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水乡的风光 2021-09-19 09:46 205 次浏览 赞 107

最新问答

  • bluesky588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穿着节日盛装的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猪,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用花布精心,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泼水节为“厚南”。所以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
      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为新年元旦。中间叫“腕脑”,意为“空日”。每逢节日,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众生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又将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为戏,于是众性的泼水活动就开始了。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拥出大街小巷,嫔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所以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还是高兴异常。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除了泼水,还有众性的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歌声动人。跳到兴高采烈时,或爆发“水、水、水”的欢呼,或以“玉腊呵、玉腊呵”的歌声结尾。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狂,通宵达旦,甚至醉倒在舞场上。
      节日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举行划龙船比赛。木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优胜者来到台前领奖并喝庆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等配料,置于竹予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竹子即如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泼水节期间,还举行丢包等活动。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寻求伴侣,表达爱慕之情。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国的泼水节,有称“宋干节”。宋干是梵文,意为“太阳运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阳年开始”。泼水节共有3天,是泰国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节日前要清扫家内外,焚烧旧衣服,以避晦气。节日当天要到寺庙中堆沙塔,插彩旗献花,祈求五谷丰登。晚上将浸有花瓣的香水洒在长辈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对长辈的美好祝福;此后长辈再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
      一年一度的泰国新年——泼水节来临,4月13日开始,一连三天全泰国均笼罩在喜气洋洋的气氛当中。在这个时刻,泰国人通常以相互泼水来庆祝,故又叫做泼水节。
      泼水的传统习俗意谓着可以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利,重新出发新的一年。现在的泼水节则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时到泰国,若被泼的全身湿淋淋的,千万可别生气喔!其实泼水节的传统,并非只有泰国才有的。像是邻近的如:缅甸与柬埔寨等,也都同时庆祝这个节日。
      在这一天男女老幼都会穿着新衣,并带着食物供品前往寺庙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还是家庭主妇,在新年前夕忙着打扫住家内外的环境,家中的旧衣物或旧东西则放火焚毁,因为根据传统,若不将旧东西或无用的物品丢掉的话则会带来坏运气。到了4月13日下午,人们会清洗佛像,同时年轻的一辈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长辈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并祈求保佑。
      在芭达雅每年都会在此时举办一些庆祝活动,像是食品展、花车、选美比赛以及各式各样的烟火表演等。而在清迈则会举办选美和等活动,在泰国慎终追远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时人们也会携带祖先的骨灰坛前往寺庙里举行祭拜仪式祈福。
      [编辑本段]德昂人的泼水节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 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和、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 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既是德昂族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编辑本段]傣族泼水节
      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祭祀、灵物等。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一、起源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的过程中,傣族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二、传说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区出现了一个残的魔王,他无恶不作,到处烧抢劫,污妇女,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他。
      魔王已有6个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个美丽聪明的姑。这7个姑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姑们心里透了魔王,可表面却不露声色,装着与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里,魔王从外面抢回来许多财宝和仆,她趁魔王高兴不备时试探问清了用魔王头发可勒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静,趁魔王睡着的时候,姑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顷刻间,魔王的头便滚在地下,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但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便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成灾;埋在地下,到处臭气冲天,只有魔王的子抱着才平安无事。
      为免除灾难祸害百姓,姑们便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们换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怀着对姑们敬佩的心情,给抱头的姑泼一次清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作为洗污净身的一种祝福。
      后来,傣族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三、主要活动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1、泼水节"祝福":浴佛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2、泼水节"爱情":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姑手中用花布精心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的发颉上,姑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就开始了。
      3、泼水节"力量":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
      4、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5、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四、传承价值
      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缅甸泼水节
      泼水节也是缅甸的传统节日,类似我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举行,通常历时3、4天。
      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泼水,表示洗旧迎新之意。讲究的人,用香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普通人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龙管喷浇。小孩用水向大人喷,也不会被责骂。人们被泼得越多越高兴,因为水象征着幸福。
      缅甸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年,缅王在宫中遇到神仙下凡,缅王龙心大悦,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泼洒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旧除污,迎新接福。
      住在“孔雀之乡”的傣族
      傣族的新年是泼水节。每年清明后第十天的清晨,人们便沐浴更衣,穿着鲜艳的服装,到佛寺浴佛听经,堆造沙塔,然后互相泼洒象征吉祥如意的水。相传,身上被泼水越多,新年里就越幸福。同时,赛龙舟、丢包、放火花、点孔明灯等活动非常热闹。入夜,人们仍纵情歌舞,笑声不绝。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傣族多居位在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及甘蔗、樟脑、咖啡等多种经济作物,还有野象、犀牛、、孔雀等珍禽异,被称为“孔雀之乡。”

    浏览 275赞 114时间 2024-01-03
  • 氷之世界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穿着节日盛装的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猪,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用花布精心,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泼水节为“厚南”。所以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
    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为新年元旦。中间叫“腕脑”,意为“空日”。每逢节日,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众生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又将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为戏,于是众性的泼水活动就开始了。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拥出大街小巷,嫔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所以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还是高兴异常。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除了泼水,还有众性的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歌声动人。跳到兴高采烈时,或爆发“水、水、水”的欢呼,或以“玉腊呵、玉腊呵”的歌声结尾。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狂,通宵达旦,甚至醉倒在舞场上。
    节日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举行划龙船比赛。木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优胜者来到台前领奖并喝庆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等配料,置于竹予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竹子即如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泼水节期间,还举行丢包等活动。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寻求伴侣,表达爱慕之情。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国的泼水节,有称“宋干节”。宋干是梵文,意为“太阳运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阳年开始”。泼水节共有3天,是泰国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节日前要清扫家内外,焚烧旧衣服,以避晦气。节日当天要到寺庙中堆沙塔,插彩旗献花,祈求五谷丰登。晚上将浸有花瓣的香水洒在长辈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对长辈的美好祝福;此后长辈再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
    一年一度的泰国新年——泼水节来临,4月13日开始,一连三天全泰国均笼罩在喜气洋洋的气氛当中。在这个时刻,泰国人通常以相互泼水来庆祝,故又叫做泼水节。
    泼水的传统习俗意谓着可以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利,重新出发新的一年。现在的泼水节则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时到泰国,若被泼的全身湿淋淋的,千万可别生气喔!其实泼水节的传统,并非只有泰国才有的。像是邻近的如:缅甸与柬埔寨等,也都同时庆祝这个节日。
    在这一天男女老幼都会穿着新衣,并带着食物供品前往寺庙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还是家庭主妇,在新年前夕忙着打扫住家内外的环境,家中的旧衣物或旧东西则放火焚毁,因为根据传统,若不将旧东西或无用的物品丢掉的话则会带来坏运气。到了4月13日下午,人们会清洗佛像,同时年轻的一辈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长辈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并祈求保佑。
    在芭达雅每年都会在此时举办一些庆祝活动,像是食品展、花车、选美比赛以及各式各样的烟火表演等。而在清迈则会举办选美和等活动,在泰国慎终追远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时人们也会携带祖先的骨灰坛前往寺庙里举行祭拜仪式祈福。
    [编辑本段]德昂人的泼水节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 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和、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 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既是德昂族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编辑本段]傣族泼水节
    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祭祀、灵物等。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一、起源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的过程中,傣族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二、传说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区出现了一个残的魔王,他无恶不作,到处烧抢劫,污妇女,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他。
    魔王已有6个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个美丽聪明的姑。这7个姑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姑们心里透了魔王,可表面却不露声色,装着与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里,魔王从外面抢回来许多财宝和仆,她趁魔王高兴不备时试探问清了用魔王头发可勒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静,趁魔王睡着的时候,姑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顷刻间,魔王的头便滚在地下,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但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便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成灾;埋在地下,到处臭气冲天,只有魔王的子抱着才平安无事。
    为免除灾难祸害百姓,姑们便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们换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怀着对姑们敬佩的心情,给抱头的姑泼一次清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作为洗污净身的一种祝福。
    后来,傣族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三、主要活动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1、泼水节"祝福":浴佛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2、泼水节"爱情":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姑手中用花布精心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的发颉上,姑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就开始了。
    3、泼水节"力量":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
    4、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5、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四、传承价值
    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缅甸泼水节
    泼水节也是缅甸的传统节日,类似我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举行,通常历时3、4天。
    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泼水,表示洗旧迎新之意。讲究的人,用香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普通人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龙管喷浇。小孩用水向大人喷,也不会被责骂。人们被泼得越多越高兴,因为水象征着幸福。
    缅甸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年,缅王在宫中遇到神仙下凡,缅王龙心大悦,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泼洒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旧除污,迎新接福。
    住在“孔雀之乡”的傣族
    傣族的新年是泼水节。每年清明后第十天的清晨,人们便沐浴更衣,穿着鲜艳的服装,到佛寺浴佛听经,堆造沙塔,然后互相泼洒象征吉祥如意的水。相传,身上被泼水越多,新年里就越幸福。同时,赛龙舟、丢包、放火花、点孔明灯等活动非常热闹。入夜,人们仍纵情歌舞,笑声不绝。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傣族多居位在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及甘蔗、樟脑、咖啡等多种经济作物,还有野象、犀牛、、孔雀等珍禽异,被称为“孔雀之乡。”

    浏览 234赞 147时间 2023-06-02
  • qingqing829

    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离的悲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 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 一直至今。1979年,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 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 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 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 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 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 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 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端午节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的日子。为了不让鱼虾们把屈原上的吃掉。人们就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罗江里。并且人们也要吃粽子、咸鸭蛋,在家门前挂菖蒲和艾草,还要喝放了一些雄黄的酒,人们还要举行赛龙舟。这不,我们一家人带着外婆、舅舅、舅妈、小表去江津中山古镇赛龙舟。
    经过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举办赛龙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镇。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赛龙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见我对赛龙舟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介绍起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项目,已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划手。有26个划手,1个舵手,2个鼓手,还有1个喊号子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下午,我们走出客栈,来到了河边。河边的吊脚楼悬在岩石上。为了遮挡强烈的太阳光,家家户户的阳台顶上都挂着蓝布。我们走过了石桥,继续向前走去……
    “哇!看到龙舟啦!”表叫道。“真的是!”你看,龙舟的颜色各不相同:鲜艳的红、明亮的黄、黯淡黑和清的蓝。原来,龙舟的颜色是跟据四海龙王的颜色刷的漆来定的。
    我们刚一来到河边,划手们就出场了。喝,一个个都非常强壮。并且不同的龙舟上的人都 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请参赛选手入座!”裁判员用扩音器叫道。划手们按照序号坐好位置。“1——2——3!出发!”
    顿时,鼓声大作,观众的喊声和运动员的呼声汇成一遍,响彻云霄。参赛队员们用力把木桨向后划。紧接着,船慢慢地移动起来渐渐地,渐渐地,每条船都越来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来一丝波纹。渐渐地,渐渐地红色的龙舟慢慢地超过了其它龙舟。黑色的龙舟显然是体力不足了,落后于其它龙舟。啊,只剩下30米了,25米,20米,红色龙舟遥遥领先,蓝色龙舟又追赶上来,两条龙舟不相上下。10米,只剩5米了!呀,蓝色龙舟领先了。最后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蓝色龙舟赢了。蓝色龙舟的划手们下船后,都拥抱在一起,表示他们心中的喜悦。看完比赛,我念念不舍地离开了风景如画的中山古镇。
    我觉得今年的端午节最好玩、最有趣。因为这一次的端午节让我领阅到了民俗风情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穿着节日盛装的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猪,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用花布精心,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泼水节为“厚南”。所以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
    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为新年元旦。中间叫“腕脑”,意为“空日”。每逢节日,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众生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又将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为戏,于是众性的泼水活动就开始了。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拥出大街小巷,嫔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所以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还是高兴异常。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除了泼水,还有众性的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歌声动人。跳到兴高采烈时,或爆发“水、水、水”的欢呼,或以“玉腊呵、玉腊呵”的歌声结尾。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狂,通宵达旦,甚至醉倒在舞场上。
    节日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举行划龙船比赛。木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优胜者来到台前领奖并喝庆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等配料,置于竹予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竹子即如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泼水节期间,还举行丢包等活动。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寻求伴侣,表达爱慕之情。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国的泼水节,有称“宋干节”。宋干是梵文,意为“太阳运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阳年开始”。泼水节共有3天,是泰国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节日前要清扫家内外,焚烧旧衣服,以避晦气。节日当天要到寺庙中堆沙塔,插彩旗献花,祈求五谷丰登。晚上将浸有花瓣的香水洒在长辈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对长辈的美好祝福;此后长辈再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
    一年一度的泰国新年——泼水节来临,4月13日开始,一连三天全泰国均笼罩在喜气洋洋的气氛当中。在这个时刻,泰国人通常以相互泼水来庆祝,故又叫做泼水节。
    泼水的传统习俗意谓着可以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利,重新出发新的一年。现在的泼水节则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时到泰国,若被泼的全身湿淋淋的,千万可别生气喔!其实泼水节的传统,并非只有泰国才有的。像是邻近的如:缅甸与柬埔寨等,也都同时庆祝这个节日。
    在这一天男女老幼都会穿着新衣,并带着食物供品前往寺庙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还是家庭主妇,在新年前夕忙着打扫住家内外的环境,家中的旧衣物或旧东西则放火焚毁,因为根据传统,若不将旧东西或无用的物品丢掉的话则会带来坏运气。到了4月13日下午,人们会清洗佛像,同时年轻的一辈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长辈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并祈求保佑。
    在芭达雅每年都会在此时举办一些庆祝活动,像是食品展、花车、选美比赛以及各式各样的烟火表演等。而在清迈则会举办选美和等活动,在泰国慎终追远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时人们也会携带祖先的骨灰坛前往寺庙里举行祭拜仪式祈福。
    [编辑本段]德昂人的泼水节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 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和、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 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既是德昂族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编辑本段]傣族泼水节
    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祭祀、灵物等。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一、起源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的过程中,傣族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二、传说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区出现了一个残的魔王,他无恶不作,到处烧抢劫,污妇女,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他。
    魔王已有6个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个美丽聪明的姑。这7个姑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姑们心里透了魔王,可表面却不露声色,装着与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里,魔王从外面抢回来许多财宝和仆,她趁魔王高兴不备时试探问清了用魔王头发可勒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静,趁魔王睡着的时候,姑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顷刻间,魔王的头便滚在地下,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但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便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成灾;埋在地下,到处臭气冲天,只有魔王的子抱着才平安无事。
    为免除灾难祸害百姓,姑们便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们换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怀着对姑们敬佩的心情,给抱头的姑泼一次清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作为洗污净身的一种祝福。
    后来,傣族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三、主要活动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1、泼水节"祝福":浴佛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2、泼水节"爱情":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姑手中用花布精心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的发颉上,姑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就开始了。
    3、泼水节"力量":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
    4、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5、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四、传承价值
    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缅甸泼水节
    泼水节也是缅甸的传统节日,类似我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举行,通常历时3、4天。
    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泼水,表示洗旧迎新之意。讲究的人,用香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普通人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龙管喷浇。小孩用水向大人喷,也不会被责骂。人们被泼得越多越高兴,因为水象征着幸福。
    缅甸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年,缅王在宫中遇到神仙下凡,缅王龙心大悦,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泼洒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旧除污,迎新接福。
    住在“孔雀之乡”的傣族
    傣族的新年是泼水节。每年清明后第十天的清晨,人们便沐浴更衣,穿着鲜艳的服装,到佛寺浴佛听经,堆造沙塔,然后互相泼洒象征吉祥如意的水。相传,身上被泼水越多,新年里就越幸福。同时,赛龙舟、丢包、放火花、点孔明灯等活动非常热闹。入夜,人们仍纵情歌舞,笑声不绝。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傣族多居位在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及甘蔗、樟脑、咖啡等多种经济作物,还有野象、犀牛、、孔雀等珍禽异,被称为“孔雀之乡。”

    浏览 460赞 146时间 2023-05-05
  • 清水绫子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的日子。为了不让鱼虾们把屈原上的吃掉。人们就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罗江里。并且人们也要吃粽子、咸鸭蛋,在家门前挂菖蒲和艾草,还要喝放了一些雄黄的酒,人们还要举行赛龙舟。这不,我们一家人带着外婆、舅舅、舅妈、小表去江津中山古镇赛龙舟。

    经过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举办赛龙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镇。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赛龙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见我对赛龙舟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介绍起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项目,已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划手。有26个划手,1个舵手,2个鼓手,还有1个喊号子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下午,我们走出客栈,来到了河边。河边的吊脚楼悬在岩石上。为了遮挡强烈的太阳光,家家户户的阳台顶上都挂着蓝布。我们走过了石桥,继续向前走去……

    “哇!看到龙舟啦!”表叫道。“真的是!”你看,龙舟的颜色各不相同:鲜艳的红、明亮的黄、黯淡黑和清的蓝。原来,龙舟的颜色是跟据四海龙王的颜色刷的漆来定的。

    我们刚一来到河边,划手们就出场了。喝,一个个都非常强壮。并且不同的龙舟上的人都 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请参赛选手入座!”裁判员用扩音器叫道。划手们按照序号坐好位置。“1——2——3!出发!”

    顿时,鼓声大作,观众的喊声和运动员的呼声汇成一遍,响彻云霄。参赛队员们用力把木桨向后划。紧接着,船慢慢地移动起来渐渐地,渐渐地,每条船都越来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来一丝波纹。渐渐地,渐渐地红色的龙舟慢慢地超过了其它龙舟。黑色的龙舟显然是体力不足了,落后于其它龙舟。啊,只剩下30米了,25米,20米,红色龙舟遥遥领先,蓝色龙舟又追赶上来,两条龙舟不相上下。10米,只剩5米了!呀,蓝色龙舟领先了。最后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蓝色龙舟赢了。蓝色龙舟的划手们下船后,都拥抱在一起,表示他们心中的喜悦。看完比赛,我念念不舍地离开了风景如画的中山古镇。

    我觉得今年的端午节最好玩、最有趣。因为这一次的端午节让我领阅到了民俗风情

    浏览 341赞 145时间 2023-04-14
  • 洛洛智久

    1.新疆和田
    新疆历史上曾以三条闪耀着丝绸之光的商业通道而名扬天下,和田则是丝绸之路上光彩夺目的绢都。其南枕昆仑、北卧大漠;东南和为邻,西南与印、巴相接,总面积近25万平方公里,雄踞于古西域的南部。和田市位于喀喇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是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和田古称于阗,今天所辖的七县一市的和田地区,古时为皮山、于阗、疏勒、精绝诸国地,这足见和田有过显赫的历史,也经历了沧桑巨变,那埋没于茫茫瀚海中的精绝故址、疏勒故址、民丰东汉古墓以及热瓦克佛塔、桑株岩画就如同一幅幅历史画卷,仍在唤起人们追忆那丝路南道的繁荣、佛国于阗的昌盛、教东渐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实。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记"传丝公主"的,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和田与祖国中原地区的血联系极其作为丝路绢都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悠久历史。如今的和田的丝织业依然享有盛誉,一座现代化的丝绸厂,生产各种精美的丝织品,不仅满足区内各族的需求,而且深受国外客商的青睐。
    和田同时也是新疆地毯的故乡、盛产玉石的宝地:所产图案古朴,做工精细;和田玉石更是驰名中外,自古玉之"贵重者尽出于阗",多做供品输往内地。温润明洁的脂玉、晶莹黑亮的墨玉、色如翡翠的翠玉,都是雕琢玉器的名贵材料。现故宫博物馆中多有其玉雕保存。
    和田绿洲历来为塔里木盆地南部粮、棉、桑蚕的重要产地,杏、葡萄、桃、石榴、无花果等果类繁多,品质优良,薄皮核桃更是果中精品。掩映在果木林中的农舍、独具特色的各种手品巴扎又使人在领略绢都风采的同时感受到古朴淳厚的丝路风情。
    位置:和田市地处东经79°50′20″-79°56′40″,北纬36°59′50″-- 37°14′23″,位于新疆最南端,地处喀喇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间,全市南高北底,北宽南窄,由南向北倾斜。是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的冲积平原。
    气候:属暖温带性荒漠气候,全年干旱少雨,多风沙。年平均气温11.1℃-13℃,年降水量34.8毫米,全年日照充沛。
    最佳旅游时间:春、秋两季。
    面积: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160多万。
    行政区划分:和田地区辖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1市7县,8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28个居委会,1404个行政村,6094个村民小组,还有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及所属尔牧场、四十七团场、皮山农场。
    景观:尼雅遗址、买力可阿瓦提遗址、阿尔金自然保护区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和田人曾创造出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和田有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址和包括昆仑神话在内的极其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历史,众多的神话古堡、古战场、古烽火台、古寺院、古庄园、古钱币,无不记载着历史老人走过的深深脚印,闪烁着光彩照人的历史光辉。和田是中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枢纽、著名的三大绢都和西域四镇之一。
    和田不通铁路,进出只有依靠飞机和长途。

    航空:和田机场位于市区南12公里处,每周有航班往来于和田和乌鲁木齐之间,你可以先到乌鲁木齐,再转飞和田。
    公路:315国道经过和田,沿这条国道从和田往西北可以到叶城、喀什;往东可到民丰、若羌等地。民丰往北有一条笔直的沙漠公路,可以直达台,该路路况较好,从民丰到库尔勒的长途车多数走这条路,继续北上可到乌鲁木齐。

    区内交通:由于和田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区内的大部分景点都在沙漠之中,所以往来各景点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就是租车,为了旅途顺利,一定要租性能好的越野吉普车。
    和田的住宿条件一般价格也比较便宜,有天鹅宾馆、和田宾馆、和田地区迎宾馆、伊里其乡所、于田县粮食所、民丰县运输站所、民丰县委所、民丰尼雅宾馆。
    和田美食有:
    烤全羊:烤全羊,是维吾尔族的一大传统名肴。和田七县一市等地的巴扎尔都可闻到它特有的香味。烤全羊不仅是街头的风味小吃,而且也是维吾尔人贵客的上等佳肴,现在也成为高级筵席中的一道佳品,倍受中外客人的青睐。馕坑烤凡是用囊坑烤制的各种烤统称囊坑烤,分为竖烤、悬挂烤、贴烤等种类。
    烤羊串:烤羊串是最有名的民族风味小吃。来和田旅游观光的中外宾客,几乎没有不吃烤羊串的。烤羊串是在特制的烤铁槽上烤灸而成的。铁槽分上下两层,中间隔板成孔状,用木炭作。烤串除烤羊串外还烤羊肝串、羊腰串、羊脾串、羊肠串等。和田的烤羊串要数和田市肖尔巴克乡的最为可口,这里不仅有传统的烤羊串,而且还有烤羊排骨,吃着更过瘾。
    抓 饭:抓饭是新疆维吾尔民族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日子里,亲朋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抓饭与汉族八宝饭相近似。从味道上分有甜咸两种。甜抓饭多为素抓饭,主要原料为米、鸡蛋、黄萝卜、葡萄干、杏脯、花生仁和清油等。咸抓饭多为抓饭,主要原料为米、牛羊、黄萝卜洋葱等。
    薄皮包子:薄皮包子,维吾尔族叫"皮提曼塔",选用上好的羊作馅,以皮薄著称。是维吾尔族喜爱的美味食品。薄皮包子的特点是:色白油亮,皮薄如纸,嫩油丰,伴有新疆洋葱(皮牙子)浓郁的香甜味,非常口好吃。
    拉 面:拉面是维吾尔族人的主食之一。做拉面的方法分为面和把子面两种。面依形状不同,又分为细面、粗面、扁条面等,把子面由于所掺佐料不同分为白皮面和黄面两种。
    烤包子:面皮是用上等白面加新鲜酵面和成稍碱的面团,揪成一两百克的剂子揉好后做成面皮。馅用新鲜羊切成玉米粒大小,加上少量的水,再放上切碎的羊油、洋葱,调上胡椒粉和盐捏成馅,用面皮包上馅包成圆团,皮上蘸上水,用手掌将面团封口的一面贴在囊坑壁上,所有的面团依次贴完后,再给烤包子表面上喷洒少量的水,盖住坑口,焖烤20~25分钟,通开通风孔,囊坑中的火炭立即发红再烤一会,待到烤包子表皮发红发亮时即可取出食用,热烤包子掰开后,油汤四溢,浓香喷鼻,切营养价值高,是维吾尔族人特别喜爱的食物。
    馕坑面食:囊坑面食是拷馕业的产品,统称为馕。囊坑是烤制食品的炉灶,一般为圆台壮,即上部口小,下部内肚较大,用硭做成。囊坑外填土做成平台,坑底留一通风孔。拷馕以前先将面和好,同时用柴禾烧烤囊坑,囊坑内部全部烧白以后压火,将火炭堆积在坑的中间,堵住通风孔,然后将囊坑的内壁喷洒盐水以调节温度,随即把做好的馕饼放在馕托上用手伸入坑口使劲贴在坑壁上,待拷熟后用铁钩勾出,一个个热气腾腾喷香诱人的馕,即可食用。
    嫩玉米饭:这是维吾尔族人别有风味的一种饮食。做法是先把鲜玉米棒上的嫩玉米用子削下来放置木盆中,用一块石头砸,砸至玉米粒变成糊糊状,倒入锅中加水,小火慢熬两三个小时后,放些切好的片、白菜、南瓜、西红柿、青辣椒、盐,再熬一会儿即成。如果有条件,先将砸好的玉米糊放些水稀释,倒入布袋中,用手使劲挤取玉米汁,将玉米汁倒入锅中慢熬,加放少许调料,这样做出的嫩玉米粥味道清香可口,回味无穷,而且营养价值高,食之可延年益寿。
    油塔子:
    顾名思义,油塔子形状似塔,是维吾尔人喜爱的面油食品。一般做早点配合粉汤吃。塔子色白油亮,面薄似纸,层次很多,油多而不腻,香软而不沾,老少皆宜。油塔子的不很简单,需要一定的技艺。有经验的厨师先用温水和好面,加少许酵面揉成软面,热处发约小时,再加碱水揉好稍醒,视需要,揪成若干个小团,外抹清油待用.开始时,先取其中的一块,平铺在面板上,擀薄拉开,利用面团良好的延展性和韧性,拉得越薄越好。然后再在薄如纸的面上抹一层炼羊尾油。这里有讲究:天热时,要在羊尾油里加适量羊肚油,因羊肚油凝固性大,不至于天热油溶化而流出面层;天冷时,羊尾油中加少许清油,清油不易凝固。这样的油塔子油饱满,且不流不漏,保持了油塔子浓香丰腴的独特风味。在里面撒少许精盐和花椒粉,将面边拉边卷,卷好后搓成细条,再切成若干小段,然后拧成塔状,入笼屉用火蒸25分钟,即可启笼食用.
    确曲热:
    和田的"确曲热"种类虽无混沌那样繁多,但也有荤素之分。遗憾的是素馅儿的至今鲜为人知。素馅儿"确曲热"是把新鲜核桃仁作为馅儿的主料,将它用勺碾成碎末,与洋葱条加盐水抓拌成馅儿的。据此,我们也可以把它成为果仁"确曲热"。

    2.地区部分习俗

    端午漫谈

    和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划龙舟原是民间祭祀水神的一种仪式,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到屈原的,说是百姓撑船寻找屈原。龙舟需要经过“”仪式才可下水,“”就是在五月初一请地方拜祭水神,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晴。初五龙舟下水前,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龙舟走向河岸,沿途民众烧香礼拜,鸣放鞭炮。经过一番巡行,龙舟便下水比赛。竞赛开始,只见龙舟上的选手在咚咚的鼓声中,以划一的动作奋力往前划。河道终点处,中央插有锦标,哪一队最先夺得锦标即为胜者,胜负往往只在一瞬间。动人心弦的比赛,吸引着许多民众在岸边一边尽情观赏,一边为选手加油。在古代许多传统活动渐渐式微之后,龙舟竞渡成了端午节最有众性和代表性的节日活动。

    在过端午节,还有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习俗,就是取“午时水”。

    据说当年郑成功占领时,部队开到大甲铁砧山,急需食水,却找不到水源,郑成功便插剑入地,祈求泉水涌现,拔剑后果然山泉喷涌。由于当时正是端午节午时,此水便被称为“午时水”。从此,“午时水”声名远播。每年端午节午时,都有许许多多民众求取“午时水”,以保平安。

    端午节最有趣的活动是“立鸡蛋”比赛。那就是在端午节正午12点正,谁能很快将一只鸡蛋立起来,谁就会有好运。据报道,在去年基隆举办的一次“立鸡蛋”比赛中,参加比赛的千名市民有602人获得好运。

    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饮雄黄酒,小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保平安的作用。

    “艾虎悬门日,龙舟竞渡时,屈原遗在,千古楚人思。”端午节和民族的其它传统节日习俗,不但浸,而且深入的每个角落,不是什么人搞的“去中国化”可以去掉的
    高山族的托球舞
    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集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玩起“托球舞”的。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女的叫水花,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了吞食月亮的母龙。他们还拿了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间婚礼

    中国古代婚礼为「六礼」,合并为「四礼」,都是从闽南传承过去的。今天,民间还保留这种风俗,并有独特的习俗惯例。
    新出嫁当天,要穿白布短衫白布裙贴身衣,以表示贞洁。腹部挂肚袋,袋内装放铅钱(「铅」与「缘」闽南话同音,取意姻缘)、糖(甜蜜意)、五谷、猪心(意夫妇同心)等物品。此外,要穿男家送来的盘头裘裙,头插铁箭以为驱邪。迎娶方式,礼俗繁杂。新轿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不必到女家亲迎,由媒人领新轿到女家迎娶,称「单顶娶」;另一种是男家备女婿轿、新轿双座,新郎亲自到女家亲迎,称「双顶娶」。
    迎亲队伍行列是有规矩的,走在最前面是由一人拖着竹蓑(青竹带根梢竹枝),俗谓「透脚青」,表示新嫁到夫家后,合家康健的吉意。接着是媒人轿、舅爷轿(新之弟)(轿外系一盏红布宫灯,称舅仔灯)叔爷轿(新郎弟弟)、嫁妆(视贫富而定),连后是新轿(又称??仔轿),跟着是子孙桶、鼓。新花轿停靠男家门口,待择定的吉时,方由新郎出迎。由男家小孩棒柑桔两粒,以示夫妇吉祥。这时,新郎用扇子打三下新轿顶,用脚「??轿门」三次。新才把锁匙托媒人交付新郎,以示见于天。新郎拉着携在新手上的红绸布到新房。在婚礼过程中,有许多念四句吉祥话。象挑子孙桶的挑夫,把子孙桶挑进新房,念到「子孙桶」、过门槛、家和,万事成。」「子孙桶,扫八房,百年偕老,心和同。」挑者由此会得到小红包。开新轿时,轿夫念四句:「今要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新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进秀才。」他也会得一个小红包。
    客人吃喜酒,由父母双全,儿子多的友人先动用筷于,念喜旬:「食鸡,才会起家(兴家);食就鱼,生于好育饲。食鹿,全家寿福禄。食猪肚,子孙大地步(有出色)。食圆,万事圆。食鱼颔腮,快做老爷。食鱼尾叉,快做干家。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食红枣,年年好。」随后,闹新。以上许多「念四句」,除了表示祝贺意,均有期望新婚之家吉样的常规色彩。

    浏览 164赞 55时间 2021-12-19

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