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我是伙星人 2021-09-19 09:05 249 次浏览 赞 132

最新问答

  • 气球飞哇

    日报评论文章:中国巨依然破浪前行
    任仲平

    (一)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常以峰回路转写下绚丽篇章。

    2009年,国际金融巨浪滔天,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险象环生。

    2009年,中国经受了新世纪(23.22,-0.03,-0.13%)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冲击,是对全全国各族信心和勇气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风雨中走过,风中挺立。大考之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二)这是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曾有外国媒体如此预言,“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中国难以继续奇迹”,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

    7个月之后,这家杂志刊登题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只熊猫正拿着给瘪了的地球打气。那时,中国上半年7.1%的增速,“几乎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2009年末,还是这家杂志将“中国工人”评为年度人物。原因是:尽管一年前许多人认为“保八”是一个梦想,但是中国做到了。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使得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

    从否定到肯定,从当初的疑虑到后来的赞誉,一年时光,很多人颠覆了对中国的认识。但在看法不断校正、结论不断修改中,一个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是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袭来,世界经济一片肃。从发达到发展中,各国或奋力自救,或联手反击,但大都收效有限,许多经济体步履沉重。中国如何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漩涡中“风景这边独好”?

    为什么是中国?外贸依存度60%以上,中国本应成为金融席卷下的重灾区。在外部需求骤然减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又如何能越过激流险滩,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在2009年末的中国答卷上,写着这样的数字——这一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中,这份答卷标注着沉甸甸的“中国分量”。

    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将“不可能的奇迹”继续下去?是什么让中国在袭来之际奋发前行?是什么让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书写了难以置信的“中国答卷”?

    (三)在外人眼里,“中国经济的复苏堪称神奇”,而在中国人看来,这“神奇的”始于中央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

    早在2007年8月,胡总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必须增强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反应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当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再次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及早制定预案,妥善应对,趋利避害。2008年2月,在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总又提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蔓延等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这种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审时度势的深刻认识,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的冲击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当金融席卷全球,2008年11月中央作出三个重要判断——

    第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第三,给我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关口,大智慧。回头再看,在不进则退的险峻形势下,中央的三个重要判断,无疑是一年来中国决胜千里的信心之源。这个判断,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打消了疑惧,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方向。

    局面豁然开朗。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的“中国部署”——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及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重中之重。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出拳重、措施实、力度空前的“中国行动”——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给经济“输血”,帮企业闯关。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下乡;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一系列“组合拳”,力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的“中国主张”——“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应对之策忙而不乱,既解近忧又谋长远。

    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把握“中国”的脉络。2009年1月,胡总在元旦讲话中强调“必胜信心”;3月的全国上,在江苏、广东代表团解析“机遇”,鼓劲打气;4月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提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月底在山东,勉励大家“拧成一股绳”;6月在江重申“增强信心”;7月云南调研提出“危中求进,化危为机”;8月新疆考察强调“改革发展,团结稳定”;9月在第六十四届联大倡导“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10月考察山东,提出“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12月考察广东,强调“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生命”……

    这一年,所有中央同志都风尘仆仆,深入实际,身临一线,调研指导。中央同志一年的足迹,凸显了三个主题词:信心,变革,合作。它清晰地传递着应对冲击的“中国思路”,呈现了坚定的意志、开阔的视野和大国的责任。国际评价:“中国人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慧。”

    (四)一个应对风险挑战的水平高低,体现其“能力”的强弱。

    能力是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政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金融自华尔街决堤而出,席卷全球:美国季度GDP创下27年来的最大降幅,道琼斯指数跌近半;、欧元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反映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高台跳水,短短6个月便从11689点下探至663点……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此后充满煎熬的一年内,面对经济急剧下滑的颓势,很多危讯不断,中国经济也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罕有的巨大困难。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全球瞩目的中国答卷。

    这是一份“关于速度”的答卷。10.6%、10.1%、9%、6.8%、6.1%、7.9%、8.9%,将2008年以来近七个季度的GDP增幅连成一条曲线,是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昂首回升,“保八”已无悬念。

    这是一份“关于质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国生动诠释了“好”与“快”的发展辩证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扩大内需,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开始转向依靠“三驾马车”并头齐驱。以发展方式之变应对外部环境之变,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八项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个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4万亿”源源流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增长更有质量,发展更有后劲。

    这是一份“关于温度”的答卷。“越是在经济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中国没有简单地搬用“凯恩斯式刺激”,也没有“撒胡椒面”,而是将一揽子计划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超过110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改革稳健推进。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这是一份“关于责任”的答卷。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把自己的事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金融的国际合作,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金融,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

    在这份应对冲击的“中国答卷”上,我们看到执政对形势的判断有了丰富的现实依托,看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目标得以实现,看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得到践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贡献。这是社会主义中国“能力”的最好注脚。

    (五)强大的“能力”,让民族在迎战国际金融中,团结更加紧密,信心更加坚定,应对更加主动。“能力”的背后,是执政的决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论的指导能力。

    有了执政的决策,才能第一时间形成意志,确定导向鲜明的目标。有了制度的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保证意志付诸实践。有了理论的引领,才能把握规律,立足长远谋划未来。

    没有中央在严峻形势下的准确判断,没有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决策”,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主动性;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社会机制,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战斗力;没有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没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视野,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创造性。

    或许外界的目光,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彭斯判断,中国应对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应对的时间选择正确,延迟几个月就可能错失良机。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联合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六)当金融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入胡同,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露无遗,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印证了迎战的“能力”。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铸就迎难而上的“中国力量”。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腹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到企业,全国一盘棋,决策顺畅,执行高效。从中央到地方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个民族同心同德,共御艰辛的严冬,迎接发展的春天。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用多种手段推动发展,保证有序有力的“中国效率”。一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科学性、预见性,灵活把握“之手”的高效;一方面坚持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之手”的神妙,激发民间的创造力。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效弥补市场经济的自身不足,确保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一个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适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基础。正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中国越是处于危急关头,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

    (七)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中抓住机遇的,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从传统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学发展之“机”,奠定了化危为机“能力”的理论基础。

    面前,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把应对国际金融冲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把统筹兼顾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兼顾长期与短期,协调内需与外需,统一民生与国计,既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冲击的“眼前之急”,又通过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谋得“长远之功”。

    面前,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规模增加支出,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强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度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做到了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

    在迎战国际金融中,各地奋力突围,抢抓机遇。广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天津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高地,锻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基地,许多省区市强劲增长、力撑大局,中国经济新的强大引擎已在轰鸣。

    在迎战国际金融中,各地高度重视培育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产业,高度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市场主体。国内高技术产业“抗压力”增强、增长势头迅猛,文化产业发挥“反周期调节”的特点,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逆势上扬,撑起一片新天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这一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国在新一发展中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国际金融倒出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迎来了中国迈向创新型的重大历史机遇。

    (八)几百年来,中国从未抵达这样的位置。

    当国际感慨“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当外国政要确信“中国缺席的谈判没有任何意义”,当世人惊叹“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国突然跻身世界和经济舞台最前沿”,我们看到,金融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凝聚力的丧失、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共和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60年,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锻造出坚不可摧的“能力”。

    这种能力,曾在抗击“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这种能力,曾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大放异彩,如今又在应战国际金融冲击中展现威力。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证明了我们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全国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核心。

    (九)走过激流,中国巨依然破浪前行。

    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也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又一次崭新的开局。

    一年前,日报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前进的道路,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一年后,日报元旦社论提出“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共同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我们将继续书写答卷。

    我们会再次获得成功。

    团队意识是大局意识、配合意识、协作意识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目的是形成向心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有一本书叫《狼图腾》,通过对狼捕食的描述,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团队”意识。狼高效的团队协作性,使它们在攻击目标时往往无往而不胜。独狼的力量是单薄的,但狼的力量则是强大的,这就是“1+1>2”的效果。大家知道,每年在美国篮球大赛结束后,常会从各优胜队中挑出最优秀的队员,组成一支“梦之队”赴各地比赛,但结果总是令球迷失望——胜少负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虽然他们都是最顶尖的篮球选手,但是由于平时分属不同球队,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团队精神,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出击。“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我们班子每位成员不断强化“团队”意识,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否则,各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行其是,各自为战,那只能是一盘散沙,难成大事。

    浏览 160赞 95时间 2022-05-31
  • 阿波罗三下

    这个从网上能搜到的,另外找报纸看一下

    浏览 200赞 69时间 2022-01-18
  • 继续改一个

    出名的都能但代表?阿娇不是的,若果是可能已是好几届了

    浏览 187赞 68时间 2021-11-21

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