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更有效

快到碗里吧吧吧 2021-09-18 16:46 396 次浏览 赞 65

最新问答

  • 还有谁没吃

    [摘 要] 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的思维,提高科学素质,发展的能力。教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使实验教学更有效?笔者从实验兴趣的激发,到实验目的的明确,一步步的展开至实验设计以及一些实验的改进和拓展方面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兴趣 实验 有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培养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由此,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既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科学课,每节课都有探究活动,那么多的活动是否有效?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实验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的。我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都抢着上去了,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完成“钓鱼”比赛后,给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说拿来研究一下。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2、巧设悬念,促使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习兴趣,使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在讲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设计在两个空矿泉水里分别放一个气球,但一个底下有个小洞一个没有洞。我先让同学讨论能不能把瓶子里的气球大?然后让大家认为都能大,再让班上力气最小的女同学和力气“最大”的同学比谁的更大?事实却小赢了,男生的气球始终不大。这样,原有的认识结构不平衡了,急需解决这时的,兴趣就高涨了。

    二、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总是与所研究的问题相联系的。对实验是否有兴趣,取决于对实验目的的了解。如果实验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既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又不能高效地收集事实;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就不能激活认知的内驱力。因此,指导实验时,在实验前应要求明确实验目的、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如:《斜面》一课,首先应举例说明什么是斜面,然后提出问题:斜面有什么作用?把它作为一个研究的问题,让讨论。根据以有经验假设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设计实验的目的就是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能设计出对比实验,这是关键,他们已经有针对性的目的,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说明用斜面省力。这样的实验,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自主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精选探究材料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一个个活动需要一份份有结构的材料。如果没有材料空谈活动就是纸上谈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倘若材料不够典型,没有结构,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选择生动有效的结构材料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的前提和依托。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涵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组合。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教师为准备了木块、石头、、胡萝卜、铁盖、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材料。有些能浮的,有些能沉的,有些既能沉也能浮的,还有一些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组5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一组5个,用来探究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些有结构的材料集合在一起为创造一个乐于探究的环境。在该课的学习过程中,们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对他们原来所做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以修正。通过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使进一步感到“体积大、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重的物体容易沉。”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到,有了生动有效的结构材料,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实现了认知水平的发展

    四、改进实验教材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教材的不断更新,有些时候教材的设计以及编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们还是照本宣科,一尘不变地进行实验教学,那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反之,假如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再进行实验可能效果会好得多。如《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中,有个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我课前做时火柴不能用蜡粘牢。还有蜡的多少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我就改蜡为轴承油——— “黄油”。经过好课前的实验,成功了,以后在课上就用它了,而且效果很明显,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教材中出示了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的研究材料,然后在三个瓶中装入不同的水进行比较。实际上仅靠这样的材料设计并不适合我们的,研究起来无从下手,也没能很好地调动的已有认知和直接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对此,我又增加了一个瓶子,利用这个瓶子来对比衡量水的多少。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从而能更好地科学探究。这里增加的这个瓶子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引导性,更有助于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注重实验指导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作的依据和榜样,对的实验技能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分组实验有助于理解知识和训练技能,有利于培养实验作能力。在实验作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实验作指导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着实做好以下工作:

    (1)实验器材的分发

    要设计好实验器材的分发工作。考虑到安全问题、实验要求等,有些实验器材可以在课堂上讨论时分发,如高高的量筒等;那样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及时使用和指导。有些则在课前分发。总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实验器材的分发做到最优化。

    (2)正确完成作,严格遵守实验作规程

    在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能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遵守作规程,明确作要领,使了解每个正确作所依据的原理。

    (3)指导作好实验记录

    要求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是巩固实验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往往重实验、轻记录,教师必须予以严格要求,及时指导。

    六、合理评价实验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想到(如把橡皮泥和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后,追问:不借助任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时由于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展开深入的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中探究活动的效率得到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浏览 404赞 89时间 2024-03-04

怎样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