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务报》等报刊的创办对戊戌变法产生怎样的作用?

味增汤君 2021-09-18 16:35 385 次浏览 赞 92

最新问答

  • 屈小兔.

    《时务报》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1896年8月9日),旬刊,册报。创办人为汪康年、黄遵宪和梁启超。馆址设福州路福建路口,每册32页,约三万字,连史纸石印。内容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另附各地学规、章程等。创办初期由汪康年任总理,梁启超任撰述(主笔),英文翻译张坤德,法文翻译郭家骥,日文翻译古城贞吉,理事黄春芳

    《时务报》在中国新闻史上起着积极作用。
    首先是该报极力宣传变法维新,是一张政论报,但不属清廷或其他官办的机关报,而是由一些志同道合、要求维新变法的人士创办的同人报。该报自创刊至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日(1898年8月7日)停刊,共出69期。梁启超在卷首每期发表鼓维新变法的数千字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特别是总题为《变法通议》的长篇论著,连载21期,时间长达一年零三月,强烈要求变法维新自强,认为不变法就要亡国、亡种,这在闭塞的清末时期,起到促人猛醒的作用。

    《时务报》不仅介绍一般的国外信息,而且着重介绍西方各国对中国事务的议论,如《论东方时势》,《论太平洋大势》、《美国领事论中国厘金弊病》、《挟制中国修理北河论》等,这些议论在当时中国的报刊中较少见到,起到国人扩大视野、了解西方的目的。该报翻译的报纸面极广,涉及英、法、日、俄、西班牙等国报刊。

    《时务报》的经营管理在当时众多报刊中也十分突出。经理汪康年利用自己早年在官场的社会关系,在鄂、湘,京、鲁和苏州、镇江以及各埠通商的电报局、矿务局、官书局、书院、漕河船帮,广泛组织发行点。湖广总督张之洞也特地发了《鄂督张饬全省官销〈时务报〉扎》,给予支持。形成中国报业史上除商办报刊、报刊以外的第三个全国范围报刊网络,使得该报发行量从创刊初期的4000份,一年后增加12000份,最高时达17000份。由于读者要求补订早期《时务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该报将前30期缩印成合订本出版,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再版缩印本的报纸。
    但是,《时务报》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在短短的二年时间中.该报经历了一个由兴旺到内耗,最后衰败的过程。创刊初期,汪康年与黄遵宪在报馆成立董事会问题上发生;接着报馆内的康有为的(粤广籍人)与新任主笔章炳麟(太炎,浙江籍人)产生,引起康门殴打章炳麟,章愤而辞职。以后汪康年与康门在刊登大东译书局(康有为擘划,康门主持)的告白事宜上发生,使得报馆内部不断发生,报纸质量一落千丈,汪康年无意续办《时务报》,遂与曾广铨(曾国藩次孙)、堂弟汪大钧筹办《时务日报》,经费收支与《时务报》分开。

    对《时务报》的内耗造成报纸的停刊,当时界颇多訾议,天津《国闻报》发表论著称:“新议论盛行,始于《时务报》,新之人心解散,亦始于《时务报》”。

    浏览 442赞 53时间 2023-04-15

相关问答

《时务报》等报刊的创办对戊戌变法产生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