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方面的内容管理、内容分发平台除了72助手。

看来内容分发平台还是比较少,知道的人也少

圣莱德厨房电器 2021-09-19 09:37 332 次浏览 赞 160

最新问答

  • 暴脾气媛媛

    在应用渠道凋零之时,豌豆荚却采用进击的姿态,去塑造一种不寻常身份的价值。   在人们的印象中,豌豆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生态中的一家产品风格清新的创业公司。它的独特和用户规模,都使其长期徘徊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行业区间内。然而,1年间中国移动互联网天翻地覆的板块变迁发生后,这家创业味道十足的年轻公司,瞬时被推到了舞台中央,成为了引人瞩目的明星。   2012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至少发生了两个基本面变动:创新空间和融资规模都到达一个瓶颈期,以及互联网巨头发力应用渠道并对接自己的流量平台。   这两个基本面变动,对于在移动互联网耕耘多年的创业者,特别是对于多年间扮演生态核心的Android应用渠道来说,一下子将它们推向了2013年的生关口。   然而,旧板块轰塌比人们预想中来得更为猛烈和迅速。2013年7月百度天价收购91,8月阿里入股UC(优视科技),9月末机锋(迈奔灵动)以苛刻条款被收购——3个连环收购分别对应了中国Android市场上,巨头身躯之外的最大的3个应用渠道。   至此,上百家应用渠道倒闭,而规模可观的Android应用渠道名宿仅剩安智网、应用汇,以及特立独行的豌豆荚了。显然,前两者除了步91以及机锋后尘“卖身”外已然选择不多。但起步较晚的豌豆荚,却在此时拒绝了多项收购要约,明确宣布自己的发展道路。正是这种的姿态与勇气,使豌豆荚移步至行业的聚光灯下。   实际上,作为一家运营色彩最淡薄、创业色彩最浓的应用渠道,豌豆荚此时的抉择,反映出了中国移动生态的诸多信息。而它正在逆势铺来的多种产品线,也能深刻反映出当下关于与搜索、PC与手机、App与Web以及开发者与渠道——这几组对应关系的现状。   独特的价值   9月26日,豌豆荚发布了公司成立后的首个非Android平台产品——iOS版云相册。而在此前的1个月时间内,豌豆荚已经接连向媒体发布了搜索与应用内搜索两个战略级新产品(后者尚未上线)的信息,并且首次公开喊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   在其他应用渠道均收缩战线、待价而沽的背景之下,豌豆荚逆势进击的姿态,颇为引人注目。   其实,关于Android应用渠道价值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而在91被百度收购之后,这场讨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悬念——要么被收购、要么长不大。随后的UC与机锋的命运也证明了这种论断。   然而,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俊煜并不相信这种论断——更确切地说,王俊煜不认为豌豆荚属于已经被收购的渠道中的任何一种,而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尚有腾挪余地和生长空间。   首先,作为3年前上百家应用渠道中成功存活下来并进阶第一梯队中的一员,豌豆荚有着和91一样的成功基因。   91早期创始人熊俊就曾做出分析:那些只有App应用商店而没有与PC链接的手机助手的应用渠道都逐渐衰落了,比如机锋(据说机锋曾试图组建手机助手研发团队但并未成功);而两者都有的应用渠道都越做越强了,比如91与豌豆荚。   熊俊分析认为,App应用商店属于流量消耗方,它不像浏览器、与搜索引擎那样可以源源不断地吸纳外部流量留为己用,而是满足用户前几屏需求(这还是在假设装机应用未满足用户全部需求的前提下)后就失去了与用户的互动。加之各手机厂商自己的App应用商店的分食,使得单纯的第3方App应用商店的用户活跃度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面对这种流量饥渴,作为渠道的它们也无能为力。   而链接PC的手机助手,则可以为App应用商店了可靠的外部流量导入。这也是360、腾讯和百度都以手机助手切入移动生态的原因。从这一点说,豌豆荚的初始的确有先天优势。   而在另外一方面,比起以安卓市场为代表的标准Android应用商店,豌豆荚的产品形态却要复杂得多。   王俊煜对《商业价值》表示,应用商店相当于1997年左右的雅虎,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与服务的。而无论是PC用户历史还是手机用户现实,都已表明已经脱离“小白”状态的用户对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在整个商业世界互联网化的背景之下,的作用就更微弱了。而颠覆的,便是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而这个领域又是王俊煜在谷歌练就的强项。   不难看出,在对应用商店模式的认识上,王俊煜与熊俊有不谋而合之处。   王俊煜用2010年创业时期的一幅PPT,来向《商业价值》解释了豌豆荚的这种复杂而独特的思路。   在王俊煜看来,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除音乐之外,对其他内容的需求周期可以总结为之间存在松散联系的“六度理论”:发现—>查找—>传输()—>消费—>管理—>分享。而豌豆荚起初的切入点便是传输,其产品载体就是PC端的手机助手。   同时,王俊煜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需求链条上位于传输之后3个节点的运营,于是,由传输节点而向前拓展,便成为了豌豆荚生长的基本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在豌豆荚的产品序列中,不仅有对应六度理论前3个需求节点的关键产品,还有着围绕这3个节点的立体拓展。   事实上,如果说搜索与iOS云相册是豌豆荚在“查找”与“传输”两个节点的横向拓展的话,尚未正式上线的应用内搜索,便是在“查找”这一需求节点上的大胆探索的垂直产品。   目前,豌豆荚已经拥有两亿安装量和日分发3000万的成绩。其搜索刚上线后5天之内,便有超过50万的用户使用了其订阅功能。   可以看出,豌豆荚的价值,正是其区别于传统Android应用商店,而围绕六度理论的前3个节点——发现、查找与传输——所构建的一个有现实需求支撑的多样产品形态。   满足需求与牵引习惯   豌豆荚进击的姿态,的确令人赞赏。而不久前王俊煜开始以豌豆荚CEO的身份掌控公司,也反映出投资方对他这种探索的认可。然而,其成长的可能性空间还有多少,这其实取决于两个基本的条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与牵引用户习惯的成本。这可以从3个方面去看。   第1方面,来自于豌豆荚对用户需求的判断的准确性。如上文所述,豌豆荚的产品组合确有一定的优势。豌豆荚较早地在传输与查找这两个应用渠道的关键环节卡位成功,方便其现在向其他周边需求层面拓展。而其在这一年中密集上线的产品集,也并非是离散凑数的泛泛之作。   以搜索为例,其实这原本是豌豆荚在2010年创始之初便上马的第1个项目。当时正值南非世界杯,豌豆荚团队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国内领先的相关服务。然而,3个月内只有100名以下活跃用户的市场反馈,令王俊煜和同事们很尴尬。显然,当时距离用户对手机的需求爆发还为时尚远。所以,时隔 3年后重新祭出项目之时,王俊煜和团队在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方面,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至于开始涉足iOS平台产品,则是响应了豌豆荚用户呼声最高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豌豆荚未来极具开拓前景的一块新。它不但可以助豌豆荚获得更多用户,而且显而易见地可以看作是豌豆荚向六度理论后3个需求节点拓展产品的开山之作。   第2方面,来自于巨头环伺所带来的黏住用户成本。不仅仅是腾讯在,而是“四大家族”都在,这是2012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其实,豌豆荚早已经吃到了巨头的苦头。豌豆荚云存储产品——阿尔法的失败,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巨头的干扰。王俊煜也对《商业价值》坦言,痛定思痛,六度理论中后3个需求节点,并非是适合豌豆荚做的事情,至少目前还不是。而这便是豌豆荚从这种竞争中获得的宝贵生存经验。   而现在,来自于巨头的这种竞争压力要比云存储产品要大的多得多。在各巨头自己的手机助手或者应用商店已经到位的前提下,如何摆脱熊俊所说的那种流量消耗弊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用户黏性这是豌豆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很明显,百度试图用搜索来黏住渠道用户,腾讯准备用微信来黏住渠道用户,360准备用安全工具来黏住渠道用户,阿里系的UC则用浏览器来黏住渠道用户。缺少一个超级App的豌豆荚如何找到在满足用户需求通向牵引用户习惯之间的突破口?这恐怕才是以后豌豆荚在与巨头竞争时要面对的最大创新难题。   第3方面,来自于Web App对原生App的影响。虽然目前Web App仍没有形成对原生App的实质性威胁,但它的前景却一直被业界看好。百度轻应用平台的诞生,更是为这个前景增加了很多筹。此时,以原生App搜索为核心服务的豌豆荚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其实,在王俊煜看来,对于用户来说,Web App的最大优势在于缩短了信息与服务的传输链条。然而,除了技术弱点之外,Web App尚无法解决先天的用户黏性差等弱点。所以,王俊煜认为两者由对立走向统一可能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比如像谷歌(比如Google Now)的很多应用,其外表是App,内部却用的是Web技术。所以他更喜欢引用《连线》杂志影响颇大的《网页已 互联永生》一文中的话来表明态度:“浏览器其实是例外,而非典型应用。”   王俊煜还强调,即使Web App最终会对原生App(这并不包括对系统要求较高的)造成威胁,那么这个过渡时间也会很长。否则百度就不会在没有产品的情况下先赚吆喝了。所以他认为,Web App对豌豆荚不会产生有效的威胁,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这样。   事实上,91的19亿美元“卖身价”,已经是传统应用渠道的封顶价格。豌豆荚要想让自己的价值超过包括91在内的所有应用渠道,必须在六度需求理论的这个价值链条——包括应用搜索、搜索、应用内搜索以及更多的iOS产品等——上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并顺利改变用户习惯继而实现用户的黏性。   只有这样,豌豆荚才能成长为令巨头们重视却又无法击败的“进击的巨人”。

    浏览 363赞 125时间 2024-02-09
  • 大萌的饰界

    现在市面上有几个新媒体运营的工具,感觉大同小异。

    要么主打编辑器(比如秀米);要么主打账号排行(比如新榜)
    所以题主问的是内容管理和分发的话,可能真的比较合适的就是【72助手】了。。
    一个是:采集能力很实用——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排行,就是自定义内容库。关注自己要关注的号,来来回回其实也就是那几个。。
    但是本人最喜欢用的部分还是它的发布能力!!!!
    ——多平台同时管理和发布
    这个太喜欢了。。不用一个一个平台去刷,好省时间!

    浏览 443赞 83时间 2024-01-19
  • candy晓琳

    现在不管是运营人员还是自媒体写手,为了让文章被全网的人看到,不仅仅是运营微信公众号,甚至还会开通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企鹅号、微博等十几个平台的账号。但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如果文章要推送到5个甚至更多平台,登录账号、来回复制粘贴、最终发布,至少要60分钟以上。如果文章含有,还要确保推送成功,就要花更久的时间了。
    账号管理也非常麻烦,每天打开十几个网页一一登入,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忘记了,估计又要麻烦别人查找,多人管理账号,还存在账号信息曝光,内容泄露等危险。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有一个新媒体一键分发工具。大多数的一键分发工具是在后台编辑好一篇文章后,自动同步到其他自媒体平台,或者单独一个第三方工具,又或者使用网页插件,把文章分发到其他平台这些分发手段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问题,有的时候无法100%完成分发,需要重复登录等。
    因而,选择一个合适的分发工具也十分重要,我了解到的比如骑士的士值品牌馆,就是不错的工具,算是自媒体人必不可少的助手。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一键分发到多个平台,而且直接在网页上作即可,不用软文和插件,如果你有需求的话可以去试试。

    浏览 485赞 82时间 2023-03-15

相关问答

新媒体运营方面的内容管理、内容分发平台除了72助手。

看来内容分发平台还是比较少,知道的人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