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优秀的科学家有哪些人?

注:1,这个科学家必须活着2,必须在中国。

无忧快乐起 2021-09-18 16:42 407 次浏览 赞 115

最新问答

  • 天堂的阶梯

    1、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该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1966年任纽约州立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杨振宁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2 、李政道, 1926年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伦比亚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另有同名之国际著名免疫血液学家,中国HLA专业的奠基人,现任慈济捐献中心主任李政道。

    3、崔琦(英文名:Daniel Chee Tsui)是在中国河南出生并长大的美籍华人,任美国普林斯顿工程系教授,从事研究工作,成就斐然。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其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后,第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

    4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为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曾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袁隆平,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浏览 204赞 146时间 2023-08-17
  • 劳伦斯仿古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是我国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少年命运多坎坷,但刻苦自学,18岁在《科学》杂志发表数学论文,1920年8月,任清华图书馆助理员,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语言,并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1936年赴英国剑桥留学,彻底解决了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1938年学成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46年10月应爱因斯坦之邀赴美讲学,后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和伊利诺斯终身教授。

    1950年1月,华罗庚回到祖国,出任清华数学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国务院委员会委员。他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写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主要结果仍为世界最佳,先后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完全确定了他作为纯粹数学若干分支的世界领袖人物之一的地位。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他平生大力推广和普及“优选法”和“统筹法”,为我国民族的技术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1904年留学,并成为孙中山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24岁留学英国,在伯明翰苦读六年,获硕士,他的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其间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
    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全国科联、全国政协副等职。他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诣。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提出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和不朽的功勋。

    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科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留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后,美国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开始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等职。

    作为中国核武器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者,在原、研究中,邓稼先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完成原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的和实验工作。他隐姓埋名工作28年,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之父”。
    1999年9月18日,中央、国务院、中央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

    周培源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美留学,获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1928至1929年赴德国、瑞士从事研究工作。1929年回国,先后在清华、西南联大、北京任教授。1936-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从事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43—1946年再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研究,随后受邀到美国海工试验站,从事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由于该试验站是美国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须要有美国国籍。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在美国有关方面接受了上述条件后,他在美国继续工作不到一年,于1947年2月,毅然带着儿回国。回国后,先后担任清华教务长,北京教务长、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学部委员、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协,世界科协副,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作为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并独树一帜的中国第一人,周培源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他一直致力于求解引力场方程的确定解,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1940年,他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湍流脉动方程,并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论,从而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1945年,他在美国的《应用数学季刊》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涨落方程的解》的重要论文,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引起国际上广泛注意,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湍流模式理论”流派,对推动流体力学尤其是湍流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

    钱三强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和奠基者,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1937年赴法国巴黎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师从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居里的女儿)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1940年获博士,并继续做小居里夫妇的助手。1946年他与才女何泽慧结婚。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和四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导师约里奥骄傲地称之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并向世界科学界推荐。当时众多西方媒体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法”。为此,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团官勋章。

    1948年,钱三强谢绝了导师和同事们的竭力挽留,不顾国民的威胁,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回归后的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创工作,担任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同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成为了规划的制定人,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在苏联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又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亲自了核物理、中子物理、钚化学、热核反应等十多项课题的研究,解决了铀235生产中的扩散分离膜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他倾心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大批呕心沥血的杰出核,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在中国第一颗原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钱三强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99年中央、国务院、中央委向这位中国的“核弹之父”、科学泰斗,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1934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和航空、数学博士。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力学、固体力学和、等领域研究,加州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核武器的开发工作,并共同完成了高速空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从而在28岁时便奠定了作为世界知名空力学家的地位,成为和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和航天领域内的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星中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

    1947年,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但是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1950年便开始争取回国,而当时美国海次长金布尔声称:“他知道所有美国工程的核心机密,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钱学森由此受到美国,被没收了各种和书籍,被诬陷为“间谍”,美国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软禁在一个孤岛上,但钱学森宁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与美国谈判,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1956年初,国务院、中央委任命他为刚成立的航空委员会委员(、航空科学研究的机构)。同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中近程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直接了用中近程运载原“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运载原“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钱学森在控制科学、物理力学、应用力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为中国、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为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之父”、“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务院、中央委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中央、国务院、中央委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

    苏步青,中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数学系教授、主任、教务长,复旦教授、校长,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等职。1919年赴日留学,1931年获东北帝国博士。同年3月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抗战爆发后,帝国邀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和陈建功教授带领们到山洞里研究数学,正是在这时他点燃了那块神圣高原上的星星之火,于是才有了潘承洞、王元、陈景润等对德猜想的突出贡献,才有了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的一枚枚金牌。

    苏步青一生致力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青年时期的苏步青,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东方国土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数学明星”。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微分几何学、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射影曲线概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被国际公认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他在一般曲面研究中有重大突破,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引起了国际数学界强烈反响。他是我国第一位研究“K展空间”的,在放射微分集合方面有着在国际数学界不可争辩的地位。其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荣获1956年自然科学奖。他的许多成果已被许多的数学家大量引用或作为重要的内容被写进他们的专著。
     
    苏步青是一代数学宗师,更不愧为我国教育界的泰斗。他热爱教育,登台授课60年如一日,培养了一大批数学英才。他归纳出三条培养优秀的做法,一是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当时在中科院形成了“苏步青效应”,组建了一级级坚定的人才梯队向着数学王国进。

    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科院资深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技术发展“863计划”的4位倡导者之一。1930年赴德国,师从于被爱因斯坦誉为“天赋高于居里夫人”的杰出女物理学家迈特内。27岁荣获博士。后去英、法、荷等国作学术访问,见到卢瑟福等物理学家,学习了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技巧。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东、浙江任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又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14万卢布(约合2至3万元)献给了,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柏林
    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建树颇丰,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从1940开始至80年代,几乎每十多年就有一项世界级成果和重大发现。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4年,他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年,他又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不愧为中国核物理泰斗。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隐姓埋名17年,是中国核武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1999年9月18日,中央、国务院、中央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吴文俊,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国际自动推理界的先驱。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留学,4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获博士。1951年回国,1957年任中科院学部委员。先后担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是著名的数学家,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并广泛运用于数学研究和解决连塑性领域的有关难题,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1957年因他在数学领域拓扑学方面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和钱学森、华罗庚同时获得建国后的第一次中国科学院一等奖。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在国际机器证明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对提高我国数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至今仍战斗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享誉世界。曾获得首届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首届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

    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是中国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53年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95年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2.4亿亩,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一年全国增产的稻谷足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杂交水稻从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人预估,他的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大致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587亿美元相当。

    作为建国以来贡献最大的农学家,袁隆平先后荣获
    “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杰出发明家”等11项国际大奖。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2007年4月29日,在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年会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称赞他说:袁隆平先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由于他在杂交水稻上重大贡献,2001年中央、国务院授予他2000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称:“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袁隆平。”

    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

    赵忠尧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与教育家,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核事业的先驱之一。1927年赴美国留学,师从于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A.密立根(Millikan)。1930年获博士。1931年赴英国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访问。同年回国,曾任清华、西南联合、中央教授。建国后,历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

    赵忠尧在核物理特别是硬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有着突出成就。1930年最先观察到γ射线通过重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这个发现足以使他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瑞典皇家学会也曾郑重考虑过授予他诺贝尔奖。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国物理学家对赵忠尧的成果提出了疑问,虽然后来事实证明赵忠尧的结果是完全准确的,错误的是提出疑问的科学家,但这却影响了赵忠尧的成果被进一步确认。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在1997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坦诚地写道:“书中有一处令人不安的遗漏,……没有提到中国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尽管他是最早发现硬伽马射线反常吸收者之一,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1931年,赵忠尧学成回国后到清华物理系任教授,开设了我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后来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也都曾经受业于赵忠尧。
    1950年8月当赵忠尧和钱学森夫妇等一道回国之时,美最高司令部三道拦截赵忠尧的命令,强行将赵忠尧押进了美在的巢鸭事监狱。校长傅斯年也发来急电:“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却回电说:“我回之意已决!”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努力下,于1950年11底回国。
    回国后的赵忠尧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建成了我国最早的两台加速器,发展了我国的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打下了加速器和核物理研究的基础。1973年年事已高的赵忠尧又担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积极参加高能实验基地的建设,并带出了一批青年才俊,为我国的核物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著名地理和气象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闻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28岁时荣获博士。同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南开等。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科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协副等职务。

    著名桥梁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6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工学博士,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之次应力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获“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回国后,曾任交通教授、东南工科主任、河海工科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贵州分校校长、国民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名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并任副主任,1982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浏览 167赞 123时间 2023-07-30
  • 红色芍药

    学森 袁隆平 霍金 杨振宁 丁肇中

    浏览 385赞 149时间 2023-06-08
  • 黄豆珵珵

    是钱学森 袁隆平 霍金 杨振宁 丁肇中。

    浏览 165赞 54时间 2022-04-10
  • 刘阳780210

    有钱学森、丁肇中、霍金、袁隆平、、

    浏览 473赞 153时间 2022-03-27

我国当代优秀的科学家有哪些人?

注:1,这个科学家必须活着2,必须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