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发展战略研究

蘁嘬天唑地 2021-09-19 09:35 410 次浏览 赞 110

最新问答

  • 贪吃的pinko酱

    王黔驹 章浩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地质是一种投入巨额勘查资金获得的特有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地质中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煤电油运紧张局面,再加上重要矿产的可持续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地质的需求日益加强,也更凸显了地质的作用。对于地质工作来说,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地质的作用,就必须大力加强地质社会化服务工作。

    一、地质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

    1.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地质可以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经过分析和预测的矿产供求信息;也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依据现有地质,加强矿产形势分析与战略研究,成为进行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其次,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两个市场”的前提下,地质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我国矿业经济发展,促进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再次,地质可以广泛服务于基础设施建设、地球科学研究、重点工程建设、农业经济、国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

    2.地质事业发展的需要

    据全国地质馆统计,2003年部、省两级馆藏机构共接待查阅24603人次,查阅传统纸质地质8万多种80多万件。地质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投入巨资开展地质数字化工程。截至2003年,全国共完成15446种重要地质的数字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数字产品目前尚无法网络化的社会服务。所以,只有完善和健全各类与地质社会化服务相关的法规制度,加强现代信息服务技术的研发,才能保护好投资取得的地质,向全社会优质、高效的地质信息服务。

    二、地质社会化服务现状

    1.全国地质馆社会化服务现状

    全国地质馆目前收藏了我国20世纪初以来形成的各种地质9.5万余种,主要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工环勘查、物化遥勘查、地质科学研究7类地质。按性质分为公开和非公开两大类,非公开类地质又分保密和保护两种。

    目前,全国地质馆服务的以传统纸介质为主。社会化服务方式主要有:①通过Internet进行目录及摘要的检索服务;②通过复印、照相、拷贝、打印等方式地质复务;③根据用户需求,与地质有关的专题咨询、检索、编研等服务。现代技术支持馆藏数字化产品网络化服务尚未开展。

    随着《地质管理条例》及《地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宣传和贯彻执行,地质公开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借阅量逐年增加,用户更加广泛(如图1所示)。地矿行业单位数量占用户总量的百分比由1999年的45%降到2003年的31%,而冶金、化工等行业单位数量占用户总量百分比都有上升,特别是其他行业(矿业公司、咨询公司等)由4%上升为15%。

    图1 借阅用户行业统计图

    2.我国与发达地质社会化服务的对比分析

    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等发达的地质社会化服务开展比较成熟,多数发达坚持公益性服务宗旨,但都融入了商业性机制。它们服务对象广泛,包括各级机构、科学协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非组织、新闻媒体、一般民众等;服务内容丰富,包括大量的地质图件、空间、文献报告、期刊杂志、地学软件等;服务方式多样,包括商店直接销、在线销、免费、电话和E-mail等。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我国与发达地质产品服务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我国服务主体主要依靠、省两级地质馆藏机构,没有建立固定的商业服务网点;我国服务对象还没有扩大到作为地质潜在用户的一般民众;我国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地质数字化产品数量相对较少,无法开展大规模的现代化服务;我国目前仍以传统的窗口式服务为主,尚未建立成熟的网络化服务体系。

    究其原因,在地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管理体制不顺,大量地质,特别是属于汇交范围的各类地学库、软件等没有及时向汇交,造成“老化”现象严重;②信息管理分散,系统大量异构,标准化程度低,形成信息孤岛,统一公开利用难度较大;③管理政策法规不配套,如大量公益性地质和大量矿产勘查涉及基础地理信息的保密问题,尚无法按规定公开利用。

    在社会化服务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①我国地质产品服务为纯公益性质,未引入商业性服务机制,自身造血困难;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无法及时了解地质产品信息,服务不够广泛;③我国确定地质工作以社会化服务为中心的时间较短,服务配套措施不够成熟。

    三、地质社会化服务的几点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服务配套法规和标准

    地质管理体制不顺是公益性服务不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体制原因,既使汇交人负担过重,又使执法主体不明,大量地质没有及时向汇交。因此,理顺国土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全国地质馆之间的关系,理顺两级地质馆、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馆及各行业地质馆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以保证地质能够顺利汇交,避免重复馆藏,统一窗口,保障社会化服务顺利进行。

    另外,开展地质社会化服务工作不仅需要完善地质汇交、整理、库存保管、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法规,更需要完善地质查询、借阅服务、保护及有偿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到目前为止,已经了一系列与地质服务相关的法规和文件,如《地质管理条例》、《地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关于发布公益性地质范围的公告》等。但在具体服务工作中仍缺乏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对于出现的“老化”现象严重、成果地质汇交格式统一困难、“涉密”的清理和解密工作进度缓慢、拒借率居高不下等问题,有必要加强配套法规、制度和标准建设。建议完善《地质汇交细目》、《成果地质文件格式》,《实物地质管理办法》、《保护期内出资勘查开发形成的地质有偿利用规定》等法规和标准。

    2.增强服务意识,正确认识公开利用和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

    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是地质社会化服务工作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必须增强服务意识。首先,应该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地质工作重馆藏、轻利用,形成了看摊守业的僵化思想及以为本、以藏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认识到社会化服务是工作的根本。其次,改善工作模式。确定以服务为中心,在接收、验收、整理、入库等众多手工作环节中推行计算机辅助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从接收到入库、利用的工作截留时间。同时,减轻工作人员负荷,使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地质信息的综合开发利用。

    在强调服务意识的同时,要正确认识公开利用和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服务而服务。权益保护不仅仅保护汇交人的权益,同时也保护了的权益。因此,在具体的服务工作中,对我国短缺矿种、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特种矿产、大宗的和优势的矿产要分类进行服务,并分别采取严格地保护、严格地控制、适当有条件地、有条件地允许等不同的服务办法。例如,全国地质馆接收的油气,在汇交管理与利用时就应该有别于其他矿产。不仅要保护各大油气公司的权益,更应该考虑到与经济安全、国防事和国际政治等多方面的权益保护。而对于公益性地质,则应该加快清理和解密工作,为全社会法规允许范围内的所有地质信息服务。

    3.丰富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目前,传统服务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数字化的特点。需要建立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的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的地质信息中心,全面实现地质现代化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地质日益增长的需求。

    对于服务内容,建议采用如下措施进行改善:①加大投入,完成全国各级地质馆藏机构的地质数字化工作,以利于地质的现代化服务;②加强与矿权有关的汇交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清理、催交和处罚工作,建立对非矿项目、工程勘查项目及地质调查项目以外的汇交协调机制,加强监督管理;③通过涉密的清理和解密办法,逐步解决涉密地质的利用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者认为,我国地质产品社会化服务可引入商业性服务手段,这有利于促进开发潜在市场及扩大用户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推进地质社会化服务进程。

    4.加强服务软硬件建设

    加强地质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硬件环境建设是提高服务水平的两个首要条件。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地矿系统从事地质管理和服务的大约900个人员中,中专以下(含中专)的人占47%。从专业结构看,有22%的人属于既没有地质专业知识、又没有档案专业知识、更没有计算机专业技能的“三无”非专业人员。为了改变人才结构和提高人员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拥有高级信息技术水平又具有高素质的人才;②对一些只知地质不知计算机,或只懂档案专业不懂信息技术的“低技能工作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③定期举办各类岗位培训班,邀请、学者讲学座谈,及时了解现代科学和档案学领域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④加强工作人员服务礼仪和行为规范的培训,诸如工作人员的仪表、仪容、服务语言的规范化等。

    对于服务硬件环境建设,首先,保存设施应达到标准,保存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的服务寿命。其次,改善服务环境,如阅览室,既要有普通阅览室,又要配置多功能阅览室(阅览室、声像阅览室等),还要配置必要的工具书、触摸屏检索、复印机、存包柜等,为利用者方便。同时,随着地质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加速地质网络化建设也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地质服务社会,路有多长——访国土部储量司司长邵厥年.地质勘查导报,2004,12(55).

    [2]郭真.充分发挥地质作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国土经济,2004(6):11~13.

    [3]王世强,丁守和.提高甘肃地质管理水平的若干思考.第三届全国地质档案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地质出版社,2002:20~22.

    [4]武鸿铭,汤黎明,张丽亚.档案室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档案学研究,2003(3):31~33.

    [5]李静.新形势下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和方式的若干思考.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11):6~8.

    [6]张永洁.数字档案馆环境下档案服务方式特点分析.档案天地,2002(5):16~17.

    [7]吴初国.提高地质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思路.中国地质,2000(9):30~32.

    作者简介

    [1]王黔驹,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2]章浩,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浏览 484赞 81时间 2022-03-06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