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俗和民间美术的认识

暗香微漾 2021-09-19 09:41 237 次浏览 赞 79

最新问答

  • 孫冭冭1229

    陆海婴回答:

    我们民族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民间美术:美观实用的布艺制品“布娃娃”、“娃娃靴”、“帽”、“花鞋垫”;颇具神秘色彩的“傩”;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虚实相生的剪纸文化;小巧玲珑的编织手工艺品等等,无不吸引着们的目光。而在现代文明、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民族观念日渐淡化,生活方式逐步改变,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受破坏,传承延续困难,甚至濒临失传或消失。如何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让儿童认同本民族的文化,认识到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发掘它的美,继而热爱它、学习、传承和发展它,培养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以期在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同时,使儿童的独创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动手动脑能力及美术素养得以提高并终身受益,美术教师有着不容推卸的职责。

    为了传承我们祖先留下的民族母体文化,本人三年来进行了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研究探索工作,现就几点研究体会拿出来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关于对“文化”一词的狭隘理解

    著名文化学者张岱年先生就认为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思想、意识和观念”、“文物”以及“制度和风俗”。它综合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所以,文化不是有形的文字、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立体、鲜活而有生命的。

    提到美术课程中的文化传承,很多便开始抱怨,诸如“丧失了美术的学科本体”、“儿童年龄小而无法理解”等问题便不罕见。归其症结,还是因为其对文化的理解仍只狭隘地局限在“学习知识”的范畴之内。要知道具体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儿童的练习得以“学习”,但是情感的培养、态度的端正与价值观的建构又要如何来学习?传承不是单纯的复制和对传统文化临摹者的培养,而是符合文化创新本质的不断更新和重建——通过全新的理智综合和复杂的重构活动,使中国文化及艺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同时还不丧失产生与推动它的原动力——中国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气质。

    二、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

    我们之所以要在儿童很小的时候让他学美术,最重要的一点,是想让儿童通过美感的学习和造型经验的积累,刺激想象力,刺激思考,引发儿童潜在的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有高创造力的人,将来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如地发挥这些创造力,感受因创造力而带来的身心的愉悦。艺术能够帮助儿童学会宽容和欣赏,使儿童更能够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去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和别人交流、协作,工作生活都将自信、愉快和成功。

    教师多凭借其优越的美术教学设备和丰富的学习以及自身卓越的“专业技能”进行“个人化”的教学设计与指导。首先,我们开设特色课程,如:皮影、剪纸、黑白版画、泥塑等,并用动态、静态让儿童得到充分感知,让儿童在快乐中掌握基本技能,发展创作能力。教学方式较为灵活、自主,结合主题进行连续而充分的主题性教学活动。如:“节日的祈福”,我们结合不同的节日来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如中秋节的“嫦娥奔月”、元宵节的“闹花灯”、清明节的“彩绘老北京的沙燕风筝”等课程。这些内容让儿童通过彩绘、装置、拼贴等不同的美术造型语言从各个角度了解传统中国节日的文化含义……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具广泛性、兴趣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传统文化在这里可以更为平实和贴切,儿童学习起来自然也更为轻松、有趣。如:成语《守株待兔》,传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民间艺术《民间、布艺、玩具、蜡染与年画》,历史遗迹欣赏《安塞石窟浮雕》、《安徽牌坊》、《秦兵马俑》、《唐三彩》……再次,安排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去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作坊进行参观、访问和写生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全方位、近距离地触摸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触角。我们在进行“最美”主题性教学实验时,便带领全体儿童在包河景区进行了半天的写生活动,同时就近参观了亚明艺术馆的国庆画展。

    三、文化传承与美术学习的关系

    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与传承者的关系清晰地告诉我们:儿童是文化传承的核心。从童年起,文化与人共生、根深蒂固,仿佛土壤、气候对于植物。儿童所身处环境中的一切,如建筑、音乐、礼仪、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等都作为文化要素在时刻地影响着他们并形成观念、态度与意识,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而成为难以忘怀的童年经验。性格与本体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将文化和基因溶于生命的过程。

    在我们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课堂上给儿童灌输了太多的文化,那还算是美术课吗?”其实,提出这样的问题恐怕还是因为其没有理解文化的真正内涵,从而将文化和美术剥离开来。我们谈美术学习中的文化传承不是说不要美术,而是指美术的学习是媒介、是手段,但不是唯一目的。例如,教学的开展是要首先寻找一特定的文化主题,然后大家通过讨论来选择其中适合的美术造型元素,并据此进行相关课程的拓展,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优秀传统中国文化。在“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性教学活动中,我们有一节 “皮影绘制与表演”课,融绘画、、表演于一体,引导儿童通过“皮影戏欣赏---形象造型设计——皮影——皮影绘制——综合表演”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儿童体会“一幅担子一台戏”等皮影古老文化艺术的魅力;在 “抓髻娃娃”与民间剪纸综合课(分两课时)中,我们通过泥塑与剪纸的,培养儿童对形式、色彩的感受,提高其造型表达能力;我们也通过《九色鹿》的历史的讲解,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了“重信重义”的传统价值观;线描课之传统戏曲人物描摹《武松打虎》《霸王别姬》——绘画创作结合京剧欣赏的课堂效果更是精彩而美妙……

    总之,关注儿童美术即是对人类自身生命过程和创造精神的理性关注,真正体现着一个不能缺少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社会的进步。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需要丰富而多元的文化理解和“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传承。在这里,文化不是干巴巴的知识,它可以有多种诠释:可以是“招贴画”的剪纸小、可以是“农民画”式的民间色彩规律、可以是“小人书”欣赏与创作,更可以是祖国的祝福、和幸福生活的期盼;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不是一种简单的“拿来”,相反,它是一种“交流”,一种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社会的交流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交流!

    后记:作为先行者对传承之路的探索并未因此停止,反而加快了脚步。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儿童美术纯朴率真的自然状态为前提,从儿童美术和教育为切入点来进行关于文化民族性传承的实验性探索,有可能成为美术界和教育界共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浏览 500赞 62时间 2021-12-12

对民俗和民间美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