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中国社会背景

帮帮忙

叶子飞扬 2021-09-18 16:50 166 次浏览 赞 140

最新问答

  • 爱做美梦的鱼

    19世纪是清朝时期。

    乾隆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落。 [48] 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营私、相互倾轧、买官爵、贿赂成风。 队里,装备陈旧、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激化,民变四起。

    由于吏治的,导致海关走私严重,贸易猖獗,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发动了战争,清朝战败,求和。1842年,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扩展:

    发生的一些大事:

    1、洪秀全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

    北伐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深入,被清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纷纷组织湘与淮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太平天国最后于1864年被湘、淮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常捷围攻之下而亡。

    2、发动第二次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相继清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浏览 244赞 74时间 2024-04-09
  • 老猫啊老猫

    1905年

    是自1840年战争65年后。
    1840年,英国殖民者倚仗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曾经创造灿烂文化的民族,从此陷入战败、求和、割地、赔款的循环噩梦。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侵华……从1840年到1905年,中国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烟中。中国卑躬屈膝,先后与22个签订了745个不平等条约,换来的却是侵略者更加疯狂的侵略和掠夺,仅支付战争赔款,就损失白银十几亿两。
    1905年3月上旬,日与俄在沈阳一带会战,俄被击溃。奉天会战是近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陆战役。此役俄出动30万人,日出动24万人;俄伤亡6万人,2万多人被俘,日阵亡7万人。日于3月10日占领沈阳。图为正在的沈阳城。5月下旬,东乡平八郎统帅的联合舰队在对马海峡击溃远途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俄19艘舰艇被击沉,日仅损失3艘艇。对马海峡海战的结局决定了日俄战争的胜负,从此确立了海强国地位。1905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胡汉民、张继、陶成章、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人撰文。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同改良派《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揭示“三义”。共出26期,1908年10月被封禁。

    社会

    1905年夏是中国的转折点。事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战胜了,这件事正发生在中国及其的反对派都想探索未曾经历过的道路的时候。
    1905年和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大一段给日 本,这就是日后俗称的南满,当时的中国北洋不承认苏联,对宣言没有接受,因此中东铁路仍被沙俄残余势力控制。
    1905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胡汉民、张继、陶成章、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人撰文。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同改良派《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揭示“三义”。共出26期,1908年10月被封禁。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正式出版

    中国元年:《发展史》在插页上了一张“谭鑫培《定山》剧照(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成戏曲片片断)”,这张照片也与文字一样,被之后大大小小讲述中国历史的书籍所引用。这一个被有争议地定为中国元年,在第11届华表节上,主持人说在即将到来的2005年12月28日,我们将迎来中国的一百周年。

    废除了科举制

    100年前,就是1905年,中国在做什么?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是最为震动的大事。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于是,由此开始,一个贯穿百年的现代化教育在中国艰难地兴起。但是,100年前的中国,不了解世界,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没有100年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想法。
    1905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正式废除了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科举制度。从新学堂的兴起到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教育体制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势头。2005年正好是科举制废除100周年
    废除科举制度,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度是经历漫长历史阶段形成的,它的形成是历代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役广大劳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从隋帝创立科举是“倡天下读圣贤书考进士及第”的风气。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读圣贤书,实际上是让天下人去读儒家的“经书”,而这些经书是经过历代诠释者为更好地做忠君的顺民角度去阐释的,尤其是经宋代理学家提出维护封建统治的“”“纲常”之类,让天下人恪守封建道德而已。所以,我们说倡科举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让天下人读书,而在于统治者的“治天下。”所谓“治天下”,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也就是说让读书人中举,走进仕途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帮助皇帝治理天下。从这一点看,我们还可以说科举具有某些积极意义。在科举施行一千多年中,许多读书人本着“匡社稷济苍生”的目的参加科举,的确出了些治世之能臣,为为做出很大的贡献。但科举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即“以科举销尽天下英雄气。”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就是中了科举的“英雄”们,做了官后,帮助统治者役百姓,而百姓也成了“顺民”,这样,封建官僚机构便可以正常运转。废除科举,就意味着封建官僚机构的基石被捣毁,封建官僚机构如风雨中的大厦摇摇坠了。结果在废除封建制度六年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被孙中山的辛亥推翻了。
    废除科举制度极大地冲击儒家学说灌输在国民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这就是孔子的思想,也成了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本着“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闻”的目的走上仕途。尤其科举制度施行后,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入场券,成为他们为获取厚禄权势的手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读书人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他们只是闭门读书,读书,不学其它的技能,不事其它的行业,多数人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甚至出现了像范进孔乙己式的人物。因无一技之长,到了科举制度后期更有甚者甚至成了无业游民。废除科举后,学而优则仕成了学优而无仕了,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在苦闷、惆怅、无奈之后,为了生计,他们变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学而优则仕”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朝,成熟于宋朝,盛行于明朝、清朝。在一千多年中通过开科,共遴选了十万进士。这就为封建官僚机构了大量人才。废除科举,等于关闭这些知识分子的仕途大门。为个人的出路,为民族的复兴,这些人开始思考个人与民族的前途而去寻找新的出路。其结果,大批优秀人才纷纷走出国门,或到,或到欧美,他们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救国”的理想,去学习,去奋斗。同时在这批优秀人才中的很多人加入了1905年在成立的同盟会并成为主力,从事“反封建,建共和”的活动,同国内的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一道,在孙中山的下,经过六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废除无疑成了烈火的助燃剂,历史前进的推进器。
    废除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古国,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教育的。
    中国的教育起源于三代——夏、商、周。三代建立的学校分别是校、序、庠。以后各朝各代均设立学校。科举制度施行后,全国办私塾,设学堂,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日趋腐朽,而教育也日渐式微,明朝八股文的出现,严重地知识分子的思想,制约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到了清末,许多有识之士,观照西方的文化教育、科学的进步,发出了“科举制度非改不可”的呐喊,终于在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了。
    废除科举制度启动了现代教育,自1905年后,全国各地新学堂纷纷设立,到辛亥前全国已有6万多新学堂。新学堂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吸收西方教育的优点,增设了许多富国强民的学科。新学堂的知识分子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学习现代各种科学与技术。从此中国的教育开始了新的征程,大大地向前发展了。
    废除科举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新文化的传播。
    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的知识分子或出国学习考察,或著书立说,或大量翻译西方科学与文化的著作,大量引进西学,因而开拓民众的视野,提高了的思想,同时这些知识分子还批判中国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主持北京后,高扬“科学、”大旗,以包容的心态,北大聚集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而这些人后来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与者,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从1905年到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历时十年左右,可以说废除科举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推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浏览 475赞 117时间 2024-02-22
  • 和信长庆

    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辛亥是旧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辛亥已经过去90年,翻开有关辛亥的历史书籍,阅读当年志士的壮烈事迹,吟咏当年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诗文,一种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力地扣击着人们的心弦。21世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我们必须牢记历史。

    辛亥的历史背景

    生活在19世纪的中国是不幸的。自从1840年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1900年,八国联进入北京,血腥义和团,清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最终完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土大片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20世纪中国在世界处于什么位置?难道民族就没有复兴的机缘了吗?中国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出路在哪里?世纪之交,有千千万万的爱国者再思考这些问题。

    (一)近代中国新政治力量的出现——资产阶级

    1840年战争后,中国开始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开设了一些小型的近代,中国农村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也遭到了破坏。古老的大地上,出现了象征近代化标志的近代。

    中国近代的兴起和发展,不是从原有的工场手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走的是一条与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不同的道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19世纪70年代的兴起阶段,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的初步发展阶段。

    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一部分中国商人、地主和官僚,以官督商办(包括大部分官办、官商合办民用企业)和商办两种形式,投资兴办近代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和事工厂。中国资本主义兴起阶段,在航运、采矿、电报、纺织、铁路、冶炼等行业中的官督商办一类的新式企业,大小计二十多个。机器缫丝业是商办企业里出现最早、发展较快的一个行业,创始者是广东南海县商人陈启源于1872年筹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两年之后,广州附近即有4家丝厂相继兴办。

    随着中国近代的出现,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两个部分,上层大多是大地主、大商人、买办、官僚转化而来的,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下层一般是手作坊主和中小商人转化而来。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大体从1895年至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使许多人感到发展民族已经刻不容缓。近代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了较为宽裕的余地,兴办工厂的丰厚利润也刺激了一部分地主、官僚、买办、商人等进一步投资于近代。中国的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兴起,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895年前后,中国民族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速度、设厂数量、投资规模远远超过了以前各个时期。甲午战前,中国近代的资本总额中,官办或官督商办的企业占主要地位。这时,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厂矿的资本总额,已超过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取得了主要地位。1895~1900年,中国设立的商办厂矿的数字和资本总额,分别达110家和1700万元,超过了过去20多年的总数,过去20多年设厂总数不到80家和资本总额仅730万元。

    20世纪初,特别是1903年以后,中国民族发展出现了第二次。甲午战后,意识和爱国思想渐入人心,进步的人们越来以“抵制外货,自保权利”来作为筹办企业的口号。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商品倾销和投资活动。自甲午战败以后,接踵又被强加上《辛丑和约》的奇耻大辱,清财政空虚,外债扶摇直上。为了缓解财政,清采取了所谓“奖励设厂”的政策,希望从新型企业中开拓财源。“奖励设厂”政策在客观上对地主、官僚投资兴办近代工商业起了一些刺激作用。

    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初,中国民族出现了新的。这次发展的规模、投资的金额、投资的范围都超过了第一次。1895~1913年间,历年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厂矿,共计有549家,资本额总计为120288千元。与1872~1894年间相比,历年设立的厂矿家数和资本额都增大了6倍。投资的范围更广,除原有的缫丝业、棉纺织业、火柴业等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外,民族资本还进入了烟草、肥皂、电灯、玻璃、锅炉、铅笔、化妆品等行业。1905年,民族以“抵制美货”的反美爱国运动为契机,大力发展,抢占商品市场。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同时投资于几个行业或拥有较雄厚资金的上层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上层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兼有的封建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关系,揽有一定的特权,获得中下曾资产阶级不能得到的资本积累条件,形成拥资数百万元的大资本家。这在20世纪初是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经济的发展,迟早会在政治上产生相应的反映。1905年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斗争和立宪运动走向高涨,就是其中的表现。辛亥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集中表现,没有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就不可能使辛亥具备比较更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的规模。

    (二)20世纪初期的众反帝反封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上乌云密布,“风雨如磐暗故园”。帝国主义争先恐后、饿狼般疯狂地扑向中国。甲午战败、瓜分势力范围、八国联入侵北京,民族的生存亡处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帝国主义与民族的成为各种中的最主要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激起了中国极大的愤怒。“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戊戌变法运动,表现了上层知识分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民族觉醒,而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更直接表明承受帝国主义侵略重压的中国广大劳动决不甘心默默地忍受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他们拿起武器,反抗外来侵略者。

    然而,在严重的民族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不但不保卫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家权益,“量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坠的反动统治。清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封建主义与大众的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的特别尖锐性。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逐渐成为广大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大规模的反帝运动虽被,而分散的、局部的众斗争,却继续蔓延起伏,反而呈现方兴未艾的情景。1901年,冀中、冀南的安平、深州、安国、大名、新河、广宗等州县,先后爆发了“抗洋捐”、“反赔款”的斗争。这些斗争都利用了“联庄会”的组织形式,并吸收了义和团余众和一部分溃勇,因此形成较大的声势。1902年,冀南广宗爆发了景廷宾的起义,华北平原上,“扫清灭洋”运动卷起了轩然大波。

    1903年,四川义和团也大举发动,“灭清、剿洋、兴汉”等揭贴,布满了巴山蜀水。1902年4月,资阳红灯教首领李冈中聚众1000多人起义,围攻县城,攻打教堂。接着,斗争的烈火立刻燃遍了四川全省数三十多个州县。起义到处聚集起来,猛攻县城,直到包围省城成都。1905年2月,川边巴塘地区的藏族,聚众三千五六百人,围攻衙署,清朝驻藏帮办大臣凤全,烧毁教堂。

    “扫清灭洋”、“灭清剿洋”的众反大反封运动,使“洋人的朝廷”越发颠簸不安,片刻不能稳定自身的统治,本已腐朽不堪的清统治,走到了崩溃的边沿。同时,“扫清灭洋”、“灭清剿洋”运动推动了20世纪众反帝反封斗争新形势的发展。

    冀中、冀南的“扫清灭洋”运动和四川红灯教的“灭清剿洋”起义,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反应,分散的、局部的反抗运动,在其他各省和各民族地区,呈现联翩接踵、星罗棋布的局势。斗争的形式有,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罢工和起义,秘密会社的起事。

    1901~1905年的各地反洋教斗争的范围很大,参加的阶层也更广泛。遍及全国的反洋教斗争中,影响较大的几次斗争有:1901~1902年,热河朝阳爆发了邓莱峰联庄会反洋教斗争,不认赔款,先后打败教堂、俄、清8000余人的进攻;1902年9月,湖南邵阳以贺金声为首,组织“大汉灭洋”,有20多万人参加。这次反洋教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投身到斗争中,并运动,如邓莱峰、贺金声都是有“功名”出身的人在斗争中成为首领。

    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在19世纪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进入20世纪初,清王朝赔款山积,捐税浩繁,加上官吏乘机勒索,这种斗争更加频繁,使清感到应接不暇,穷于应付。这类斗争由城镇居民发起的,大致以罢市,相约不纳捐税来进行抵制。而由农民发动,或农民参加进来,形成城乡联合的行动,则一般发展为众,进而上升为武装,给清王朝以较沉重的打击。如1904年江西平乐展开的反“靛捐”斗争,对内外反动势力都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截至1913年,中国产业工人虽然还只有80余万人,但由于身受三重压迫,斗争性最为坚强。20世纪初,中国工人争取提高工资,反对延长工时,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的自发性的经济斗争,已经在社会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反帝反封新形势的发展,起来显著的促进作用。20世纪初,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民变迭起,烽火频传。内蒙、云南、川边、新疆和青海等地少数民族的反帝反封斗争,以各种形式的反抗来谋求解脱内外反动势力加给自身的祸患,反抗斗争使清王朝应接不暇。

    秘密会社的起事是20世纪初广大众反帝反封斗争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南方的天地会(又称“洪门”),北方的白莲教(又称“教门”)是中国秘密会社的两大系统。1903~1905年的广西大起义,声势壮阔,反映了旧式秘密会社起事的很高水平。清王朝为了这次起义,不断撤换官吏,调动了湖南、湖北、安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七省的大入桂会攻。起义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

    进入20世纪后,帝国主义仍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沙俄侵占东北,英国入侵,强化在的殖民统治,加强对的,是当时举世注目的。这些必然 激起中国的强烈反抗。东北义抗俄,民抗英,反抗殖义役的斗争,属于20世纪初全国各族反帝反封新形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的反帝武装斗争,是中国同帝国主义短兵相接、血刃相加的搏斗,是为民族的生存亡而进行的义战,他们的行为激发了全国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他们再接再厉、顽强不屈的精神,促进了中国的觉醒。

    20世纪初年的众反帝反封斗争,虽然都遭到了清和帝国主义的疯狂,但这种斗争的新形势对中国资产阶级派的成长,以及他们从事的政治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众自发的反抗斗争,教育并鼓舞了资产阶级派;更重要的是,下层众自发反抗斗争中一些重要的骨干分子,以后直接接受了资产阶级派的,或给予了他们有力的帮助,成为他们发动历次武装起义的重要依靠力量。

    (三)资产阶级的兴起与发展

    众反帝反封斗争需要有一个新的社会力量来,才能开创出新的历史局面。在中国无产阶级没有成长为的政治力量之前,这个历史重担自然就落到了中国资产阶级身上。

    正规地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的活动的开始,标志着一种新的政治力量走上了中国历史舞台。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家贫苦农民家庭中。12岁以后,在国外和受过十多年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教育。1894年,孙中山后两年,终于走上了反清的道路,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行者。

    1893年,孙中山以最优等第一名于西医书院,在镜湖医院当医生,又开设局。第二年,孙中山回到广州行医,并开设东西局。这年冬天,他在抛开医生和房的业务,跑回翠亨村,闭门十余天专心写作,草撰了上李鸿章书的初稿。然后,和同乡陆浩东一起到上海,经郑观应引荐给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润色定稿。接着,郑观应和王韬分别写信给李鸿章的幕僚盛怀仁、罗丰禄,为孙中山疏通投见李鸿章的门径。1894年6月,孙中山抵达天津,向罗丰禄呈递《上李鸿章书》。在这份上书中,孙中山试图通过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四纲的实现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孙中山满怀信心地向李鸿章上书,然而却事与愿违。此时,中日甲午战争即将爆发,李鸿章根本无暇考虑这些改革的建议,仅答复:“打战完了,以后再见吧!”这样,孙中山没有见到李鸿章,只好闷闷不乐地离开了天津,然后游历了北京、武汉等地,回到上海。

    1894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后,正在北京的孙中山所目睹的情况是,辽东烽火告警,北京却宴安生平,为慈禧60大寿庆祝活动所布置的点景,正在加紧施工。在严重的民族面前,孙中山已经认识到,通过上书言事的道路,依靠清是无法救民众于倒悬的。从此,孙中山毅然决定用手段倾覆清廷的腐朽统治,走上了反清武装斗争的道路,创立了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惠州起义,并义无返顾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1894年10月,孙中山满怀从上海乘船经来到檀香山,进行创立团体的活动。经过孙中山的积极宣传,檀香山的许多华侨也痛感由于祖国衰弱自己在国外所受到的凌侮,希望祖国能富强起来,惟一的途径就是推倒无能的清,彻底改造旧中国。于是,许多华侨接受了孙中山的主张,并对孙中山的活动给予资助。1894年11月24日,经过孙中山的积极努力和广大华侨的支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章程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绪,大声疾呼当前严重的民族,在入会的誓词中,更明确地提出政治目标是要推翻清朝,建立共和。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了达到兴中会的政治目标,孙中山团结、广州一些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重要依靠秘密会的力量,先后组织了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

    1895年1月,孙中山为回国策动武装起义,由檀香山启程,经来到。2月21日,孙中山约集反清同志陆浩东、陈少白等人在成立兴中会总会。兴中会总会的成立,为发动武装起义奠定了组织基础。随后,孙中山与陆浩东、郑士良等人来到广州成立兴中会组织,先后加入兴中会的人数达数百人。檀香山、和广州三处兴中会的建立,坚定了孙中山进行武装斗争的信心。

    1895年3月13日,孙中山和杨衢云等人在兴中会总部开会,决定在广州发动起义,初步拟订袭取广州的计划,试图在广东,然后向北进,把推翻清作为最终目标。1895年秋,起义的筹备工作大致就绪,孙中山与杨衢云、陈少白等人在开会,决定于10月26日(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起义。但由于内部发生争权纠纷、内部告密泄露起义的准确消息和杨衢云未能按计划行事等原因,起义只好推迟。两广总督派在广州进行大搜捕,在起义机关搜出一些旗子、武器、和斧子。陆浩东被捕,英勇就义。孙中山于27日晚上乘船逃出广州,经于29日到达,至此,经过半年多时间密谋的广州起义失败。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陈少白、郑士良同赴。11月12日,孙中山抵达神户,当地日报以“中国首领孙逸仙抵日”为题报道。此后,孙中山的活动逐渐被国人所注意。广州起义虽然没有能够成功地举行,但它作为资产阶级派武装反清的第一次壮举彪炳于史册,它是此后延续了16年之久的一系列推翻清王朝武装斗争的开端。

    历史在前进,在觉醒。导致孙中山走上道路的严重民族,依然在不断激发,这决定了民族的爱国救亡运动必然要一浪高过一浪,继续向前发展。甲午战后,大批地主、官僚、商人投资近代工商业,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上层。上层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通过政治上层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5月2日,正云集北京应试的举人推举康有为起草,1200余人连署,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在清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书稿很快开来,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继续留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开设强学会,宣传变法。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下,清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光绪皇帝借着西太后表面允许他“亲政”的机会,在1898年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接着,又连续颁发了许多诏书,预备自上而下地实行一些改良。从光绪下诏变法,到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沉重的打击。然而,中国知识分子却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以后的事实中吸取教训,思想上跨前了一大步,开始觉醒起来,进一步抛弃了对改良主义的幻想,坚定了的道路。以孙中山为首的派积极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

    正当孙中山为首的兴中会积极准备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的时候,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了。孙中山决定把握这个有利时机,加紧在广东策划起义。1900年7月16日,孙中山抵达海面,接到警署的通知,5年内不准他在逗留的驱逐令还没有到期,无法登岸。7月17日,孙中山在船上召开了一次事会议,决定在惠州起事,准备发难后沿海向福建推进,孙中山自己到等候,等起义打到厦门,他就携带械弹渡过海峡,亲自督师。

    10月6日,三会合首领黄福率领80人夜袭沙湾,打响了惠州起义的声。第二天,由于械不能从转运,郑士良按照孙中山的命令在沙湾扩编队,当地众对起义表示支持,有数千人参加了起义。郑士良挥师北上,攻占离惠州不远的镇隆,缴获支700余件,随后向东进,几次打败清。到10月21日,起义抵达三多祝时,已经发展至两万多人,声势大震。但当时起义的后方接济已逐渐发生困难,特别是弹缺乏成为严重的问题。孙中山试图依靠支持从接济火的计划有落空,起义无法继续抗击清的围剿。在紧急关头,郑士良果断命令解散队伍,大多数起义者返回家乡,郑士良、黄福等人突围逃至,惠州起义失败。

    以孙中山为首的派多年来不屈不挠地斗争,给正在黑暗中寻求拯救祖国的有识之士指明了一条道路,对他们产生了不可抵抗的强大的吸引力。惠州起义,起了重大的宣传作用。派几经迂回曲折,终于从狭窄阴暗的甬道中走出来,豁然开朗,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风潮自此萌芽。

    浏览 446赞 68时间 2023-10-01

19世纪的中国社会背景

帮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