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杭州的名人

要详细,资料什么都要

ilikedianping225 2021-09-19 09:31 298 次浏览 赞 57

最新问答

  • 天真真切切

    孙 权 (1 8 2 — 2 5 2 年)

    吴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阳县)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二年,江东六郡得以有相对安定的局面,得以休养生息。他重视农业、设立农官、奖励农事,兴修水利,还在山越地区建置郡县,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他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渡海开发,开拓了与海岛的联系。

    东汉末,孙权继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上表请封孙权为讨虏将、会稽太守,他屯守江浙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收罗人才,发展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于赤壁。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孙权西联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败关羽,袭荆州人,任骠骑将、荆州牧,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去世,曹丕自立为帝,派使者安抚孙权,封他为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后和蜀魏时和、时战。在位期间,曾四改年号,称黄龙、嘉乐、赤乌、太元,七十一岁去世,谥为吴大帝。

    富阳县城南四十里的龙门古镇,为孙权的后裔聚居繁衍之地。现在全镇一千六百多户,孙姓占90%以上,从孙氏第十九世宋奉议大夫孙仁匡一支迁居龙门后立的《孙氏家谱》推算,到1939年,孙权的后代正好是六十五世。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 山 居士,他酷爱茶叶,曾自称是个“别茶人”。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深入浅出,平易通俗,作品广泛。长庆二年(822年)为杭州刺使,任内曾开发、建设西湖。此词回忆了当年的生活,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风光。

    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毕升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时杭州人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毕升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他的生卒年月无正史记载可查,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到:“庆历中(1041一1051年)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等文字。

    毕升是北宋时杭州著名印刷匠,他用了八、九年时间,创制了一套胶泥活字,发明了活字印刷。活字是选用细腻的胶泥,制成一个个小型方块,每块上面刻上一个阳文反手宇,而后用火烧硬。每个字印按用的多寡,多的达二十多个,以备同一字印在一个印版中多次重复使用。为便于拣字排版,活宇印按照字的韵目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是制版,按所印文字的字句段落,将字印放在盛有作为粘合剂的松香、蜡和纸灰的铁板上,四周围上铁框,放到火上加热,使粘合剂熔化,待粘合剂稍为冷却而仍有可塑性时,用一平板在字面上加压使之平准。当粘合剂完全冷却固结后,即可付印。最后是拆版,印完后,把印版拿到火上烘烤,粘合剂重又熔化,用手拂扫活字,活字便掉下,可再供排版使用。他还在此基础上研究过木活字排版。还采用两块铁板互换,一版印刷,另一版排版,印刷效率大为提高。毕升的活字印刷,包括了造活字、排版和拆版一整套完备的过程,其原理和今天铅字排印基本相同,每个生产环节,都含有科学规律。 (右图为毕升墓碑)

    沈 括(1033 — 1097)

    北宋钱塘人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者,十一世纪第一流的科学家。

    青少年时随父沈周先后到过润州、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增长了不少书本外的知识,为他以后做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括自幼好学不倦,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水利、事、文学、音乐各个方面部有兴趣,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东京(开封)任过昭文馆编校、司天监等职,使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丰富的皇家藏书。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阳历,即“十二气历”的主张,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太阳历和农历结合的人。他对传统历法的缺点作了科学分析,说传统历法用闰月的方法来调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是费力又不解决问题。他为此主张采取太阳历,按十二节气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1930年,英国气象局局长肖伯纳也曾提出了与沈括相同的理论,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宁三年),沈括积极参加了王安石变法,成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担任过“权三司使”(主管财政经济),“兼判器监”等职。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岁,住在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门外),撰成《梦溪笔谈》,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学和实践的结晶。全书共三十卷,分为、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议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条。其中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条目就有二百多条,如铜壶滴漏的讨论、凹面镜的解释、透光镜的探讨、立体地形模型的、指南针使用方法的经验、地磁偏角的发现等等。全书广博的内容,独特的创见,被英国科技史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沈括一生中曾有两次较长时间居住在杭州,并曾到浙江察访和在秀州(今嘉兴)任职。一次是他十九岁随父返归故里,父病亡,他将父亲安葬于钱塘龙居里,直至二十二岁父丧终才离去。第二次是三十六岁时护送母亲灵柩回杭,葬于龙居里,三十九岁才返京复职。沈括四十一岁时,奉命来浙江治理水利,察访两浙,向朝廷建议兴筑温、台、明等州以东的堤堰,增辟耕地。他在考察雁荡山时,对形成雁荡山奇妙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学的解释。沈括对故乡杭州寄满深深眷恋之情,在《梦溪笔谈》中,对杭州的人物事迹、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记载。沈括六十五岁病故于梦溪园,临终时嘱咐后人将遗体归葬故乡杭州。今杭州市区后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旧居。墓在距杭州市不远的安溪乡。

    岳 飞 (1103 — 1142)

    岳飞尽了毕生的力量,抵抗外敌,卫国护皇。他的勇敢与机智,为他取得了多次的胜利和荣耀。可是,岳飞在事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民间的广受爱戴,却引起了皇帝的妒忌和不安。后来,这位英勇爱国的将,终于被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于杭州大理寺风波亭。

    岳飞于公元1103年生于现今的河南省。据说在岳飞诞生时,一只大鹏从岳家屋顶上飞过。岳飞的父亲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就给他取名“飞”,字“鹏举”,希望他将来鹏程万里,前途无量。

    岳飞的父亲是个农夫。岳飞未满月时,黄河泛滥,造成大水灾,使岳家生活更加贫困。因此,岳飞从岁起,就得开始在田间工作。

    岳家生活虽然困苦,但却影响不了岳飞对书本的喜爱。他白天在田间辛苦劳动,晚上就努力读书,一直读到深夜。他从小就对兵书有特别的喜爱。

    岳飞十一岁时,他的外祖父请来了一位著名的武功师傅,教他武功。岳飞也另拜师学射箭。箭术师傅非常器重岳飞,把自己心爱的两张弓赠送给他。

    依照当时的传统,岳飞十六岁时就结婚,次年生长子岳云。岳云后来长大成为一名勇将,跟随父亲在战场上打仗。

    岳云四岁那年,岳飞应的号召,加入队抵抗来侵的金兵。据说,在他离家之前,他的母亲用针在他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

    公元1122年,岳飞从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身为孝子,他依据传统回家守丧,到1124年才重返队。

    在金兵的侵略底下,北宋朝廷不知所措,混乱不堪。1127年,北宋皇帝,皇父和家人都被金兵俘虏,并押送到中国北方的金人京城。

    皇帝虽然被捉,宋朝的爱国志士仍继续奋力抗敌。岳飞加入这些爱国志士的队伍,共同建立南宋,以宋高宗为皇帝。

    此后几年,岳飞以英勇战士和精明战略家的姿态出现,屡战屡胜,把金兵逐出宋朝国土,他们渡过长江。

    尽忠报国的岳飞要乘胜追击,把金兵赶回他们的老家去, 并且要拯救前任皇帝和他的家人回京。可是,他的好意却受到高宗皇帝的猜忌。

    原来高宗担心的是:他的(前任皇帝)获救后,自己可能失去皇位,所以拒绝了岳飞攻打金国的要求。他反而决定与屡次违反和平条约的金国讲和。

    岳飞广受的爱戴,也引起皇帝的不满。因此,高宗在1142年以岳飞企图谋反的罪名而赐他罪,他的儿子岳云也受牵连而被处。

    这位人格高尚的爱国志士岳飞含冤而时,才39岁。他虽然出身于清寒的农家,后来却因为抵抗金兵,屡战屡胜而成为民族英雄。他的大半生都与家人分开,因为他认为保卫和保护皇帝,是他的职责。

    方腊(?一1121年)

    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杭州淳安)帮源洞人,雇工出身。

    北宋末年,浙江地区遭受“花石纲”的掠夺,得农民无法求生,方腊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众,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宣和二年(1120年)秋天在帮源起义,反抗北宋王朝,自号圣公,年号永乐,先后占领青溪县城,攻下睦州,分兵出击杭州、歙州。教徒兰溪朱言、吴邦,歙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等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东南震动。方腊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

    宋徽宗派童贯率十五万,起义战斗失利。宣和三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宋从小路攻入洞中,方腊受伤被俘,同年秋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就义。余部在吕师囊等率领下,转战温州、台州,到宣和四年夏秋间失败。今淳安县有郭沫著题字的方腊洞,方腊塑像。杭州一带至今还着不少方腊起义的传说,留存着这些传说的遗迹,如方腊之方百花的点将台,方百花攻打杭城屯兵地等等。

    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蒙雨亦奇。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这首诗,使西湖愈益形象鲜明,声名远播。

    苏轼是继白居易之后又一位在杭州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影响的大诗人。他和白居易一样,是来杭州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后才认识西湖的。他俩的出身、遭遇、思想、创作有许多共同点,就象苏轼自己说的那样:“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惜前贤。”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和元佑四年两次来杭州,第一次任通判(副知州),第二次任知州,先后达五年之久。他除了为抗州做了大量的好事之外,还深深地眷恋着“故乡无此好湖山”的杭州山水;并用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为西湖平添了几分美丽,几分光彩。这位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艺术大师,他的观察力是特别敏锐的。他的《饮湖上初睛后雨》一诗,把西湖写活了,一千年来成为描写西湖风景的绝唱。他的另一些描写西湖风景的小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美堂雨》等,同样把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写得精辟入微,读来回味无穷,如“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浮云拨不开”,“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把西湖上的雷雨写得富有生活情趣。白居易对西湖的描写是一种平面形的介绍和铺叙,苏轼的西湖诗词则是一种立体的渲染、烘托和强化,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使西湖形象更丰满了。

    于 谦 ( 1 3 9 8 一 1 4 5 7 年)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自我写照。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出生于浙江钱塘县太平里(今杭州庆春门附近),后迁居词堂巷。

    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谦十五岁,录取为钱塘县员(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杭州参加“乡试”,中第六名举人;次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宣德二年(1427年),于谦奉命巡按江西,平反了数百件冤狱。以后十余年间,又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西、河南,深入民间察访,惩治贪官,严惩特殊贪分子;兴修水利,改良农事,创“平仓”、“义仓”储粮,以备荒年赈灾;设“惠民局”,救治百姓疾病,百姓爱戴于谦,称他为“于青天”。

    于谦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上京奏事,不带一物。有人对他说你即使不带金银,也该带些土产便中送点人情。于谦笑笑举起两袖说:“带有清风!”明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刺部酋长也先分兵四路大举进攻。英宗亲率大迎战,于谦代理兵部事留京辅助监国郕王朱祁钰(英宗之弟)。8月15日英宗兵败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五十万大全部覆没,英宗被俘,消息传来,全国震动。皇太后命拥立郕王为景帝,于谦为兵部尚书,统帅全。于谦针对瓦刺利用英宗作为要挟的阴谋,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防守京城,抗击外敌。

    浏览 500赞 71时间 2023-12-04
  • 家具加工批发

    孙 权 (1 8 2 — 2 5 2 年)

    吴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阳县)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二年,江东六郡得以有相对安定的局面,得以休养生息。他重视农业、设立农官、奖励农事,兴修水利,还在山越地区建置郡县,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他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渡海开发,开拓了与海岛的联系。

    东汉末,孙权继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上表请封孙权为讨虏将、会稽太守,他屯守江浙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收罗人才,发展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于赤壁。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孙权西联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败关羽,袭荆州人,任骠骑将、荆州牧,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去世,曹丕自立为帝,派使者安抚孙权,封他为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后和蜀魏时和、时战。在位期间,曾四改年号,称黄龙、嘉乐、赤乌、太元,七十一岁去世,谥为吴大帝。

    富阳县城南四十里的龙门古镇,为孙权的后裔聚居繁衍之地。现在全镇一千六百多户,孙姓占90%以上,从孙氏第十九世宋奉议大夫孙仁匡一支迁居龙门后立的《孙氏家谱》推算,到1939年,孙权的后代正好是六十五世。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 山 居士,他酷爱茶叶,曾自称是个“别茶人”。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深入浅出,平易通俗,作品广泛。长庆二年(822年)为杭州刺使,任内曾开发、建设西湖。此词回忆了当年的生活,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风光。

    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毕升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时杭州人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毕升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他的生卒年月无正史记载可查,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到:“庆历中(1041一1051年)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等文字。

    毕升是北宋时杭州著名印刷匠,他用了八、九年时间,创制了一套胶泥活字,发明了活字印刷。活字是选用细腻的胶泥,制成一个个小型方块,每块上面刻上一个阳文反手宇,而后用火烧硬。每个字印按用的多寡,多的达二十多个,以备同一字印在一个印版中多次重复使用。为便于拣字排版,活宇印按照字的韵目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是制版,按所印文字的字句段落,将字印放在盛有作为粘合剂的松香、蜡和纸灰的铁板上,四周围上铁框,放到火上加热,使粘合剂熔化,待粘合剂稍为冷却而仍有可塑性时,用一平板在字面上加压使之平准。当粘合剂完全冷却固结后,即可付印。最后是拆版,印完后,把印版拿到火上烘烤,粘合剂重又熔化,用手拂扫活字,活字便掉下,可再供排版使用。他还在此基础上研究过木活字排版。还采用两块铁板互换,一版印刷,另一版排版,印刷效率大为提高。毕升的活字印刷,包括了造活字、排版和拆版一整套完备的过程,其原理和今天铅字排印基本相同,每个生产环节,都含有科学规律。 (右图为毕升墓碑)

    沈 括(1033 — 1097)

    北宋钱塘人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者,十一世纪第一流的科学家。

    青少年时随父沈周先后到过润州、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增长了不少书本外的知识,为他以后做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括自幼好学不倦,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水利、事、文学、音乐各个方面部有兴趣,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东京(开封)任过昭文馆编校、司天监等职,使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丰富的皇家藏书。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阳历,即“十二气历”的主张,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太阳历和农历结合的人。他对传统历法的缺点作了科学分析,说传统历法用闰月的方法来调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是费力又不解决问题。他为此主张采取太阳历,按十二节气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1930年,英国气象局局长肖伯纳也曾提出了与沈括相同的理论,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宁三年),沈括积极参加了王安石变法,成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担任过“权三司使”(主管财政经济),“兼判器监”等职。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岁,住在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门外),撰成《梦溪笔谈》,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学和实践的结晶。全书共三十卷,分为、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议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条。其中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条目就有二百多条,如铜壶滴漏的讨论、凹面镜的解释、透光镜的探讨、立体地形模型的、指南针使用方法的经验、地磁偏角的发现等等。全书广博的内容,独特的创见,被英国科技史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沈括一生中曾有两次较长时间居住在杭州,并曾到浙江察访和在秀州(今嘉兴)任职。一次是他十九岁随父返归故里,父病亡,他将父亲安葬于钱塘龙居里,直至二十二岁父丧终才离去。第二次是三十六岁时护送母亲灵柩回杭,葬于龙居里,三十九岁才返京复职。沈括四十一岁时,奉命来浙江治理水利,察访两浙,向朝廷建议兴筑温、台、明等州以东的堤堰,增辟耕地。他在考察雁荡山时,对形成雁荡山奇妙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学的解释。沈括对故乡杭州寄满深深眷恋之情,在《梦溪笔谈》中,对杭州的人物事迹、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记载。沈括六十五岁病故于梦溪园,临终时嘱咐后人将遗体归葬故乡杭州。今杭州市区后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旧居。墓在距杭州市不远的安溪乡。

    岳 飞 (1103 — 1142)

    岳飞尽了毕生的力量,抵抗外敌,卫国护皇。他的勇敢与机智,为他取得了多次的胜利和荣耀。可是,岳飞在事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民间的广受爱戴,却引起了皇帝的妒忌和不安。后来,这位英勇爱国的将,终于被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于杭州大理寺风波亭。

    岳飞于公元1103年生于现今的河南省。据说在岳飞诞生时,一只大鹏从岳家屋顶上飞过。岳飞的父亲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就给他取名“飞”,字“鹏举”,希望他将来鹏程万里,前途无量。

    岳飞的父亲是个农夫。岳飞未满月时,黄河泛滥,造成大水灾,使岳家生活更加贫困。因此,岳飞从岁起,就得开始在田间工作。

    岳家生活虽然困苦,但却影响不了岳飞对书本的喜爱。他白天在田间辛苦劳动,晚上就努力读书,一直读到深夜。他从小就对兵书有特别的喜爱。

    岳飞十一岁时,他的外祖父请来了一位著名的武功师傅,教他武功。岳飞也另拜师学射箭。箭术师傅非常器重岳飞,把自己心爱的两张弓赠送给他。

    依照当时的传统,岳飞十六岁时就结婚,次年生长子岳云。岳云后来长大成为一名勇将,跟随父亲在战场上打仗。

    岳云四岁那年,岳飞应的号召,加入队抵抗来侵的金兵。据说,在他离家之前,他的母亲用针在他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

    公元1122年,岳飞从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身为孝子,他依据传统回家守丧,到1124年才重返队。

    在金兵的侵略底下,北宋朝廷不知所措,混乱不堪。1127年,北宋皇帝,皇父和家人都被金兵俘虏,并押送到中国北方的金人京城。

    皇帝虽然被捉,宋朝的爱国志士仍继续奋力抗敌。岳飞加入这些爱国志士的队伍,共同建立南宋,以宋高宗为皇帝。

    此后几年,岳飞以英勇战士和精明战略家的姿态出现,屡战屡胜,把金兵逐出宋朝国土,他们渡过长江。

    尽忠报国的岳飞要乘胜追击,把金兵赶回他们的老家去, 并且要拯救前任皇帝和他的家人回京。可是,他的好意却受到高宗皇帝的猜忌。

    原来高宗担心的是:他的(前任皇帝)获救后,自己可能失去皇位,所以拒绝了岳飞攻打金国的要求。他反而决定与屡次违反和平条约的金国讲和。

    岳飞广受的爱戴,也引起皇帝的不满。因此,高宗在1142年以岳飞企图谋反的罪名而赐他罪,他的儿子岳云也受牵连而被处。

    这位人格高尚的爱国志士岳飞含冤而时,才39岁。他虽然出身于清寒的农家,后来却因为抵抗金兵,屡战屡胜而成为民族英雄。他的大半生都与家人分开,因为他认为保卫和保护皇帝,是他的职责。

    方腊(?一1121年)

    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杭州淳安)帮源洞人,雇工出身。

    北宋末年,浙江地区遭受“花石纲”的掠夺,得农民无法求生,方腊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众,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宣和二年(1120年)秋天在帮源起义,反抗北宋王朝,自号圣公,年号永乐,先后占领青溪县城,攻下睦州,分兵出击杭州、歙州。教徒兰溪朱言、吴邦,歙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等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东南震动。方腊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

    宋徽宗派童贯率十五万,起义战斗失利。宣和三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宋从小路攻入洞中,方腊受伤被俘,同年秋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就义。余部在吕师囊等率领下,转战温州、台州,到宣和四年夏秋间失败。今淳安县有郭沫著题字的方腊洞,方腊塑像。杭州一带至今还着不少方腊起义的传说,留存着这些传说的遗迹,如方腊之方百花的点将台,方百花攻打杭城屯兵地等等。

    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蒙雨亦奇。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这首诗,使西湖愈益形象鲜明,声名远播。

    苏轼是继白居易之后又一位在杭州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影响的大诗人。他和白居易一样,是来杭州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后才认识西湖的。他俩的出身、遭遇、思想、创作有许多共同点,就象苏轼自己说的那样:“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惜前贤。”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和元佑四年两次来杭州,第一次任通判(副知州),第二次任知州,先后达五年之久。他除了为抗州做了大量的好事之外,还深深地眷恋着“故乡无此好湖山”的杭州山水;并用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为西湖平添了几分美丽,几分光彩。这位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艺术大师,他的观察力是特别敏锐的。他的《饮湖上初睛后雨》一诗,把西湖写活了,一千年来成为描写西湖风景的绝唱。他的另一些描写西湖风景的小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美堂雨》等,同样把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写得精辟入微,读来回味无穷,如“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浮云拨不开”,“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把西湖上的雷雨写得富有生活情趣。白居易对西湖的描写是一种平面形的介绍和铺叙,苏轼的西湖诗词则是一种立体的渲染、烘托和强化,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使西湖形象更丰满了。

    于 谦 ( 1 3 9 8 一 1 4 5 7 年)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自我写照。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出生于浙江钱塘县太平里(今杭州庆春门附近),后迁居词堂巷。

    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谦十五岁,录取为钱塘县员(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杭州参加“乡试”,中第六名举人;次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宣德二年(1427年),于谦奉命巡按江西,平反了数百件冤狱。以后十余年间,又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西、河南,深入民间察访,惩治贪官,严惩特殊贪分子;兴修水利,改良农事,创“平仓”、“义仓”储粮,以备荒年赈灾;设“惠民局”,救治百姓疾病,百姓爱戴于谦,称他为“于青天”。

    于谦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上京奏事,不带一物。有人对他说你即使不带金银,也该带些土产便中送点人情。于谦笑笑举起两袖说:“带有清风!”明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刺部酋长也先分兵四路大举进攻。英宗亲率大迎战,于谦代理兵部事留京辅助监国郕王朱祁钰(英宗之弟)。8月15日英宗兵败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五十万大全部覆没,英宗被俘,消息传来,全国震动。皇太后命拥立郕王为景帝,于谦为兵部尚书,统帅全。于谦针对瓦刺利用英宗作为要挟的阴谋,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防守京城,抗击外敌。

    浏览 333赞 135时间 2022-12-12
  • 明明威武

    孟泰———爱厂如家

    (2004-04-27 08:06:20)

    孟泰是河北省丰润县人。1926年到鞍山,同年入人经营的昭和制铁所当配管学徒工。1949年加入中国。历任配管组长、技术员、副技师、炼铁厂副厂长、鞍钢工会副等职。

    1948年,国民撤退前,鞍钢遭到严重破坏,高炉炉体及动力机械设备几乎被破坏洗劫得荡然无存。面对如此困难的情况,他带领工友们跑遍十里厂区,日以继夜地搜寻挖掘器材,并加以整理、分类、修复,然后储存在“孟泰仓库”中,以备急需;不向伸手要钱,先后恢复了一、二、四号3座高炉的生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鞍钢受到敌机和暗藏敌人的威胁。为防止高炉遭到破坏,他日夜守护在高炉旁,“守炉餐伴炉眠”是他当年提出的颇具影响的口号。爱厂如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便是孟泰精神。孟泰精神在鞍钢整整影响了一、两代人,并将一代代传下去。

    孟泰是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是中国工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多次受到和人接见。

    开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珍珠、香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诏相溥之子王

    浏览 497赞 129时间 2022-10-14
  • HELLO小不不

    白居易苏东坡是在杭州任职和岳飞都不是杭州人

    浏览 223赞 68时间 2022-06-26
  • 睡不死也睡

    孙策符,字伯符,吴郡富春人。东汉未年割据江东一带阀

    浏览 364赞 51时间 2022-05-30

出生在杭州的名人

要详细,资料什么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