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无痕之音 2021-09-19 09:46 251 次浏览 赞 149

最新问答

  • 重叠的岁月

    1、经济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2、思想方面

    改革开放给中国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

    3、教育方面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大中小数量世界第一;先后在农村和城市推广了免费义务教育,中国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第一步。中国教育不断的进行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面稳步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当下的大势所趋。

    扩展

    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来源:网-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浏览 181赞 128时间 2024-02-15
  • 紫霞大官人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改革开放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闭关自锁的封闭状态,特别是“”期间,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短缺,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国民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向改革开放的号角之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度改革,再到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进的改革。

    逐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与开放两个子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广大农民众焕发出空前劳动积极性。僵化的经济体制被冲破了,国有企业从主要依靠和政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立。这些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竞争力。

    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机制的引进,使经济日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众不断受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得到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从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始,到加入WTO,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3、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记录。

    4、中国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表明,在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各类商品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时代取代了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我国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由贫困——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批外逃的现象早已销声匿迹,并出现回流的现象。

    扩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和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11亿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

    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浏览 401赞 64时间 2024-01-09
  • 咕噜咕噜SP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改革开放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闭关自锁的封闭状态,特别是“”期间,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短缺,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国民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向改革开放的号角之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度改革,再到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进的改革。逐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与开放两个子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广大农民众焕发出空前劳动积极性。僵化的经济体制被冲破了,国有企业从主要依靠和政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立。这些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竞争力。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机制的引进,使经济日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众不断受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得到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从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始,到加入WTO,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记录。

    中国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表明,在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各类商品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时代取代了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我国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由贫困——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批外逃的现象早已销声匿迹,并出现回流的现象。

    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神州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都频频传来捷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政治建设更具优势:

    从政治上看,一方面,我国曾经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传统比较薄弱的,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的使得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蒙上了传统主义的阴影,等级观念、人治观等封建政治文化的观念大量沉积。加上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等等,这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与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不相适应。

    另一方面,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长期形成的阶级斗争的定性思维,以及人们通常将“西方”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模式看成“水火不相容”的,给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给政治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再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确实企图“西化”、“分化”中国;国内极少数人企图呼应西方敌对势力的图谋。这一切说明了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同时表明政治改革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推进。

    面对上述形势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国国情,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众自治制度建设。

    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把扩大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政治不断发展,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同时,健全法律体系和法制制度,开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施依法治国。

    同时,积极实施机构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使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把促进政治权力有效运行与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了既能广泛发扬,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又能够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的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人治”时代正在被“法治”时代所取代,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得到保障,服务型正在形成,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与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原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以及非洲一些垮台和社会、社会秩序瘫痪、经济不断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实现了坚持的、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而使我国实现社会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改革开放使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焕发了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建设底子薄,又遭到“”的严重摧残,人们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简单地以“政治”画线,排斥外来文化、鄙视传统文化的观念,知识和文化处于贬值状态。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被冲破,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精神被激发,人类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被我们所接受。包括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优秀文化蔚然成风。

    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正在被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在大地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到来。

    总之,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和中国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的发展进步。战争以来,饱受西方列强欺凌、频遭西方列强侵略的民族,已经走向振兴。神州大地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浏览 390赞 61时间 2023-09-23
  • 番茄妹妹11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和全国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邓小平强调“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的成功,是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化、政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 表述被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和全国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结构解决轻重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的十二大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的社会主义。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的十五大,确立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这场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内部发生,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相对不足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浏览 341赞 122时间 2023-08-22
  • 贪吃的晨晨

    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于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距今已走过了近30年的风风雨雨。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创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20世纪50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60、70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回忆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再不用粮票来买米,我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不仅仅只有样板戏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改革开放。
    我们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前我们没有电话、电视、更没有电脑网络,而现在应有尽有。现在,不论朋友在哪里,只要按几个简单的数字便可和他通话聊天。我们的电脑网络就像是一个遍布全球的巨大网,把每一个,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个家庭连接到一起。在互联网里,可以查阅你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便捷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多好啊!
    就拿经济高速发展的北仑区来说吧 !改革开放前,北仑区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小镇,基础薄弱、矿产等要素禀赋供给不足,一次性能源95%靠外来输入,加上地处海防前线,缺少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带来全区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没有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北仑特色的发展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北仑奇迹”。
    目前北仑港拥有500吨级以上的生产性泊位140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近40座,有集装箱航线70余条,每月航班400多班,港口年吞吐量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5万标箱,位居沿海港口第二位,在世界港口中名列第6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港口,昔日的北仑新小镇,已发展成为一个有近40万常驻人口的现代化的城市。这些巨大的变化,得益于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的富民决策,得益于的正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未来的北仑充满着美好的前途和希望,从地理位置上看,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又处在东北亚与东南亚这两大经济区域的中间,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条件,这就决定了北仑应该走向世界,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从国内情况看,地处长三经济区的龙头,杭州湾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拉近了与上海的交通距离,上海的信息化、金融、人才,将为北仑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加,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化进程明显加快,形成和涌现了一大批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第二产业增加值率均增长15%。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现代服务业主导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呈现互联互动良好态势。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城市规模、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公路改造基本完成,村村通电、通车、通话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已基本实现。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大部分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达到10%且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完成了“生存型——温饱型——小康型”的跳跃,居民家庭财产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于此同时,经济主体的利益格局也在发生着结构性调整,社会经济重新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大有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居民家庭对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
    是改革开放,我们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必将挑起未来的重担。众所周知,当今国际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谁在科技上占有优势,谁的综合国力便会增强。然而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考的恢复正是符合当今世界人才竞争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给我国注入了一股敢勇敢闯的新鲜血液,而且大大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这样,才能使我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环境保护得到大力加强,循环经济有效推进。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了50%,城市污水采集中处理率达到60%,生活无害化处理率到45%,森林覆盖率到30%,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总的来说,共和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广大众不但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高的提高,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转变,扭转了以前的一些错误看法。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全体居民也共享了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并逐步向富裕迈进。

    浏览 155赞 116时间 2022-02-13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