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

逍遥石子 2021-09-19 09:46 490 次浏览 赞 82

最新问答

  • 漂萍过客123

    很多,你可以自己查询,看看一些评论之类的文章啊,仅此参考!

      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基地调整改造的战略任务。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基地省份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振兴老基地,吉林省有多年来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但也有诸多和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包袱沉重、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低、缺乏生机和活力等,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老基地振兴的主要和症结性问题。

      就目前吉林省的现状而言,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绕不开、躲不过的和问题集中显现,比如改革成本支付问题、历史包袱和债务处置问题、人员就业安置问题等,要这些难题,关键是要深化5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只有在产权制度改革上有新的突破,其他各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要界定国有资本出资层级。据调查,吉林省国有企业出资层级过多过乱、资本链条过长的问题比较普遍,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影响了治理效率,还不同程度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为此,根据监管能力,把国有资本的出资关系控制在两级,最多不超过,以下的企业逐步取消。二是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针对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问题,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通过规范上市、合资合作、互相参股等多种途径吸引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三是要促进产权顺畅流转。积极推进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构建国有资产的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增值,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实施企业战略性重组

      吉林省国有资产分布面广,单位规模小,一方面,急需发展的领域稀缺,另一方面,没有效益的投资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流失。因此,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首先,就全省国有经济整体布局结构调整而言,总的考虑是“发展壮大一批、有序退出一批、关闭破产一批”。需要明确的是,除了基础设施类、共用设施类和类企业保留国有地位,在竞争行业里占有明显优势,能够做强做大的企业保持控股地位之外,其他企业都要采取多种形式或退出国有,或关闭破产,必须在突出主业上下功夫。国资委对所出资企业的考核重点也要放在主业上,加大主营业务的权重,促进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做强主业上,使每个企业都要有明确的核心产业和名牌产品,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其次,对那些主营业务不突出、负债过重的“”公司,我们将破产注销一批、下放地方一批、变卖处置一批。

      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人治理结构,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是按照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规范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个权能主体建设,适时开展外部董事试点和推行工作,建立健全“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人治理结构。二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按照的十六大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积极推进经营管理者薪酬分度改革,强化收入分配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吸引、凝聚和激励作用。同时,要创新监督约束办法,形成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监督约束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措施硬化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经营者行为,保障经营者健康成长。三是建立完整严密的国有资产统计评价体系。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企业效绩评价规则,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实现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科学评价,为业绩考核、收入分配、实施奖惩依据。

      第四,减轻企业负担,剥离办社会职能

      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将国有企业改革与再就业有机结合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分流富余人员重要而有效的形式。中央关于主辅分离的优惠政策执行到2005年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将利用振兴东北老基地等优惠政策,抓住辅业产权多元化改制和有偿解除劳动关系两个关键环节,积极筹措改革成本,创造性地抓好减负工作。一是对于债务处置问题,要结合银行打包还贷的政策,做好银行债务清偿工作;要结合税制改革政策,为企业减轻税务负担;要通过债权转股权等形式,把企业拖欠财政的债务作为再投资处理,既可以卸掉企业债务,又增加了企业的资本总量。二是对于企业人员分流安置问题,要和在吉林省进行的城镇社保体系扩大试点工作协调一致,解决好企业社会保险欠账问题,统筹考虑职工安置工作。三是积极帮助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关于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东北地区集中打造的优势产业,对东北地区存在的企业办社会、债务沉重、冗员过多等问题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选择了一批国有企业进行试点。我们要按照《意见》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在2005年底前完成所出资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

      第五,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

      一是要继续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真正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二是要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要实现企业办公的信息化,而且要实现工艺流程的信息化,还要实现财务管理和人力管理的信息化。要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推动企业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是要继续强化以效益为核心、以质量为中心的生产经营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浏览 378赞 119时间 2023-06-06
  • Tracy猪猪

    自从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化和市场化进程,令世人瞩目。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整个经济的制度结构上,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但是在新旧世纪、新旧千年纪元交替之际,中国的经济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如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和长远的经济发展。而这些问题的总根源,在于国有企业改革还未取得最终的成功。中国即将加入WTO,这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本研究报告的目的在于:分析当前国有企业面临问题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中国加入WTO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阐明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报告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阐明国有企业改革在中国未来整个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性意义;第二部分,概要评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国有企业所存在问题的根源;第四部分,分析加入WTO给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阐明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前言: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意义[2]

    1、“渐进式”改革取得的成就

    中国迄今为止的“渐进式”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高速的经济增长、生活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提高。1979-1999年间,实际GDP年均增长9.71%,人均GDP年均增长8.3%;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4.15%,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都快于GNP的增长率。对外贸易占GDP的比率由1978年的9.8%提高到1999年的36.4%,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大国中最为开放的。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提高到1999年的22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5元提高到1999年的5854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7.7%和6.3%。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城市和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1998年的44.48%和53.43%。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规模迅速跃升。1999年中国GDP总值82054亿元,按当年对美圆的平均汇率计算,为9913亿美圆,位居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之后,为世界第七位。但国际上通常认为,汇率低估了中国的经济规模。按广为接受的力平价法计算的中国实际经济规模,是按汇率计算结果的2.8-8倍。[3]

    2、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有了提高。但尽管如此,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充满活力的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改革以来总的态势则相形见绌、令人堪忧。国有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亏损加剧、国有资产流失、负债率过高。

    改革以前,国有企业是整个经济的最主要力量,初级化所需的大部分剩余,来自国有企业的利润。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也来自国有企业。但改革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逆转。1978年,全部国有企业中,亏损企业造成的亏损额为115.3亿元,到了1997年,已升至1420.9亿元。1978年国有生产企业的亏损面为23.9%,到了1997年,该比例上升为43.9%。[4]1997年底,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中亏损户为6599户[5]。国有经济对于财政的贡献份额,也由1978年的86.98%,下降到了1997年的71.14%。当然,中国经济发展的本来意义之一,就是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成长。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经济对财政贡献下降还属正常的话,那么,19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为国有企业支付的亏损补贴居高不下,则说明了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1985年财政负担的企业亏损补贴为507.02亿元,到了1997,仍然维持在368.49亿元的高位上。

    由于国有企业赢利状况恶化和其他原因,国有资产的流失状况也十分严重。根据1994年财政部对12.4万家企业清产核资的计算,8万多家小企业中,国有权益损失(包括资产净损失、经营性亏损和潜亏挂账等)占国有净资产的比重高达82.8%,中型企业的这一比重为59.4%,大型特大型企业为15.2%。[6]

    国有企业过高的负债率,也是其当前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由于体制上内生的原因和政策上的原因,国有企业的负债率一路攀升。1980年为30%,1985年为40%,1990年为60%,1994年更是高达75%。之后基本上维持在这么高的水平上,没有什么改善。有些行业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有些企业甚至超过了100%。[7]

    3、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意义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国有企业改革远未达到预期目的。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显得更加急迫。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意义,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本身的重要性上,还体现在其对于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其他问题的决定作用上。

    就国有企业本身来看,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举足轻重的力量。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企业占有的总资产为全部企业的68.84%,国有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部企业的57.03%。1998年国有经济部门雇佣的就业量占全部企业的60.61%,国有经济部门的投资量,占社会投资量的54.1%。

    就国有企业问题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其他问题的关系而言,前者又是后者的根本性决定因素。在20多年的经济改革过程中,中国面临着几方面的问题。除了国有企业问题之外,还包括:经济的周期波动、金融体系的弊端、贪污腐化的孳生、地区差距的扩大和粮食供给的潜力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恶化了,都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更何况这些问题有可能交织在一起总爆发。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未取得成功有关(林毅夫,1999a)。如果国有企业改革最终取得成功,那么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否则,这些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例如:经济的周期波动,和利率受控制、不能按市场上资金供需状况来决定有关。每当出现高通货膨胀预期,从而实际利率下降时,投资和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下降,投资、消费增加,经济就过热;每当出现低通货膨胀预期时,相反的机制导致了经济低迷。利率不能市场化的原因,则是国有企业的生存依赖于银行的低息贷款。而且,银行的贷款70-80%贷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好,偿债能力低下。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金融体系资产质量的低下,金融风险加大。为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而实行的低利率和某些产品的低价格政策,造成了官定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进而为行为了条件。同样是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改革以来在放开其他产品价格的同时,主要农、矿产品价格人为压低。中国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于业,中西部在于初级农矿产业。这样,东部地区经济越发展,就要从中西部地区拿走越来越多的低价农矿产品。这等价于不富裕的中西部对于富裕的东部变相补贴,从而拉大了地区差距。此外,农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还抑制了农产品供给潜力的发挥。

    概而言之,上述这些问题存在且难于解决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最终成功,宏观政策环境和配置制度中的一些扭曲,是维持国有企业生存所必须的条件。只有在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以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才会最终完成。

    浏览 167赞 119时间 2023-03-18
  • 笑笑之笑0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浏览 307赞 102时间 2022-03-31

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