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政治背景

可以了bb 2021-09-19 09:35 274 次浏览 赞 135

最新问答

  • 神之雪1314

    石油被广泛运用于、农业、国防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剂。“黑色金子”、“血液”,这是人们对石油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形象比喻,说明了石油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极端重要性。

    石油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且是一种“政治商品”,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石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石油和石油产地的控制一直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世界,但凡是重要的石油出产地,就必然有世界强国、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国际政治力量围绕石油产地展开的较量不仅表现在国际经济竞争领域,而且还广泛地渗透到国际政治斗争领域,甚至在强国和大国的地缘战略、事战略中也有充分表现。正如美国作家丹尼尔·耶金在其著作《石油风云》中写道,现代战争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石油的争夺史。石油作为极其重要的战略,是与战略、实力和经济、政治、事、等紧紧交织在一起的。事实证明,谁控制了世界石油,谁就掌握了控制世界权力的把柄。

    一、世界石油供需状况

    按照已探明的储量大小,当今世界石油分布地区依次为中东、美洲、非洲、东欧及独联体、亚太地区和西欧地区。其中,中东地区的油气储量占世界已探明油气储量的57.42%,美洲地区的油气储量占24.97%,非洲地区的油气储量占6.87%,东欧及独联体地区的油气储量占6.28%,亚太地区的油气储量占3.02%,西欧地区的油气储量占1.44%(《当代石油石化》2004年第1期,第45页)。与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相对应,石油产出量的世界排名也依次为中东、美洲、非洲、东欧及独联体、亚太地区和西欧地区。最近,俄罗斯非常重视石油。俄罗斯梅德韦杰夫说,俄罗斯将采取措施,减少对石油企业征税,促进石油生产,以为稳定世界石油市场作出贡献。俄罗斯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出口仅次于沙特阿拉伯。

    虽然世界各地石油产量的高低与石油储量的多少直接相关,但是石油的消耗量却与产量或储量不存在对应关系。以1995年为例,当年石油消耗最多的并不在中东地区,而是经合组织成员国,其石油消耗总量占全世界消耗量的约59.8%,其中自产石油占世界的29.9%,消费量的一半依赖进口。同年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大约29.7%的中东地区,其石油出口量占全世界的46.1%,而消费量却只占5.8%。

    据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杂志2007年第29期(7月19日)消息,2006年世界石油的消耗总量为38.96亿吨,其中十大原油消费国分别是,美国(9.42亿吨)、中国(3.47亿吨)、(2.41亿吨)、俄罗斯(1.36亿吨)、德国(1.23亿吨)、印度(1.19亿吨)、巴西(1.04亿吨)、加拿大(1亿吨)、朝鲜(1亿吨)、法国(0.94亿吨)。

    与世界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地理分布不平衡相对应,世界政治、经济强国和集团对石油进口的极大依赖以及石油输出国多为小国、弱国的特征,则成为世界大国、强国围绕石油而展开国际政治斗争的现实客观条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是美国、西欧和(其中多为经合组织成员国)等,而这些自身的石油开采量极小,都要依赖大量的石油进口以维系经济的持续发展。仍以1995年为例,当年这些的石油进口占全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约66.3%,而当年世界石油出口最多的中东地区全部石油出口的56.4%是输往上述和地区的。

    二、世界石油政治环境

    石油天然气分布与消费的不均衡,导致全球对石油天然气的追逐越来越激烈。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仅遵循市场的逻辑,更大程度上要遵守政治权力的逻辑。石油从来都是与政治紧密联系的,它既可视为间关系的风向标,又是促进间关系向前发展的粘合剂。

    1.美国方面———石油是美国建立全球霸权的基础

    美国对全球石油中心的控制权开始产生兴趣并付诸实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二战”后,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西欧,特别是英法,不得不全面收缩它们在海外的势力范围,其中就包括重要的石油产地———中东和北非地区;此时的美国既具备实力,也有战略上的需要———遏制苏联的扩张,保护西欧地区的生存并控制该地区。在整个冷战时期,美苏对全球石油中心的争夺是双方争夺世界霸权的一部分。在冷战后,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谋求对全球石油中心的控制权则是为巩固自身超级大国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战略企图服务的。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大,因此,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来试图控制石油储备量大的及地区,以保证其的能源安全。第一,在中东地区,美国通过战争手段等对中东地区加以控制,这是因为:一方面中东地区石油生产量大,另外,中东地区是欧盟和的石油地,通过对中东石油的控制,美国可以将它们更牢固地在自己的战车上。第二,在拉美地区,美国视其为自己的后院,其中墨西是首要的和可靠的石油进口来源,其巨大的石油储量使得墨西很可能将在未来十年成为世界石油产量增长的来源。第三,新兴的中亚里海地区由于其巨大的石油储藏和生产潜力而吸引了美国的注意。该地区主要由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与该地区部分接壤的伊朗和俄罗斯组成。美国企图在该地区成立亲美,排斥俄罗斯的影响。这些做法无疑都是以进一步巩固美国对该地区石油生产的控制为目的。第四,西部非洲地区是美国的又一个重要的石油进口地。目前,西部非洲生产的石油几乎全部运往美国市场。第五,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到北美的加拿大这片广大的能源区域内,美国也成功地取得了即使不是决定性,也是对该地区石油生产相当大的控制权。在美国看来,“俄罗斯如今已成为美国市场一个潜在的可靠的石油者”。这不仅表现为俄罗斯的石油通过帮助美国石油进口的多样化以及满足美国国内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从而有助于美国的能源安全,而且还表现为大量俄罗斯石油进入国际市场将有助于国际油价的稳定。

    2.欧盟方面———石油是欧盟保证国际事务中性的重要条件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欧盟各国,除英国、挪威以及新加入的罗马尼亚外,基本上没有石油,因此,欧盟对进口石油有严重的依赖性。中东地区是欧盟的主要石油地。在2001年“9·11”之后,美国将伊朗列入所谓的“轴心”,但是作为美国盟友的欧盟却没有追随美国对伊朗的政策,而是继续坚持与伊朗保持对话与合作,并建立与俄罗斯的战略性能源伙伴关系。出于地缘战略的考虑,近几年来,由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欧盟不再把石油输出国组织作为石油的唯一来源,而是将俄罗斯作为能源方面的主要合作伙伴,因此,能源领域的合作成为俄欧双方政治对话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为改善对中东石油过度依赖的现状,法国、德国等西欧除了加强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外,也开始积极寻求新的能源合作伙伴,其目标包括:大力开拓东南亚市场,努力打入拉美油气领域,积极进非洲能源市场。

    3.俄罗斯方面———石油是俄罗斯复兴大国地位的有力武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无法与昔日的苏联相比。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直线下落,对国际事态的发展无能为力。尽管如此,俄罗斯从未放弃过复兴大国地位的努力。在叶利钦执政后期,确立了以“恢复大国地位,确保势力范围”为目标,东西方平衡的全方位战略。普京上台后又对该战略作了进一步的扩充,其主要内容是:大力推行以利益为基础,以恢复俄罗斯世界大国地位和全球战略稳定为目标,积极推动多极化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欧亚并重、东西兼顾、平衡的全方位。但是在看到俄罗斯的勃勃雄心的同时也应该要看到,当前国力衰落的俄罗斯可运用的筹是十分有限的,而在这些有限的筹中,石油已经成为俄罗斯复兴大国一件特别重要的武器。

    对俄罗斯而言,除了中东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区这一重要战略角色外,中东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西南部战略屏障,而该地区正好与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相邻;其次,中东的石油是俄罗斯石油最有力的竞争者,保持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有助于俄罗斯石油在国际油价变动中的收益;最后,在里海—地中海输油管线开通后,俄罗斯在欧洲的石油市场份额以及俄罗斯对独联体产油国,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都将遇到不小的挑战。尽管中东对俄罗斯是如此重要,但是长期以来俄罗斯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却基本处于劣势,特别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在该地区的传统盟友,如叙利亚、利比亚等国都迫于美国的压力而动摇了长期的强硬政策,而坚持对美国强硬的伊朗也因核问题上的拒绝让步而笼罩在美国的战争阴影下。对于这些传统盟友的处境,俄罗斯常常表现得爱莫能助。如何保证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自从俄罗斯的战略从初期“大西洋主义”逐渐转向“欧亚主义”后,俄罗斯对亚太地区的重视日益提高,因为这里是“拥有巨大核潜力、在事和经济关系领域中的大国利益的交汇地”。特别是出于联合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世界的重要大国来制衡美国的考虑,普京上台后,把加强与上述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俄亚太的重点,而石油在俄亚太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四个石油消费国中,除美国外,中国、、都是亚太(印度目前排名也达到第七位)。这些都在积极从俄罗斯寻求新的石油来源,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以保证本国的石油安全。这无疑给石油储量丰富,同时具有地缘政治优势的俄罗斯一个十分有利的态势。当前,与俄罗斯展开大规模能源合作的亚太主要是中、日、印三国,通过与这三个,特别是与中国和印度的能源合作,俄罗斯在亚太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影响力,这同时也很好地巩固了俄罗斯在世界石油格局中作为“一极”的地位。此外,亚太石油的成功也令在欧洲和中东、中亚地区受挫的俄罗斯保住了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自信心。

    4.方面———石油是谋求生存和大国地位的重要筹

    能源及其匮乏,完全依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直重视制订的能源战略。可以说,能源战略是经济战略的核心部分。中东地区始终是石油的最重要地区;除了重视中东外,还扩大到从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进口石油;还有一个则是与当时的苏联接触,试图共同开发苏联的远东地区油田。但除了在与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东南亚的石油合作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外,在与中国的石油贸易合作由于中国自身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自身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而渐渐淡化;与原苏联共同开发远东石油的合作进程,更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而长期没有大的突破。

    在保障石油安全方面,主要依靠美国。冷战后迅速对石油安全战略作出新的补充和调整,除了继续加强美日同盟,借助美国的力量来保障其石油的安全外,也开始了直接向海外投放事力量来保障石油安全的尝试。

    在寻找新能源方面,把重点放在俄罗斯、中亚里海地区、东海地区。在这些地区和展开了积极的石油行动,通过投资合作的形式,与俄罗斯等国初步建立起能源合作关系。日俄双方的交涉一度使得中俄关于修建远东输油管线的“安大线”的方案搁浅,而有利于的“安纳线”一度占据了上风。但目前双方的合作因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相持不下而陷入停滞。

    在冷战结束后至今,在继续保证国内经济对石油的需求,以继续保持经济大国地位的同时,尽力遏制自己的战略对手(主要是中国)的发展,构建自身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国地位。因此,不论是围绕着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新成员的目标而在世界各国展开了积极的活动,还是与中国在俄罗斯、中亚以及东海地区的石油之争都是其在保障生存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5.印度方面———石油是跻身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

    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一直是印度不断追求的目标,如今的印度已经基本具备了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条件,并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经济体。但是,尽管印度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一个制约其前进脚步的因素也在慢慢扩大,这个因素就是石油安全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印度强国之梦能否实现。

    印度的能源问题很早就出现了,除了煤矿储量丰富之外,印度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十分缺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印度就成为了石油进口国。目前,印度的石油需求量居世界第六位,日均石油消费量达到200万桶以上。到2010年,印度将取代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排在美国、中国和之后。

    印度石油战略主要是利用地理上的优势,以保持与中东地区的能源合作作为立足点;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俄罗斯的石油作为重要补充;扩大能源合作范围,在非洲和拉美地区寻找合作伙伴;以企业收购和直接收购齐下,确保对海外石油的控制。印度的石油战略将不仅会影响未来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图景,甚至对未来全球能源和地缘政治图景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中俄两国石油政治

    1.两国政治关系发展进程

    自苏联解体,中国与俄罗斯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处在一种良性的发展势头中。成立初期,曾得到苏联大量物质和技术的支持。1989年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性会晤。两国在1992年12月19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互相确认对方为友好。1994年9月两国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在叶利钦访华期间,两国关系又升华为“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俄签署了《关于世界多级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同年,中、俄、哈、吉、塔五国共同签署了《关于在边界地区相互裁减事力量的协定》。1998年发表了《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2001年7月江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与普京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互视对方为友好,共同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将两国和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为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2年,中俄又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俄双方在涉及双方关系的几乎所有领域均已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双方建立了最高级定期会晤机制,各层次的交流和人员往来频繁,事、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十六大召开后,中国新一届班子走马上任,时任俄罗斯的普京是十六大后第一位访华的外国元首。而俄罗斯同样是胡担任中国后首次出访的第一站,这充分表明了中俄两国对加强双边关系的高度重视。2005年,胡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签署了《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双方都赞成以国际法、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多边方式加强联合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等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005年6月初,中国与俄罗斯互换了《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界东段补充协定》的批准书,标志着两国彻底解决了所有的历史遗留边界问题,为深化中俄战略合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2007年11月俄罗斯总理祖布科夫在与访俄的中国国务院总理举行会谈时说:“俄中关系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成为构建21世纪间关系的榜样。”两国元首共同宣布2006年和2007年在两国互办“年”活动,中国与俄罗斯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前景十分广阔。

    2.影响中俄石油合作的美国因素

    从全球地缘战略层次来看,中俄共同面临的是“一超多强”的地缘战略格局。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处于霸权地位。其单边主义政策虽然屡遭挫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俄作为发展中大国仅仅是这个“一超多强”格局中的两强,只能在认可美国的霸权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参与现有秩序来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在这个层面上,中美、俄美关系仍然是最主要的。

    中美两国近年来虽然不断,日益增多,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时期。但从长期看,中国的崛起必然将改变世界政治舞台的格局,担负起更为重要的责任,同时也会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全球战略利益形成挑战。因而,协作和牵制便成为美国对华关系的双重战略基石。一方面,美国意识到其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越来越多地需要来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合作,实行保持与中国的接触乃至合作战略;另一方面,美国并不甘心中国的崛起,积极向中国周边地区进行战略延伸,对中国实行遏制战略。一方面通过不断强化同和印度的关系来牵制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在亚太地区的事部署,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而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的不确定性,更是为中美关系增添了许多变数,未来的中美关系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变数较大,不容乐观。

    俄美关系在苏联刚刚解体时,曾经度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随着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相继爆发和北约东扩速度的加快,俄美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呈不断加深趋势。尤其是进入2007年后,在美国宣布将在捷克或格鲁吉亚部署反导防御系统的雷达站,在波兰建立部署10枚截击的事基地之后,俄美关系又一次陷入了。目前,俄美关系总体上处于一种既又协调、斗争多于合作的状态。俄美关系的如此走向,实质上是由两国的重大战略利益所决定的。借助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飙升,复兴俄罗斯经济,提升综合国力,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是俄罗斯近些年的主要战略诉求,但这一点恰恰是美国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防止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千方百计打压和削弱俄罗斯,成为冷战以来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政策和目标。事实上,在与安全领域,美国从未放松过对俄罗斯的挤压,并不断构筑防范和削弱俄罗斯的屏障。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将北约东扩至波罗的海,还极力推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借反恐之机空降中亚,积极推进“大中亚”战略,与俄罗斯在中亚、里海等地争夺能源。在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推动了一系列“颜色”,削弱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尽管如此,两国在反恐、防核扩散、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等方面仍需要合作。再加之俄罗斯自身力量的不足,需要创造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国内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因此,俄罗斯不会选择与美国进行全面对抗。俄美关系今后将会继续维持斗争与合作并存的格局,保持一种斗而不破的态势。

    3.中俄两国同样面临“合围”的格局,中俄两国都需要建立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以便集中精力来解决安全威胁和经济发展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专心致力于国内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俄罗斯也认识到要确保大国地位,关键在于振兴经济。普京强调指出:“稳定的经济是社会的主要保障,是世界上受尊敬的强国的基础之基础。”振兴经济是俄罗斯最基本的利益所在,“如果在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不能集中进行振兴、恢复经济和福利的工作,就注定要停滞,最终将走向解体”。对于中俄而言,今后的十年是两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机遇期,两国都希望周边环境能够和平稳定。但是两国的周边环境并不安宁,俄罗斯地跨欧亚,其政治、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在欧洲,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给俄罗斯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目前,北约已将边境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与立陶宛和波兰相邻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这块飞地已经被北约彻底包围。作为俄罗斯战略依靠的独联体离心倾向日益明显。1999年3月,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三国退出独联体安全体系。在亚洲,俄日之间存在“北方四岛”的领土纠纷,美日不断强化事同盟,并积极研发战区防御系统,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中国是一个陆地海洋性,与很多陆地或海洋连接,是相邻强国最多的,地缘关系十分复杂。东边,的归属问题悬而未决,东海问题又已经提上了桌面,不断强化美日安保体系,扩大美日同盟的职能与范围,并积极研发战区防御系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中日关系长期处于紧张态势;东南边,南海诸岛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东盟在发展同中国关系的同时,不断加强同美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来牵制中国;南边,与印度的关系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协议,相互间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西边,美国借着反恐的名义,在中亚驻,危及中国的安全。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两国应该建立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使对方成为自己可靠的后方,两国都需要对方的支持,实现共同繁荣。俄罗斯面对美国和欧盟咄咄人的挤压政策,修正其向西方“一边倒”的战略,重视加强同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以便为俄罗斯在与西方斗争中创造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避免东西两线的地缘形势同时恶化,腹背受敌。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邻国,双方有4300千米的边界线。中国同时又是亚洲的一个经济和事大国,综合国力在不断上升。中俄客观存在的地缘关系和中国所处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是俄罗斯加强对华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为俄罗斯赢得一个稳定的战略大后方,也可以是俄罗斯保持同西方力量对比均衡的一个重要筹。

    同时,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在中国地缘政治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对中国周边中的中亚三国、、印度有很大的影响力,发展同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同这些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确保中国北线、西北线和南线的地缘政治安全,使中国有一个可靠的战略大后方。加强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同时也是中国实行大国,维持大国间战略均势的需要。

    4.中俄在打击国内势力、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立场方面需要得到对方的支持,为中俄石油合作奠定基础

    两国在打击国内势力、维护统一和领土完整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俄罗斯认为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外部势力无权干涉。俄罗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接受‘’、‘’,反对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能由主权参加的国际组织,不向武器。俄方理解中方根据《反法》为实现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中国则坚持不介入俄罗斯的国内问题,支持俄罗斯反对车臣势力,对涉及俄罗斯主权和安全的敏感问题予以充分理解和支持,“坚定支持俄罗斯在维护主权和统一、打击主义和主义方面所做的努力”。有了对方的支持,让两国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大合作的空间。

    5.推动世界多极化,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立场和看法

    中俄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并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俄罗斯主张世界多极化,“因为它不想受制于美国”,“不想扮演美国的小伙伴角色”,只有在多极世界中俄罗斯才有希望成为一极。多极化就是以建立多极世界为目标,进行多方位、多边运筹,这是普京的核心。这首先是由俄罗斯实力衰退、难以构成世界一极的现实决定的,更是由俄罗斯一定要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其成为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中国无论如何也是世界的一极。中俄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能力成为一极的,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选择在政治和战略上接近,大力发展相互关系,在国际法的框架中加强协调、合作,能够共同制衡唯一的超级大国单极独霸世界的企图。这种新型的大国力量重组趋势有利于保持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和稳定,中俄两国互相借重、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化的发展。

    中俄在国内与国际领域的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正是在这种国际政治环境下为两国石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浏览 383赞 94时间 2021-10-26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