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伟的人物经历

smilejune521 2021-09-19 09:17 444 次浏览 赞 85

最新问答

  • 花栗鼠花栗鼠

    周立伟(1932.9.17--)男,汉族。光学与夜视技术。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诸暨人。1958年于北京学院(现北京理工),1966年获前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曾任国务院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理工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北京理工首席、校科协、博士生导师等职。研究同心球系统与移像系统的光学、阴极透镜空间像差理论、宽束聚焦普遍理论、动态光学及时间像差理论、光学空间与时间传递函数、成像系统的设计与计算等,建立了宽束聚焦与成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程实践,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走上自行设计、自主开发开辟了道路。
    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5部。专著《宽束光学》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图书奖提名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等。
    1984年和1996年被授予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称号和全国兵器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授予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生活
    周立伟,1932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个制工人的家庭。幼年时求学于上海培正小学、湘姚中学和高桥中学,1948-1951年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现上海理工)机械科学习。周立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他亲身经历了陷时期和国民统治时期,直到上海解放,对新、旧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强烈的感受。上海解放前,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学期间,他在地下引导下接受进步思想,参加运动。上海解放后,他成为第一批中国新主义青年团团员。抗美援朝时,他踊跃报名参,后因原因未被录取。1951年7月,他被分配到上海公私合营华通电机厂工作,任技术员,他工作积极,努力钻研技术。当时还不到20岁的他,在电表车间搞技术革新时,创造性地了一种绕扁平线圈的绕线机,提高工效7倍。上海《劳动报》为此专门作了报道。在厂里他虚心学习,认真刻苦,同时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要求上充实自己。组织上满足了他的愿望。1953年,他考入北京学院(现北京理工),分配到仪器系用光学仪器专业学习。在校五年期间,在师长们的谆谆教诲和组织的引导下,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工作积极,担任过团支委和班长等职务。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1958年留校任教,负责筹建夜视技术专业。他满腔热情投身于新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写出了《光学理论和设计》等教材。1962年11月,他被派往苏联留学,在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列宁)电工学院电物理系学习。留苏期间,他主要研究静电聚焦同心球系统的光学和阴极透镜的像差理论。整整三年半,他以惊人的毅力探索像管光学前沿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4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获苏联物理数学副博士。5月,他刚回到母校工作,“文化大”开始了。
    1971年,他被下放到河南驻马店“五七干校”劳动,后随干校迁到北京大兴县庞各庄。1972年回校后,他一方面主持夜视技术教研室工作,组织专业教师为工农兵学员上课;另一方面参加夜视技术的攻关会战,主持研究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光学系统计算与设计。1973年与1974年,他两次被派往荷兰和英国考察像增强器技术。1978年,他率团参加在英国伦敦由帝国理工学院召开的国际光成像器件学术会议和由兰克集团召开的成像国际会议。在国际光成像器件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电磁聚焦同心球系统的光学》一文,得到了高度评价,为他日后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奠定了基础。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1978年以来,有好几年时间,周立伟感到年轻时代思考过的种种问题和想法在脑海中翻滚,抑制不住对科学研究的冲动和创造的渴望。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宽束聚焦与成像理论,他站在新的高度,对前人的学术成果作了科学总结并汇入自己的学术新见解,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概括、总结与提高;在张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曲轴宽束聚焦与成像的完整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了宽束光学。专著《宽束光学》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荣获1994 年第八届中国图书奖、1995年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和第二届图书奖提名奖。对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光学系统设计与计算,周立伟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内夜视技术领域研究所和工厂均使用由他的课题组的软件包设计各种变像管和像增强器。他的研究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到自行设计、自主发展开辟了道路,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4年由于“在光学研究独树一帜,有些技术理论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周立伟被评为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同年升为教授。
    自1978年以来,周立伟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和专著等200余篇(部),据1999年统计,有140余篇次被检索系统收录。专著有《宽束光学》、《宽束聚焦与成像——周立伟光学学术论文选》、《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以及《目标探测与识别》(主编)等。他曾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技改成果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等重大奖励。
    周立伟在国内外光学与光成像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多次被邀请讲学,作学术报告,主持国内外学术会议等。他曾担任中际学术讨论会、光成像与探测国际会议和亚洲光子学国际会议的国内委员会,四次被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聘为SPIE论文集第1982、2898、3561、4925等卷的主编和分会,1994年、1995年两次被美国国际科学基金会(ISF)聘为光学学科评委。1992年他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7年被授予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自1999年起,俄罗斯科学院普通物理研究所谢列夫院士邀请他共同合作进行有关飞秒光学的研究。在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支持下,2003年,他与谢列夫院士开始第二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周立伟1983 年被国务院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聘为全国第二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至今任北京理工光电工程系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学院和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科委夜视技术专业组成员,中国兵器总公司夜视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国防科技名词大典》副总主编等。现为北京理工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和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防组成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组成员、兵器科技奖专业评审组成员、中国学会会士、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兵工学报”、“北京理工学报”、“应用光学”、“红外与激光工程”、“中国工程科学”、“Chinese Optics Letter”等学报和期刊的编委以及“光学技术”名誉主编、“红外技术”编委会副主任等。此外,他还被聘为上海交通、中国解放信息工程、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兼职教授等。
    周立伟德业双馨,诚以待人,严于律己,为人谦和,治学严谨。在45年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生涯中,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为我国的光学和光成像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个人经历
    1932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
    1946-1948年 在上海高桥中学学习。
    1948-1951年 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学习。
    1951-1953年 任公私合营上海华通电机厂技术员。
    1953-1958年 在北京学院仪器系学习。
    1958-1962年 任北京学院仪器系助教。
    1962-1966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列宁)电工学院电物理系研究生。
    1966-1980年 任北京学院助教、讲师。
    1980-1984年 任北京学院副教授。
    1983年—至今 任北京理工博士生导师。
    1984年—至今 任北京理工教授。
    1999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浏览 188赞 59时间 2024-01-07

周立伟的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