<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了重要的思想源泉。B、冲击君主

    二、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 中国古代的科技
    (1)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造纸: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印刷:A、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金刚经》 B、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由胶泥活字到木活字到金属活字。
    C、13世纪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A、起源于炼丹 B、唐末用于战争 C、五代和宋广泛使用
    D、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久远A、战国—司南 B、北宋—人工磁体的指南针,用于航海C、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2) 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
    天文学:   A、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B、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农学: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介绍北方生产经验
    农政全书: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被誉为“中西近代
    科学先驱”。
    医学: A、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为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C、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学巨著。
    2、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1) 中国古代的书画
    A、 书法 历程:(1)秦汉时期:秦篆汉隶具有美感,但多重实用
    (2)魏晋南北朝:发展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欧、颜、柳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成熟
    特点:通过线条变化,将绘画艺术与书写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绘画: A历程:汉代以前
    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 战国: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 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浪漫不失古拙
    魏晋--士人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代表: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其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注重“以形写神”。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
    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创制法度,体现盛唐气象。(吴道子)
    宋明:文人山水画,写意画,风俗画
    山水画的背景: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由衬景发展为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文人山水画的特点: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
    风俗画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在艺术上表现。
    代表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写意画(从略):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
    (2) 中国古代的文学
    A、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何
    为风、雅、颂)
    B、楚辞:战国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代表作《离》
    C、汉赋:汉代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巡游兴盛。出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赋,吸收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

    浏览 195赞 67时间 2023-10-28
  • 全力羽羽

    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为百家争鸣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家 墨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

    家 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

    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是法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对立起来,认为人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期的文化,是一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知识总结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
    代表人物 内涵 地位
    古希腊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美德来源与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世纪 教神学观念支配了一切。 人文主义思想几乎湮灭。
    文艺复兴
    14-17
    世纪中期 起源于意大利:“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传播:16世纪以后,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出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和“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实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迷信盲从。核心是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复兴
    宗教改革
    16世纪 德国:马丁•路德,形成了路德教派;
    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反对天主特权,提倡个性解放,摆脱天主的精神枷锁 人文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抨击天主;反对君主,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人权、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纯粹理性的批判》,人非工具。 宣扬理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勾画未来社会蓝图。核心:理性主义。 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内涵。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注意把握一条线索: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注意要把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与同一时期西方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结合。
    2、注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异同点比较。可用列表的办法比较。
    3、结合现代教育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深刻理解人文素养的含义。反思中国历史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相比有何特点。

    浏览 233赞 58时间 2022-02-23
  • lunaseayoyo

    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理论基础。
    2、 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在个人――人性)
    B、方: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致良知。只要克服私,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动。
    (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消极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4、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
    (1)李贽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
      李贽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反对君主与经世致用
     背景: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顾炎武、黄宗羲。
    主张: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批判君主。
    (顾:<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了重要的思想源泉。B、冲击君主

    二、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 中国古代的科技
    (1)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造纸: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印刷:A、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金刚经》 B、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由胶泥活字到木活字到金属活字。
    C、13世纪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A、起源于炼丹 B、唐末用于战争 C、五代和宋广泛使用
    D、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久远A、战国—司南 B、北宋—人工磁体的指南针,用于航海C、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2) 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
    天文学:   A、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B、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农学: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介绍北方生产经验
    农政全书: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被誉为“中西近代
    科学先驱”。
    医学: A、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为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C、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学巨著。
    2、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1) 中国古代的书画
    A、 书法 历程:(1)秦汉时期:秦篆汉隶具有美感,但多重实用
    (2)魏晋南北朝:发展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欧、颜、柳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成熟
    特点:通过线条变化,将绘画艺术与书写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绘画: A历程:汉代以前
    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 战国: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 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浪漫不失古拙
    魏晋--士人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代表: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其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注重“以形写神”。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
    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创制法度,体现盛唐气象。(吴道子)
    宋明:文人山水画,写意画,风俗画
    山水画的背景: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由衬景发展为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文人山水画的特点: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
    风俗画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在艺术上表现。
    代表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写意画(从略):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
    (2) 中国古代的文学
    A、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何
    为风、雅、颂)
    B、楚辞:战国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代表作《离》
    C、汉赋:汉代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巡游兴盛。出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赋,吸收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
    D、唐代诗歌
    背景:A、唐代的繁荣,文化多元 B、科举制的推动
    代表:(1)李白: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 (2)杜甫:安史之乱后,忧国忧民,体会国破家亡的痛苦 (3)白居易:中唐以后,战乱平息并未带来往昔的繁华盛世。白关心民间疾苦,寄托政治抱负
    E、宋词
    背景:又称“长短句”,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词作传于民间。
    代表:辛弃疾、苏轼与李清照、柳永
    F、元散曲:关汉卿与马致远
    G、明清小说 背景: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梦》《金瓶梅》
    (3) 中国古代的戏剧
    A、元杂剧
    B、京剧
    原因:北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艺人聚集
    概况: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
    影响:形成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繁盛

    浏览 327赞 142时间 2021-10-26

高二历史必修三前两个单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