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求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论文

一定要是论文哦!!别从网上直接落下哦。

panrongdong 2021-09-18 16:50 186 次浏览 赞 54

最新问答

  • 不是我的白云

    针对大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
    目前,我国已经加入WTO,随着新形势下的经济变革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懂得WTO规则的人才,需要促进经济变革的人才等等。就业岗位多了,专业对口多了,便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到学有所用;同时我们也将面临更高的挑战:国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人员分流;许多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实行兼并、停产、调整,下岗分流;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硕士以上抢着要,本科挑着要,大专以下很少要”的局面。
    当代大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 ,其实这不仅仅是大自身问题,也是社会大环境就业难造成的。尽管近年来,中国大的就业问题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但是大的就业压力还是逐年增大。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生人数骤增,2002年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生达到了大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到2005年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22%;同年对高校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生人数相比,降幅达22%。而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生人数将达495万,同比增幅达19.9%。 
    另外近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公共政策研究所举办,共6000多名本科生参加的一项对全国近百所高校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大即面临失业。 而与此同时,人事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大需求量下降了22%,量则上升了22%。而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全国高校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仅仅有33.7%。
    从整个国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就业难这个现实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我想这不是单一一个方面造成的。总结一下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口增长很快,旨在拉动内需的扩招虽起到了延缓高中的就业困境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就业市场的买方市场性质进一步加强。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是导致大就业形式严峻的主要原因,而高校扩招是造成大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一个原因。(二)大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价值,他们往往追求一步到位,希望一就可以到外企或机关工作,做个白领,拥有傲人的社会地位和薪水,这种不切实际就业观也是导致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吧。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另外,有一部分大在校期间并没有学有所成,虽然了,却不能在工作中体现什么价值。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人数越来越多,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质量的下降,有的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四级和计算机国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当然社会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会有用人单位会请这样的人才。这样的高校生只不过是浪得虚名,与其请这样的人,用人单位还不如省些银两请专科或高中生。
    (三)就是学校的原因了。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一方面,现在是科技飞速发长的时期,所以学校所学的知识也应与时俱进,不然所学理论知识就会与时代严重脱节,不能及时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生不愁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未就业就先失业。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全过程。
    (四) 随着对高校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对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市区一学院今年到5月31日止,已签就业合同或有就业意向的生就业率约60%;2004年就业率为84.2%,2003年就业率为91%。市区一的生就业率虽然稍高,但也呈略微下降的态势。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全过程。另外就是就业渠道不畅。据对170名应届生的调查,他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就业信息。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生就业。大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就业困难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对于就业难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
    (一)全社会要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转变就业观念
    第一,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大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出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高等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目标将被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代替。第二,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等都有质的变化,高科技手段将会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相当一部分的工作将由素质高、能力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作方法的人去做,高人才将遍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村民委员会主任、、乡镇以上的公务员都应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家庭农场的主办人,乡镇企业、区街、个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应该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甚至一个受过高等教
    育而没有承担社会工作的家庭主妇,能科学养育子女、合理调理饮食起居,把社会的最小细胞经营得文明、高雅、整洁,也需要高素质的家政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第三,打破高等
    教育与职业结构之间的旧有、刻板的联系,相对降低大职业期望值,随着民众素质的普遍提高到大人数的增加,可能过去由高中或中专生从事的职业逐渐由大来担任,这种“高才低就”的现象从个人讲可能暂时感到委屈,但这足社会不断进步的表观。
    (二)部门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生就业保障制度
    生就业工作涉及教育、人事、劳动、、保险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考虑,多方努力和配合,要建立开放的生就业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生就此和流动的,运用市场经济机制,鼓励生到各类用人部门就业,人的单位所有权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要建立健全用人完全聘任制度,还单位人为自由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生的后顾之忧。
    (三)高等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实际工作能力锻炼
    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加,高校生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对此,高等学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大见习期的任务在期间完成,即能上岗工作,同时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保证课程相教学安排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使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当注重能力的提高,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培养积极、务实的择业态度,使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增强信心,要进一拓宽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多元化的灵活的生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由偏重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注重能力的评价机制,鼓励生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四)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虽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但可以协调用人单位和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空缺岗位的时间,提高人才的配置效率。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全面加强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与服务:首先解决机构人员问题,加强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其次是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保证就业工作经费到位,切实解决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三是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就业工作已不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体现和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一定要建立由学校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五)高等学校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创新生就业服务手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以及就业市场观念和模式的创新,就业指导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二是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大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何实现这种愿望,则
    需要大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准确,面对就业,大多数生只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却很少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来审
    视自己,就业指导通过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在择业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三是择业技巧指导,面临就业选择的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在就业供需见面过程中,往往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从而坐失良机,进行技巧指导,帮助生掌握准备、推销自己、文明礼貌、语言交谈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生的竞争能力。
    (五)高等学校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市场。主动开发未来市场
    学校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运营实体,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如果高校的“产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学校将面临生存的,面对无情的买方市场,高等学校要学会运用市场营销学的方法,担面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生的职能,首先要由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转向主动开发未来市场,实现从传统的被动适应市场到主动开发市场的质的飞跃,人才的培养是有周期的,今天的市场需求与几年后的市场行情会有很大差异,如果仅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以今天之“势”度明天之“需”,容易造成将来供需错位。因此,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环境大背景,积极研究、预测未来几年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并能大胆研究未来人才消费新趋势,超前开发出让未来职场感到惊喜的新型人才。其次,要由“实体营销”转向“品牌营销”,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品牌的竞争力将成为高校生存的基础,在生就业工作中,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市场,树立品牌化运作的意识,在适当的目标市场范围内,打造自己品牌的价值。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全社会给予普遍关注,才能为广大生一个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 说实话 不是自己写的 是通过网上几篇 整理来的 呵呵 希望能帮助你

    浏览 164赞 132时间 2021-11-27

速求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论文

一定要是论文哦!!别从网上直接落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