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震研究

横竖都是213 2021-09-19 09:35 484 次浏览 赞 63

最新问答

  • 葳蕤9999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为古地震方面的研究设立三个议题进行分组讨论:关于古地震的一般性论述提交论文摘要17篇,关于寻找古地震并测算其发生期次的议题提交论文摘要23篇,关于应用古地震学重建地震历史推断地震灾害影响提交论文摘要3篇。

    有三十余个的地震和地质学者以口头发言或展板形式进行了有关的学术交流。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法、意大利、、俄罗斯和挪威等发达以及印度、伊朗、阿尔及利亚、伦比亚、约旦、尼泊尔等发展中,可见人们对地震灾害的强烈关注。

    有关地质灾害的研究中,活动断层、陆表断层、走滑断层、深部断层、隐伏断层调查分析等为主要的关注对象。在深度上,古地震研究已到洋底地区,如对冰岛南部转换断层活动地区洋壳古地震的研究。

    借助近、现代沉积物和新构造运动的观察在地震研究分析起了重要作用。如对东北部地区海滩沉积物的位移变形的观察研究揭示了其地下的隐伏断层;委内瑞拉地震研究机构Franck Audemard首次通过近现代沉积和构造演化来完善南加勒比海转换边缘地质灾害的评估;阿尔及利亚学者通过古地震特征的研究推测古地震的震源和能量。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对全球各地受地震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灾害的描述及环境影响的评估。俄罗斯地球物理研究所的Ruben Tatevossian阐述了对比地震学中地震期次与古地震时间的工作方法。比利时Renard海洋地质中心的Jasper Moernaut和Marc De Batist通过智利南部中央地区高精度地震剖面研究,揭示了大规模地震在湖泊内形成的流动构造。美国阿肯色州立小石城的Haydar Al-Shukri和Hanan Mahdi通过物探手段反演古地震的特征。西班牙IG-ME的Miguel Angel Rodríguez-Pascua从沉积学、古地震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了西班牙东南部地震发生区的古地震记录。意大利Insubria的Alessandro Maria Michetti对地震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综述。伦比亚的Hans Diederix认为,伦比亚全新世时期陆表断层活动对小型拉分盆地沉积物特征的影响为古火山活动的研究了。法国LGCA, CNRS UMR Christian Beck通过对委内瑞拉西北加勒比海断层的研究认为,湖相沉积地层是古地震研究的又一新的佐证。挪威BergenKuvvet Atakan指出了古地震对地震危害评估的重要性。Suleyman DemirelFuzuli Yagmurlu对该国西南部爱琴海古地震板块多发区和Fethiye-Burdur断层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

    下列研究值得我们关注。

    一、阿拉斯加Yakutat微板块全新世断裂活动与复杂的重力滑塌作用的研究

    基于“Saint Elias剥蚀和构造”项目(NSF动力项目),美国地质灾害咨询公司的James Mc Calpin和西班牙Zaragoza的Francisco Gutierrez-Santolalla针对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之间的Yakutat微板块开展了地震地质调查研究。该微板块的海岸部分由一系列小的山脊组成,沿小山脊断续分布有数百个年轻的小崖岸;他们选择代表性的崖岸从3个区间进行了填图和槽探工作。

    James Mc Calpin和Francisco Gutierrez-Santolalla发现,Yakutat微板块以ca.40 mm/yr的速率向阿拉斯加处的汇聚,并产生了压性断裂和褶皱作用。Yakutat微板块的西部边缘是Regged山断裂(RMF),以往研究认为它在全新世以正断层的形式滑移了150米,断面西倾、倾角为8°。而这一解释与该断裂的新近纪逆冲断裂活动相反。James Mc Calpin和Francisco Gutierrez-Santolalla的填图和槽探工作表明,Regged山断裂(RMF)在第四纪晚期依然延续以往逆冲断裂的构造带特征,而以往认为的山麓前缘正断层崖岸,实际上是由逆冲断裂前缘的重力垮塌作用所形成的。

    二、现代沉积物和构造演化提高南加勒比海转换边界的地质灾害评估

    加勒比海南缘的东西向边界为一条右旋的活动转换板块边缘,经历了变形和强地震活动。其所带来的相关活动包括环境变化和气候,如1999年12月的Vargas灾害。为了更好地评价那些可能影响北部和东北部沿岸的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如地震、海啸和洪水等,2001年,在安第斯Mérida,针对Bocon6断裂开展了一个合作研究项目。

    通过海相和湖相沉积物,他们进一步了解目前地震地质过程和晚第四纪演化。在实施钻孔取心前,确定了实施高分辨率地震剖面(sparker and single channel streamer,3.5千赫integrated system)的合适网度。2006年1月,CARIELPS航程应用两种工具对这个深88米、东西拉长的盆地(6015千米)进行了调查。沿El Pilar断裂发育而成的加勒比海湾,与转换系统最东部断面一致。地震地层学分析证实一个复杂的驱动机制:海平面波动、三角湾增长、沉降、变形滑移等。液体(气、水、泥)逃逸,重力再作用、后期剪切等均可见到。

    该项研究计划以后将涉及:边缘区高分辨地震网度加密沿中央断面;横跨加勒比盆地获得几个剖面;短重力取心、高分辨多谱调查。

    三、2007年7月16日中部地震评估核电站地震风险

    2007年7月16日,里氏6.6级冲击了中部的海。距离震中10千米的Kashi-wazaki-Kariwa核电站(KK NPP),紧急关闭了7个反应堆中的4个,尽管关闭过程成功了,但强烈的地面变形和随后的火灾导致了公众的极大忧虑。

    2007年地震断裂为一条倾向陆地的远岸逆冲断层,在原层沉积物覆盖之下识别地震构造是关键点(问题)。这个断裂位于5千米厚的强烈变形新近纪早期沉积物之下。海洋调查表明伴随褶皱和单斜倾覆的间断活动是诸多小地震(小于6级)的根源。断层之间的褶皱以前从未被当做地下盲断层的标志。由此断层的连续活动仅以特定的分支为依据。延伸小的断层在经验模式下仅会导致小地震。同样的方式来推测大地震KK NPP东30千米的断层系统。地震研究促进会2004年明确表示依据古地震有一条长83千米的断裂有8级地震的可能。然而,KK NPP公司坚持认为不连续间断断裂系统仅能产生短小分支和小地震。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评估第四纪晚期微小的变形。Shin-estu油田褶皱和断裂带在第四纪非常活跃。晚—中更新世变形明显而连续。晚更新世—全新世的褶皱和断裂作用仅仅由于短的经历和表生地质作用的而非构造运动的扰动而连续性和明显性差。在2007年预测失败后,核公司和许多人才认同HERP的预测是合理的。

    四、同震环境影响评估钋平原的地震可能性

    意大利Insubria的Alessandro Maria Michetti等学者,在Monte Netto靠近古代(公元1222年)震中区域附近研究发现,同震的“古液化作用”和近期地表断裂是应用古地震评估地震灾害的良好例证。Monte Netto的发生史对于在活动的挤压构造环境下识别潜在的活动断层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诸如核电站等关系重大的基础设施附近。依据文字、区域地貌分析以及详细的填图工作,他们确认位于Garda湖南西数千米的三个的丘陵(Castendol和Monte Netto)是第四纪晚期背斜作用的地貌表现。Ales-sandro Maria Michetti等学者发现,在几何学和近期变形速率方面,上述三个孤立的背形构造受控于东西向的对冲断层。两个十米级别的背斜构造被识别。背斜的核部地层为中更新统连续沉积的冰水堆积物和古土壤。其上为厚约6米的中—晚更新统黄土和古土壤所覆盖。北部褶皱的顶端以弯曲断裂组成的“地堑式”构造为特征,断层波及到顶部全新世土壤层。地层之间的关系清楚表明,地堑式构造由至少两个的地表断裂形成。地表发掘发现,靠近地堑中心,由砂和砾石组成的“岩脉”切穿了厚360厘米、具有液化特征的中更新统沉积物。横穿Monte Netto的地震反射剖面清晰表明,地表的褶皱和断裂作用与2千米深的次级断裂密切相关;而这个次级断裂受控于5千米深的Capriano del Colle逆冲主断裂。

    此外,在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中,有关地震发生机制、活动规律等理论探索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地震、流体和变质作用”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

    德国Steinmann研究所Stephen Miller在《脱/去挥发作用、地震和余震》的论述中指出,脱水和脱碳形式的去挥发作用能够在地壳内产生巨大的超高压流体带。一旦系统失去平衡,圈闭在地壳深部的超高压流体可能通过向雏形裂隙的扩散影响地震的开始过程。随着裂隙网络连贯性的形成,这个扩散过程可达数月至数年。当地震发生时,靠近狭窄滑动面的岩石会出现明显的破损带。相关的地震破裂过程包括微小和巨大裂隙的产生、生长以及接合等复杂作用;野外研究证实破损程度随着与滑动面距离的大小呈现指数式衰减。包括多重渗透裂隙网络的新生破损带,为圈闭在地壳深处的流体外泄了主要通道。经由新生裂隙的高压脉冲流体的传播很大程度地减少了作用于初始滑移面的正压力,进而引发地震或余震。依据震源区域的压力减少速率以及正的Clapyron斜面,压力的减少能够反作用于去挥发作用并促使额外流体的产生。这个假定基于一个非线性流体扩散模型。模拟结果呈现了上述过程,并以此模型对余震发生区域和几个特定构造环境下流体压力扩散区域进行了对比。Omori法则表明余震随着时间衰减的自然规律,这一点在裂隙系统的非线性扩散模型得到了充分证实。

    挪威奥斯陆Haakon O.Austrheim在进行“地震抽吸导致的洋壳岩石圈水合作用”研究认为,延伸到海平面下29千米的转换断层是地震的发生地。这些断层也与广泛蛇纹石化的缺失有关。Leka地幔断面的橄榄石在断层和韧性剪切带表现为不同尺度的变形特征。目前,针对这些构造的调查显示其中的橄榄石发生了强烈的破碎和断裂。这些碎裂的橄榄石相互间旋转形成了“书斜式”构造。充填在橄榄石的旋转碎块之间蛇纹石和透辉石,这一构造表明断裂造成的虚脱空间促成了此类矿物的生长。次级矿物的生长说明这些变形带曾经有大量流体通过。断裂作用形成空间估计约为50%(Ca50)。主滑移面上发育有条带状的蛇纹石。每个蛇纹石条带表现为一个滑动,在1厘米宽的断层带内记录了10个滑动。碎裂的橄榄石与碎块之间的开放空间,以及次生矿物生长和反复的断裂作用的综合效应共同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地震抽吸系统。研究表明它是转换断层带洋壳岩石圈水合作用以及蛇纹石化和变质作用的有效机制。

    挪威奥斯陆Torgeir Bjørge Andersen,Haakon O.Austrheim,Timm John论述了“中等深度地震地质和高压下的岩石受力”。他们在高压和超高压下,对挪威西部地区岩石进行长期的实验观测得出了几项关于古地震位置和高压变质岩是的新发现。这些地震遗迹以榴辉岩相和蓝片岩相的假玄武岩玻璃断裂脉为特征。在加里东山系和阿尔卑斯山的科西嘉,这一发现证实,变质条件下的相关地震变形常常为韧性形变;而有关脆—韧性转换和如此高压下的岩石受力问题并未得到深入理解。有几处发掘出的地形显示了相关古地震遗迹的。它们是目前板块边缘收敛处常见地震的化石事例。结合理论与模型的建立,对古地震的野外研究和矿物学分析表明,蓝片岩相—榴辉岩相条件下的地震断裂活动通常与高温至超高温断裂有关。观察还发现即使在位移小于1厘米的非常小的断裂上,也会产生基性岩石和超基性岩石的加热和相关的熔融。橄榄岩中最小可视断裂的熔融作用表明,地幔岩石非常强硬而且断裂作用提高了温度(δT)并且熔蚀了一定体积难熔的物质,如橄榄岩。如果能够确定δT、熔蚀体积和位移,某一古地震所释放的最小应力便可得出。在科西嘉,针对穿越地幔橄榄岩的Ca 50古地震的详细工作能够计算这些相关断裂的最小应力下降。我们发现,当一个非常小的断层(45毫米位移)转变为450℃和25亿帕的硬柱石—榴辉岩相时,能够释放出580百万帕的应力(最小估计值)。这一数值小于冷地漫流体的理论计算值,但远远大于通常状况下由地震得出的应力值。我们研究发现,幔源橄榄岩能够耐受地质历史时期100百万帕的应力,而在如此高压条件下即使十分微小的偏移也可能导致富橄榄石的幔源岩石在极高温度下的熔融。我们推测高压下的地震断裂与蓝片岩相—榴辉岩相条件相一致(如绝大多数中等深度的地震),并可形成假玄武岩玻璃;而明显缺少假玄武岩玻璃的地表露断裂复合体可相当于全球采样深度。

    东京Kazuhito Ozawa,京都Tadamasa Ueda,Masaaki Obata等通过“上地幔的摩擦熔化和形变:Balmuccia超基性假玄武玻璃中铬—铝尖晶石的记录”认为,超基性假玄武玻璃是上地幔地震破裂残留的象征,能够为更好地认识深源地震潜在的有价值信息。玻璃质出现在超基性假玄武玻璃可以为摩擦熔融作用明确的;但它同时也暗示着较低的环境温度不至于引起广泛的结晶作用和脱玻化作用,即对上地幔条件下是否真的发生碎裂提出疑义。2006 JPGU会议上Ueda等汇报了一个例外,他们在意大利Balmuccia橄榄岩中发现一个窄的超糜棱岩具有假玄武玻璃状的形态特征,如从断层脉体分支出去的注入式脉体;但其中的矿物组成却不具有玻璃物质或淬火结构。在2007 JPGU会议上,Obata等人进一步论述了700~800℃下橄榄岩相的尖晶石假玄武玻璃的重结晶作用,并讨论了韧—脆性转换所致地震破碎和摩擦熔融过程中“H2O-CO2流体”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并未给出有关熔融迹象和熔融程度估算的结论;关于摩擦熔融作用前后的形变史也未能全面澄清。通过观察全晶质假玄武玻璃之中和边缘的铬—铝尖晶石,我们得出了“假玄武玻璃形成和冷凝过程中熔融作用和应力转换”的明确。铬—铝尖晶石发育于所有假玄武玻璃的内部和边缘微相之中。在不同的产出状况下,尖晶石的形态、铬—铝条带和内部构造等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清晰的熔融作用来自注入脉体内细小的尖晶石颗粒。它们多数被拉长而平行于周边辉石和橄榄石构成的叶理。脉体还具有一个由细小的共生斜辉石和尖晶石组成的薄边,边缘的共生尖晶石的铬含量比内部的尖晶石高。脉体内的尖晶石由类似晶轴方向的一些亚颗粒构成。这些结构和组成明确说明,铬—铝尖晶石经历了由短暂热和熔融下形变而造成的部分解体。目前的研究证实,在极高压力导致的韧性变形处、剪切热的不稳定性可能成为幔源条件下(700~800℃和10亿帕)深部地震的动力机制。

    在进行地震调查、预测、研究中,上述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借助33届地质大会有关地质灾害方面的科技成果,结合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开展相关的调查、实验研究以及理论探索,把我国的地震预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陈树旺执笔)

    浏览 263赞 89时间 2022-02-05

古地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