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新做法

爱美柯净水器 2021-09-19 09:32 459 次浏览 赞 154

最新问答

  • liyingyong

    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的目标。现在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有时一节课有十几、二十几项内容,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有的内容每次遇到都要讲,但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般讲一下,结果是等于没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要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教学内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课程,是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受目标的规限和指引。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自己对语文教学的风格、个性理解不能片面化。从课堂上教什么的角度看,教学的风格或个性主要表现为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对教学内容所作的创造性地开发,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现。但是任何一位教师这种开发和张扬又是有界限的,因为教师并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一位语文不能代替课程,或者篡改课程。我们上课的基点准星要对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上,否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迷失方向。

    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的实际需要。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根据的实际来选择或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心中有”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选择使用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高境界。

    二、要为必要的帮助

    这里的“帮助”必须注意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给帮助决不是牵着鼻子走;二就是一定要避免出现教师对的学习袖手旁观的现象。这种“帮助” 的精神,叶圣陶先生称之为“嚼饭哺人”,胡适先生称之为“度人金针”。这种“帮助”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其一,要帮助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帮助的一个基本着力点,而这一点又常常为我们所忽视。课堂上要“激发”而不是指责,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精神要来自自身。有些观摩课,往往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则处处在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教师光彩夺目,黯淡无光。这就是的学习状态没有得到激发的具体表现。

    的学习效率在一种心理感到安全,思想自由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高亢的状态下才会达到最高。因此,激发的学习状态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和环境: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来说,新课改的语文课堂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才能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的头脑,解放的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宽松。要允许说错话,说真话。要让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不能够将的经验、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的经验就无法完成认知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了。第三,就是。课程就是教师帮助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激发的学习状态。

    其二,要帮助引导在真正意义上转变学习方式。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正是他在1919年5月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还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90多年过去了,陶先生的话还没有过时。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怎么分析,怎么理解,等等。让个性得到张扬,以学展为本。

    浏览 269赞 84时间 2022-05-31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