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

龙龙1004 2021-09-18 16:41 402 次浏览 赞 54

最新问答

  • cherrychoi25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重点课题
    《教育信息化创新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子课题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策略研究
    实 施 方 案

    永川区朱沱镇涨谷初中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
    1、时代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日渐频繁,使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素之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有具备较高专业素养,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才能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因此,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实现变革,刻不容缓。
    2、学校实际
    我们学校即将配备班班通、电脑、展示平台、电视等,部分已经在现有的多媒体信息设备基础上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如:利用PPT课件来上课,利用展示平台来帮助形象理解等等。但这只是们原发的个体行为,学校还没有系统地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指导。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如何科学有效变革,迫在眉睫。
    3、研究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针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东北师大齐媛博士在2009年5月1日发表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任国强在《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06期上发表的《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教育信息促进专业发展》,徐敏娜在《浙江现代教育》2008年09期上发表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丁钢在《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02期上发表的《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张文聪在《新课程(上)》2012年11期上发表的《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式转变》,韩文珠、李宝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上发表的《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阻力与化解对策》,史殿斌在《内教育》2012年11期上发表的《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等,都阐述了自己的实践做法和思考,但都是零碎的和不完整的,并没有将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学校的这一研究,将进一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选题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转变传统意义的上学习、进修等教育成长行为,提高教师网络应用的能力和意识,为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各种网络平台和各级各类的网络和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研修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结合,一是促进个人专业能力的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二是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班班通设备等构成的信息技术的“硬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班班通设备等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各种教育教学;获取信息的能力构成信息技术的“软件”。“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组合,我们称为信息技术。
    2、教学方式变革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单一、独白式的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展为本,构建开放、平等尊重、互动生成的启发式教学。
    3、教学技能
    (1)设计技能①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②撰写教案的技能,③了解的技能。
    (2)课堂技能,①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②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③设疑和提问技能,④、板书技能,⑤讲授的技能,⑥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
    4、策略
    方式方法,即研究信息技术与传统教与学方式如何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
    四、指导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学习,使其经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过程,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和技术途径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主体。
    五、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
    2、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库的建立和使用,实现教育教学共建共用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通过教师组织教学方式变革,带动学习方式变革,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打破我校多年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二)研究内容
    1、培训策略。
    (1)、教育理念培训①引领。②派出学习。③相互学习。
    (2)、信息教育技能培训。
    ①算机与日常外设的日常维护与简单故障维修;(计算机的保养常识、常见故障分析与解决)
    ②ord2003的基本作;(文本编辑、排版与页面设计、表格与图形处理)
    ③xcel2003的基本作;(各种与表达式的输入、表格的格式化、的管理与分析、图表的使用)
    ④owerPoint2003的基本作;(幻灯片的设计与版式、各种媒体文件的插入与编辑、幻灯片的放映、幻灯片的打包)
    ⑤rontpage2003的基本作;
    ⑥lash8的基本作与播放;
    ⑦机网络基本作(浏览器的使用、邮件的收发);
    ⑧展台/投影机与台式机/电脑的连接以及显示输出切换;
    ⑨展台//投影机的日常维护与注意事项;
    ⑩频展台放映实物投影、实验演示;
    (3)、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2、库策略。
    (1)备课室建设策略研究。
    (2)库建设策略研究。
    3、备课策略。
    (1)信息技术条件下备课方式研究。
    (2)信息技术条件下备课要求研究。
    4、课堂教学策略。
    (1)信息技术条件下导课方式研究。
    (2)信息技术条件下讲授方法研究。
    (3)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练习方法研究。
    (4)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小结方法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拓展知识方法研究。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有效性评价机制研究。
    4、反思策略
    (1)教后反思。(2)经验总结。(3)案例反思。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和专业信息技术员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现在的学习状况,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现状,使得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个案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选取七名学科骨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和自身专业成长进行调查与研究。
    3、比较研究法
    组织同课异构,开展信息技术下课堂与传统课堂效益的比较。
    4、经验总结研究法
    采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及时进行个案总结、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四)研究原则
    1、系统性与综合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系统化的结果,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完整反映,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系统化、结构化的方法和策略体系。因此,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设计,使其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优化组合的完整教学活动系统。
    2、理论性与可作性统一的原则。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构建的,教学理论渗透到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之中,制约和规范着教学作程序和方法。但是教学模式不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可作性,任何一个成熟的教学模式必然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作程序,以及使模式发挥效力的一系列作策略,没有这些可作性的要素就不称其为教学模式了,所以教学模式必须做到理论性和可作性的统一。
    3、科学性与有效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模式的内容、程序和评价体系等也应完备,但是除了强学模式要有这些科学完整的内容、形式之外,还必须强学模式应该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学模式不仅要可用、能用,而且要有效,能为具体的教与学实际可行的作性帮助,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4、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内核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必需的,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任何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旧的模式相比都有一定的先进性,在改造的过程中把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注重借鉴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更完整,结构更新颖,功能更有效。
    五、研究策略
    1、建立教学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机制。信息技术培训由罗皓负责,教学技能(如:课标培训、教材培训等)培训由罗平负责,期望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2、研究的重点是教师课前准备方式和上课各个环节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
    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合作、远程培训等方式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优质课堂实录,研究优质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超越自我。
    海量的网络是补充教材不足的宝库,教师通过、改编、创新等方法丰富学科课程,为自主、探究学习保证,逐步使教师形成意识。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手写,教师自己修改或与同行共享做起来比较困难,而且通过看教师的设计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极小,现在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备课,使教学设计网络呈现,方便师生学习和交流。
    信息技术使得教师的功夫下在课前,效果在课堂上体现。教师将学习笔记、课程、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践录像等以档案袋的方式集中存储共享,相互借鉴,减轻备课负担。
    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方式转变,一是从导入环节开始,教师要为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并贯穿课堂始终。真实生动的情境使感觉自己是情境中的人物,激发了兴趣,调动了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可以把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布置成一个个需要完成的任务,让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自主探究、完成任务的乐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习掌握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围绕专题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与一起开发校内外学习,共同回答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课堂效能的提升。
    3、课题总负责人进行相关制度建设,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考核制度,评价教师制度等,用制度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六、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建立课题小组,进行职责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的可行性问题进行论证,拟定研究计划,初步形成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6年5月)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认真实践,认真记录积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整理过程,提炼阶段成果。
    3、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汇集,全面总结,请上级主管部门会同对本课题的实验进行验收和结题,完成结题报告。
    七、预期成果
    1、论文集
    2、信息技术培训校本教材
    3、教育信息库的建立和使用
    4、课堂实录(光盘)
    5、评价机制建立
    6、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科骨干培养机制
    7、信息技术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8、结题报告
    八、研究机构
    1、课题研究指导小组
    廖荣德(永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何(永川区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副主任)
    2、课题研究小组
    总负责人:罗永先  
    主研人员:胡芳德 罗 平 余永海 罗 皓
    参研人员:聂 强 皮儒琴 邓 钢 潘小义 秦 琴
    刘祥海 张雪良 刘思 冯忠超 曾永红 田 波
    3、具体分工
    罗永先:课题负责人,全面主持课题的研究,组织管理,经费保障。相关制度的制定,负责信息技术下“评价教师制度”的策略研究。
    胡芳德:具体组织课题的实施,协调。聘请到校指导工作,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对流和联系。负责“课前准备方式转变策略研究”。
    罗 平:撰写课题实验实施方案,阶段性计划和总结,负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课上各环节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研究”。论文收集,课堂实录。
    余永海:库建设工作,负责“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培训后的考核策略研究”。
    罗 皓: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九、经费预算
    费、培训费、交通费10000元,网络建设20000元。
    二○一三年三月

    主要参考文献: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徐敏娜 《浙江现代教育》 2008年09期
    2.《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教育信息促进专业发展》 任国强2012年06期 《教育教学研究》
    3.《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 丁钢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02期
    4.《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阻力与化解对策》
    韩文珠、李宝庆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5.《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史殿斌《内教育》
    2012年11期

    浏览 151赞 110时间 2024-02-16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