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的钢铁企业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有星星的夜 2021-09-19 09:47 264 次浏览 赞 77

最新问答

  • 哈哈2974

    质量中,成本高,能耗大,效益小.
    中国的钢铁企业在国际上处于中下水平.

    浏览 225赞 115时间 2023-08-24
  • 高小果3

    中国钢铁企业战略调整进入关键期

    2007-08-27 14:31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文章类型:摘编 内容分类:新闻

    信息北京8月27日电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钢铁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推动了钢铁行业投资快速增长。2002-2006年,伴随中国钢铁投资的快速增长,钢产量由2002年的1.8亿吨,激增至2006年的4.187亿吨。满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钢铁的需求,并基本完成了钢铁现代化的改造。由2003年年度钢材净进口3624万吨,到2006年实现净出口3446万吨,平均年增加出口2356万吨。推动了钢铁的结构调整和钢材进出口态势的历史性变化,也为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如果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带动国际钢铁业走出多年徘徊的困境,那么中国钢材出口连续几年快速增长是中国钢铁企业把握住了时代机遇,在加快改造发展中,满足了国际市场钢材需求的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了的贡献。

    从2007年1-7月的统计看,中国钢铁生产2.79亿吨,增幅18.5%,实际增产4356万吨。其中7月同比增长14.5%,即使下半年保持这个产量增幅,预计今年粗钢产量将超过4.85亿吨,同比增长16%。中国钢材需求增长已经连续3年明显回落,今年前7个月的钢材表观消费增速回落到10.01%,预计全年中国总量增长将达到10.5%。不过1-7月净出口折粗钢3643万吨,占中国粗钢产量的13.05%,占粗钢产量增长的83.63%。仅从出口量看,今年前七个月出口钢材3970万吨,出口钢坯527万吨,两者合计相当于出口粗钢4705万吨,相当于今年前七个月中国钢材的增产部分全部用于出口。而不包括中国,1-6月份全球粗钢累计产量为4.145亿吨,同比增幅3.6%,同比增加产量1441万吨。同期中国钢材净出口折算成粗钢3093万吨。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同比新增产量和从中国进口钢材总量已经达到4534万吨。其中中国出口占这个增量的68.22%,与1-4月和1-5月的58.8%和65.54%比较,中国钢材出口对支撑国际钢材需求增幅的比例呈现扩大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大部分是依赖中国钢材出口来支撑的。由此不难发现,2007年以后继续扩大钢材出口与前几年钢铁企业调整结构,扩大出口在性质上已经发生了变化。2007年中国钢铁企业走的是增加出口,支撑国际钢铁需求增长的道路。

    中国环境与的双重压力,再加之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复杂背景,决定了中国不适合走钢铁出口的路子,也承受不起由此带来的压力。但在实践上,中国钢企还在运行这种发展模式,原因主要是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对中国钢材需求前景缺乏科学的预测,难以形成走出去、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钢铁企业集团。数百个钢铁企业都在试图继续投资、把自己做大,由此导致钢铁行业投资居高不下、产能过剩,最后只能通过出口寻求出路。尽管中国已被国际投资研究机构公认为不适合钢铁投资的,但由于国际钢铁需求呈现增幅扩大的趋势,一段时期内的国际钢铁市场供给不足,钢材出口的高利润对中国钢铁企业形成难以抗拒。这对中国钢铁行业和钢材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在国际需求快速增长期,中国钢材出口支撑国际需求增长,却卖不出好价钱,还引发贸易摩擦和铁矿石涨价的现象,应该引起中国钢铁企业的重视,从深层次寻找其中的原因。

    而如果今后几年延续中国钢铁投资居高不下,出口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其严重的后果,不仅仅在于中国的环境压力和铁矿石涨价的形势严峻,而且还在于面对未来国际钢铁需求增长趋势和国际钢铁布局结构的调整趋势,中国钢铁企业很难把握住这种国际发展机遇。最近许多大的国际钢铁企业都加大了在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的钢铁投资。这一切也许几年内不会对中国钢铁企业构成威胁,但长期来看,几年后国际钢铁供给格局将会发生大的变化。一旦国际需求增幅放缓,一旦几年后东南亚、印度等发展中和地区形成了新一钢铁生长供给能力,将对中国的过剩产能形成严重的冲击,进口铁矿石形成的高成本压力也将使钢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几年后,中国钢材需求可能会进入低增长时期,中国钢铁企业由于缺少回旋余地,很可能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鉴于上述情况,未来两三年将是中国钢铁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如果钢铁企业继续增加盲目扩大产能,这些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而且会越积越多。

    浏览 359赞 114时间 2023-05-27
  • 溪爱Mr彬

    看看以下的分析:
    -----------------
    产品标准体系问题

    我国到2006年底,钢铁行业的标准、行业标准总数达到1800多个,重点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达到67.9%。基本建立起了面向市场需求、结构趋于合理、水平逐步提高的产品标准化体系。但是,这些标准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钢号少,指标低,项目不全,满足不了顾客的要求,包括明示的和潜在的要求。另外,标准和行业标准并不能完全代替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是向顾客承诺的、满足顾客个性化要求的标准。但是,我国多数钢铁企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企业产品标准化体系,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企业标准,也多是约束内部的技术指标,而不是向顾客承诺的产品特性。

    例如,我国模具近年来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每年要从国外进口6万吨模具钢。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模具钢标准有局限性,它只是合金工具钢标准的一部分,没有形成的标准体系。在标准中仅有的几个钢号,也比外国少得多,产品特性也没有外国全。顾客用的比较多的H13热作模具钢,我国标准只规定检测、洗低倍、退火硬度,而从瑞典或进口的模具钢不仅、洗低倍、退火硬度等检测,还非金属夹杂物、冲击韧性、晶粒度、退火组织和带状组织等信息。企业没有相应的企业标准,顾客只能用标准或行业标准订货,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顾客的使用要求。一般按我国标准生产的H13钢,的压铸模具的寿命只有3~5万次,而进口H13钢的压铸模具的寿命可达20万次。类似现象在其他产品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产品标准问题不应当只追求采标率,而应考虑顾客满意率。建立满足和超越顾客要求的产品标准化体系(特别是企业标准)是钢铁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产品实物质量问题

    2006年我国进口钢材185l万吨,其中高附加值的的钢材1337万吨,占进口数量的72.2%。这一部分钢材主要是不锈钢板带、不锈钢棒线材、冷轧板卷、镀层钢板卷、电工钢板卷和锅炉用无缝钢管等。所以进口这类钢材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数量满足不了要求,更重要的是实物质量没有进口的好,规格也没有外国的全。例如高压锅炉管,目前我国年需求量在30万~40万吨左右。(Φ159mm以下的已基本上国产化,Φ159mml以上的高压锅炉管国内可以一小部分,如T91,内螺纹管等,但在数量上不足,有些品种不全,如WB36,T/P23,T/P122等。特别是缺少小规格的,例如Φ16mm×lmm低压不锈钢管,Φ16mm×2mm高压加热器碳钢管,Φ25mm×0.5mm~0.7mm×1m冷凝器用的不锈钢管或钛管等,基本上依靠进口;Φ159mm~1060mm以上的大口径管大部分要进口。

    2006年我国不锈钢产量达到530万吨。超过,居世界第一。2006年不锈钢的消费量为595万吨,而板带的净进口为148万吨。国产不锈钢质量除存在200系列问题外,其他系列存在有实物质量问题。除表面质量、有害元素、腐蚀性能外,不锈钢的工艺性能也存在不稳定的问题。Cr13型不锈钢塑性偏低、Cr17型不锈钢成型性差,400系列、含氮、双相不锈钢尚处于开发阶段,在生产和使用两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的差距。

    电工钢不仅国产数量不够(2006年进口95万吨,其中取向硅钢25万吨),在实物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为了降低铁芯损耗,厚度趋于薄规格化,并提高硅含量和采用细化磁畴技术,我国生产的取向硅钢中除0.30mm外,更薄规格(0.15,0.20,0.23mm)的生产还存在一些困难。0.30mm的取向硅钢的铁损也与水平有一些差距。

    工艺系统优化问题

    近年来,我国钢铁引进和更新了一大批生产设备,多数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工艺系统优化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质量。

    例如我国高速线材轧机不论轧机数量还是装备水平都是世界领先的。但是我国用于生产胎钢帘线用线材,还必须进口(缺口近30万吨)。国产的胎钢帘线用线材的主要问题是断丝率高。原因是冶金质量问题,包括夹杂物、中心偏析和表面质量等,显然主要是炼钢和连铸问题。引进了先进的轧制设备,冶炼工艺没有得到系统优化,产品质量仍然提不高。国外企业为了提高钢材的冶金质量,采用加大连铸坯断面尺寸,在轧制前增加一道锻压工序,大压下量改善组织,而我国有些企业在生产同样品种的钢材时,却提倡“小方坯直接轧制成材”。这样虽然降低了成本,但同时也降低了实物质量。

    有些生产中厚板的企业引进了主要装备—轧机,但在调质和精整方面缺乏系统配套,导致只能生产一般品种,不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例如生产管线用中厚钢板,必须有热处理过程,热处理方式有轧后在线控制冷却、轧后在线直接淬火、正火和调质(淬火+回火)4种。采用轧后直接淬火工艺可以生产X42~X80级的管线用钢板,厚度达到50mm以上,尤其是厚规格的管线用钢板必须采取直接淬火工艺生产。没有适当的热处理设备,生产高档次的管线钢是不可能的。目前国产管线钢的卷板性能各部位差异性较大,尤其头尾部与其他部位的抗拉强度偏差更大;卷板的几何尺寸精度也不够,一般相差20mm,而进口卷板的实际公差在+10mm以内;表面问题也较多,主要是压坑和划伤,多出现在沿宽度方向,造成用户在制管时原料切除量大。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工艺系统优化问题。

    自主技术创新问题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我国钢铁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管线钢的研究与开发,一些发达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用TMCP工艺代替了热轧和正火,将生产出的X70钢应用于工程建设中,而我国相同钢级管线钢的开发与应用几乎比发达晚了近30年。国外在X100、X120及X130管线钢的研究与开发中已经获得了巨大突破,X100管线钢将立即投入使用,而我国的管线钢研究还基本处于X80钢级阶段,对X100钢级管线钢的研究极少。特别是原始创新性的产品更少。

    我国近年来一大批中厚板轧机陆续投入生产,2006年中厚板产量达到8500万吨,估计今年可能超过1亿吨,约占钢材总量的1/4。特别是宽度5000mm和5500mm的中厚板轧机也将陆续投产。我国的中厚板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么大的产能除满足国内建设需要外,也必然要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不能再局限于普通的碳素钢或仅有的几个低合金钢,必须针对船舶、锅炉、容器、油气管线、大型储罐、海洋平台、工程机械、桥梁、电站和建筑等用中厚板,充分发挥微合金化的作用,大力开展品种开发和技术创新。例如研究开发大线能量焊接钢板、沿长度方向厚度变化的钢板、高强度、高韧性、焊接性好、抗层状撕裂、抗震、耐蚀、耐侯、耐火钢板等,发展超低碳贝氏体钢和TMCP、RPC和直接淬火技术。在发展中厚板品种质量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同步发展配套的型钢、焊接材料和焊接技术。在这方面,的新日铁和JFE比我们动作快,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质量管理体系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钢铁企业的质量管理从产品检验模式转换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和效果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又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日趋规范。但是,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仍然存在问题。企业标准不健全,控制措施不到位,对生产过程缺乏精细管理,5S和6σ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不合格品和顾客时有发生。有些企业忙于进行质量、环境、安全三体系整合,处理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质量管理。

    实现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过渡或飞跃,质量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从识别顾客要求到达到顾客满意,必须控制产品实现过程,包括设计开发、经营采购和生产控制。但目前我国不少钢铁企业缺乏设计开发能力,只关心个别产品试制,不重视工艺系统优化;采购-生产-营销没有形成战略性链;特别是在生产过程控制中只注意技术手段,缺乏管理措施,很少用统计技术进行控制和管理,很难保证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持续改进不多,对问题的纠正和预防意识比较差。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向钢铁强国跨越,必须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不断改进过程和产品质量、追求卓越绩效的质量管理模式。

    浏览 411赞 94时间 2022-05-30

我们国家的钢铁企业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