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的环境发展观?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yuyanyanbobo 2021-09-18 16:46 352 次浏览 赞 83

最新问答

  • 金弓木小火

    当前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生态破坏、约束的突出。这种“黑色GDP”,即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了经济的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并困扰和威胁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中国,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明天,必须完成她的“绿色转型”。

    完成中国的 “绿色转型”,任重道远;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必须走科学发展、科学环保的道路,让“第一生产力”成为环境保护的强大推动力;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反对把环境、生态置于人类生存需求之上的“极端环保”、“伪环保”,让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成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等认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要做到 “以人为本”,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实现“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他提出了一项关乎发展全局的项目——修建超大型抽水储能电站,并分析了其对国计民生的巨大利益,并指出,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消除“对开发水能的偏见和极端环保主义极端原生态主义的阻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之一。以人口与耕地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的开采量迅速增加,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人口剧增、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老一辈人如、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生活提高的,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进入70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难设想会取得计划生育工作举世瞩目的成效。这就充分证明了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的巨大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化进程加速、乡镇企业得到更快发展,以及农业中的不合理开发等,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的生活质量,而且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遭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开始关心起环境质量的问题。尤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出《21世纪议程》之后,我国对环境问题更是高度重视,很快就制定了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并从1997年开始,将自1991年开始的每年在""期间召开的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加进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改为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这一举措对理论界已经开始的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大大促进了人口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

    浏览 378赞 88时间 2023-11-10

当代人的环境发展观?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