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学派的《通论》

改变心态1234 2021-09-19 09:41 494 次浏览 赞 89

最新问答

  • 燕若雪0211

    这是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从1929年开始爆发了空前严重和干预经济已提上议事日程的情况下,凯恩斯所提出的以财政干预为主导的需求管理方案。
    《通论》型救治方案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兴办公共工程。认为这既可增加社会需求,缓和生产过剽的;又可增加就业岗位,缓和失业的。这种救治方案的提出是有一个长期的逐步形成和完善过程的。
    他在1929年最初赞成兴办公共工程投资的主张时,并无深刻助理论基础,而要在理论上求得完善,必须解决两个理论前提:一是乘数原理,二是消费函数理论。 就业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
    一、充分就业的含义
    凯恩斯承认有三种失业。
    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或暂时的失调而偶然出现的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客观上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去就业所造成的失业。
    所谓非自愿失业,是指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收愿意工作的人去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因此,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二、有效需求原理
    这是凯恩斯用以分析失业原因的理论。
    在凯思斯看来,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通常都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的原因则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首先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其次,更重要的是就决定社会就业水平而言,乃指与社会总供给相一致的社会总需求。
    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呢?
    凯恩斯认为,这是由于存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msume)递减。按照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个社会消费数额的多少取决于该社会的收入(Y)与消费倾向(Pc)。消费倾向是指消费(c)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PC=c/Y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递减。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实质是预期的利润率。它取决于资本供给价格与资本预期收益,与前者成反比与后者成正比。
    第三,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称灵活偏好(nimble preference),是指人们总想保存一定量的、方便使用的现钱,以便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投机活动的需要。凯恩斯认为,这三种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是人们不易变更的心理因素,它们决定了人们的流动偏好程度,从而决定了对货币需求的多少;利息则是人们在一期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
    当利息率低到一定程度时,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弹性便无限大,这时无论货币量怎样增加,投资者也不会去投资,而是将货币保存在自己手中,即增加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这被称为“流动陷阱”(liquidity trap)。 一、经济理论
    凯恩斯从有效需求理论中进一步推论出,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出现周期性经济的结论。他认为,由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而必然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就意味着必然出现非自愿的失业和经济,而且还是周期性地出现,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循环运动中。
    二、投资乘数理论
    投资乘数(investment multiplier)理论,是凯恩斯用来渲染和加强他的有效需求原理的意义和作用的一种理论,因而是他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投资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
    k=1/1-r
    三、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
    凯恩斯以自己的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为依据证明,资本主义自动实现充分就业是不可能的。
    (一)利息理论。凯恩斯的利息论是以“流动偏好”为基础的。他认为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
    这就否定了传统的以“时间偏好”为基础的“时差利息论”。
    (二)工资理论
    凯恩斯与传统经济学的关于工资率具有充分
    伸缩性的论点相反,提出了所谓“工资刚性”(wage rigidity)的见解。
    传统经济学以工资率的充分伸缩性为依据,断言劳动市场可以自动趋向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则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货币工资是具有下降刚性的。因为降低货币工资要遭到工人反抗,
    特别是在工会力量增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因而降低货币工资很困难;再者降低货币工资,对个别企业来讲虽可起到刺激投资的作用,仅就全社会来看,却意味着降低社会总需求,这就会位市场萎缩、投资减少,从而失业增加;
    同时因社会需求减少,产品价格下降。如果货币工资与物价同步下降,
    实际工资也不可能下降,或者下降较小。所以,不能以降低货币工资来增加就业。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应当通过降低工资的办法来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以到激投资,摆脱困境。但是他又认为不应直接降低货币工资,而需通过通货膨胀,提高物价的办法来降低实际工资。
    这样既可以刺激投资,又可以使工人因产生货币幻觉而不致起反抗。
    四、物价理论
    凯恩斯认为,物价理论是分析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经济理论。
    目的在于探索当货币数量变动时,物价弹性将作怎样的反应。
    由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而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不能没有货币的作用,
    因而就不能不对货币的作用,特别是它对物价的影响进行分析。
    因此,物价理论乃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又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货币经济理论
    凯恩斯的物价理论是把货币论与价值论结合起来的货币经济论或生产货币论。在方上,它与传统物价论的“两分法”是相对立的。
    (二)半通货膨胀论(semi-inflation)。
    凯恩斯关于货币数量论的结论,是为了简便说明问题而以一系列假定条件为前提推论出来的,因此,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凯恩斯认为,现实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因此,他接着又考察了由货币数量变动到物价变动之间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因素,从而建立起他的“半通货膨胀论”。
    先考察由社会需求变动到物价变动之间可能产生的复杂因素,主要有:
    第一,有效需求的改变并不与货币数量的改变成同一比例。
    第二,由于的性能并不一致,所以当就业量逐渐增加时,报酬将递减,并非不变。
    第三,由于并非可以互换,所以有些商品已经达到供给无弹性之境,而有些商品则尚有失业可供生产之用。
    第四,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以前,工资单位即有上涨趋势。
    第五,边际成本中各生产要素的报酬。并不以同比例改变。
    应当看到,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最多也只能是在一期,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失业的有一定延缓作用,而不可能解决其根本问题,甚至还可能进一步加深。特别是这种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的,因此,如果不顾国情,把“半通货膨胀理论”,照搬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显然是不恰当的。

    浏览 186赞 101时间 2022-01-11

相关问答

凯恩斯主义学派的《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