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污染对生活的危害

是一篇调查报告

尚居装饰 2021-09-18 16:35 372 次浏览 赞 158

最新问答

  • 东北小茬子521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上甲醛高居第二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大量文献记载,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其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0.06 -0.07 mg/ m3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 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0.5 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达到0.6 mg/m3,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30 mg/m3时,会立即致人亡。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质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是装修和家具的主要污染物。其释放期长达3—15年,遇热遇潮就会从材料深层挥发出来,严重污染环境,已成为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对老人、小孩和孕妇危害最大。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权益的全球性。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对中国的技术。

    第三,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第四,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在认识低碳上,有哪些误区?
    在认识低碳经济问题上,还必须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并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很大一部分潜力是负成本的,并不需要成本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的;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防范全球变暖,需要国际合作,关乎地球上每个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2012世界末日”论无根据 低碳生活是人类自救

    积极应对 未雨绸缪

    增强防御气象灾害能力

    记者: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职能部门该如何应对?

    史玉光: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性天气是在增多,也就是说极热和极冷、极干和极湿的这些都在增加。新疆北疆出现雪、降雨天气,南疆持续严重干旱。面对变化,既不杞人忧天又当有所作为。

    面对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类要积极主动地去应对。现在从中央到各级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在极端的天气、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提高防御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气象部门来说,有两大主要任务:一是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二是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工作就是人类怎么样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怎么样提高对灾害性天气,以及各类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这不仅需要和社会共同努力,还需要有众从科普知识和防御能力方面提高。综合各方面,就是要加强人类应对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极端天气的监测预报预测能力,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同时完善气象应急体系,推进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认真研究气候变暖对新疆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和波动性的影响。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新疆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及及农业生产力布局。

    记者:《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即将实施,自治区气象部门在宣传和贯彻条例都做了哪些工作,特别是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史玉光:组织完成新疆《气象监测和灾害预警工程》实施,编制《自治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自治区气象局组织召开多部门气象灾害防御及应急管理座谈会,为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多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努力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认识气象信息到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全疆已建立农村气象信息大喇叭系统900多套,气象信息员4519人;加强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使公众能够客观、科学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气候响应规律,适应并尽可能减少极端气候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加强新疆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工作和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的成因和机理的研究。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记者:气候变化将会给全球经济和各地区民众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作为普通市民,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能做些什么?

    史玉光:许多人都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 我们能留给下一代什么?是一个绿色生态的世界,还是一个灾害频出的地球?作为一个普通市民,能做些什么?其实很简单,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就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等身边小事做起。

    例如,少买衣服;减少住宿宾馆时床单换冼次数;采用节能方式冼衣;减少畜产品消费;饮酒适量;减少吸烟;节能装修;合理使用空调和风扇;合理取暖;家庭和公共场所采用节能照明方式;每月少开一天车;用布袋取代袋;减少一次性筷子使用;尽量少用电梯;使用冰箱注意节能;适时将电器断电;合理用水;合理利用纸张;合理回收城市生活;夜间及时熄灭景观灯等。

    对社会每一位公民而言,全球变化的适应与减缓都应该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以上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推荐一个网站:CNKI,是收费网站,但是有用的文献真是不少,基本没有,都是比较新有价值的文字材料!

    浏览 347赞 135时间 2023-03-22
  • 吃货小郡主

    浏览 168赞 89时间 2022-02-24
  • 蓝精灵粑粑

    1 碳污染 很严重 大多数的有机污染都很难清除

    2 气候反常 冷的越冷热的越热

    3 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保持恒温很难 活动和进食都受到极大影响 作物受灾。。

    浏览 194赞 153时间 2022-02-09
  • 绿色拇指跳

    论细菌传播与大气环境污染源的关系
    吉林省吉大盛邦科技科技有限公司 杜忠略
    吉林通信工程学院 辛 波
    吉林第一医院
    摘要(Abstract):首先是从西方开始的,则是的代表。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数量迅速增加,尾气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平衡及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人体患病率的增加以及光化学烟雾的产生,我们应及时对尾气的污染重视起来并加强尾气控制和治理。本文探讨“H1N1”“SARS”细菌传播途径与大气环境污染源的并存关系,正确面对“H1N1”“SARS”病毒以及人体患病叠加症状。
    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给疾病防控工作提出建议,“H1N1”“SARS”只是普通病菌在空气中有毒气体的变异菌种,正确面对“H1N1”“SARS”甲型流感病毒及防控,确认病源和空气源污染中毒的连锁反应。确认“H1N1”“SARS”致病诱因与尾气排放的关系。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探索“H1N1”“SAIS”发病机理与大气环境污染源的共通性?
    2. 验证发病症状结果是否有相同性?
    3. 对人体主要构成的危害是否相同?
    4. 如何有效预防控制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三.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H1N1甲型流感病毒与SAIS病毒的形成环境与空气环境污染源传播关系,确定细菌生存环境与大气环境源污染的互补关系,验证并发期临床共同特征。实验室验证细菌在空气中传播概率。
    四.结论
    温室效应带给低空大气环境的变化,确定空气污染源和细菌传播过程的叠加。应用CDR项目进行节能减排,通过技术创新CDR项目将“森林碳汇”与“城市碳汇”(简称市汇)结合,降低城市低空大气环境的污染源,灭低空大气环境的毒害细菌,为疾病防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Key words):SARS H1N1 温室效应 环境 气候 尾气 污染 危害
    参考文献及文献目录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公告(electronic pulletin board online)

    引言(Introduction)
    首先是从西方开始的。西方在使用石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同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氧化碳使地球吸热高于放热,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据联合国开发署(UNDP)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化时代起所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是发达排放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二氧化碳浓度不断造成的影响是:过去100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是过去1300年中最为暖和的50年;冰川大幅度消融;气象灾害和气候异常频发;海平面上升。这种趋势如不扭转,21世纪末气温可能上升4℃,海平面将上升60厘米,对生态系统、食物与淡水以及人类居住都将带来深入持久的影响。发展中、岛屿受害更甚。
    排放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尾气排放,燃油蒸发排放和油箱通风。后两方面所造成的排放物相对第一方面来说要小得多,通常后两方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为总排放量的1%-2%,碳氢化合物为20%左右。因此,排放主要来自发动机产生的尾气。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芳烃和烃等有害气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中一氧化碳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的250倍,因而能阻止血红蛋白向人体组织输送呼吸到的氧气。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在50UL/L以上时,冠心病就会感到胸痛,并使心电图发生变化,还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动脉硬化、脑溢血和末梢神经炎等症状,对胎儿和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更大。
    表明,排气中许多烃类化合物有致癌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化合物本身的直接效应,还有许多物质的协同作用至今尚不清楚,据美国环保机构统计,美国每年的癌症病例中,约58%是由空气排气引起空气污染造成的。
    氮氧化物能导致人的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症状,同时使肺功能下降。尤其是儿童,即使短时间接触氮氧化物也可以造成咳嗽、喉痛。
    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不但增加了大气污染,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生成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光化学烟雾是机动车排出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特定的气温条件下,即静风、湿度低、温度高、并在阳光长时间照射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烟雾,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即“”。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石化能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至少还有5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在后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浏览 336赞 153时间 2022-01-16

碳污染对生活的危害

是一篇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