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孝道文化或孝道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热心的孩子帮帮我吧~很赶的噢

井中月2500 2021-09-19 09:33 216 次浏览 赞 158

最新问答

  • 跟着Serena觅好食

    孝是社会稳定的原动力
    王宝

    一、孝的渊源
    1、古人说“孝”字:《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孔传》“继先祖这志为孝。”《说文》、《尔雅》释“孝”字,都是把上部看成老人。《书经》之“孝”字,是从政治方面讲的,是治理社会的含义。孔子与《书经》意同,

    2、从“孝”字的字形演变究“孝”字本义

    如上图:“姬鼎”(西周中晚期)上的“孝”字和“丁卣”(yǒu西周早期酒器)上面的“孝”字上面是一稞老草之形,下面是子字。为什么释草不释树呢,概“草”之生也一秋而已,常可见有籽而亡,明年复生草,循环往复,生生不已,故有“孝”字,孝乃传承之意也。后来把这种意思用到其它植物引申到动物再到人。意思没有多大改变,到后期人文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赋予了“孝”更多的意义,尤其是人文意义,所以才有了善事父母的解释。人类“儿子”的“子”也是从“草”的“子”借来的。因此,孝的本义应是“传承”。如不能生出“子”则生物绝种矣,因此,不论是人或是动物植物都要产“子”。才能有后世。不然何可见物种之丰富。

    师麻簋( guǐ西周中晚期)上的“孝”字,后人据形臆测为衰毛老人,下是“子”字,如少年将掖之状,因训为“子承老也,善父母为孝”。但如果训为老草叶子,岂不更形象。
    陈侯午錞(duì)

    从“孝”字演变看,上部多有变化,然不离老草之形,下部都离不开“子”字。这说明,孝的本义和“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姬鼎”(西周中晚期)看“孝”字,上部就是一蓬老草。卣(yǒu)西周早期酒器。只有师麻簋上的“孝”字可看出像老人。当然也可以不看作老人,毕竟那几根毛说成是老人还是很牵强的。说成草就好的多了。秋风中的老草多形象。它走向衰微,产下了草籽,可以亡了。
    从商晚期到西周中期整个时段内,“孝”字的形状都是草老结籽的会意。之所以不把“孝”字上部训为老人,还有一就是:“人”字的赋形从来没有用“胡须”来表示年龄的。看发展,“孝”字上部,在西周金文时期,如果可以说像老人能勉强的话,它的发展到小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味了。请看:

    这些无一长须形者,可见“孝”上部亦不该训为长须老人。

    二、孝的传承意义有多广
    西周实行分封制以来,社会得到长达500年之久的稳定,这里边有一个内驱力,就是传承。一个封国的稳定看国君的品德和执政能力,更靠国有储君。如果一个,国君无嗣则无需国君老,其国即被灭。所以继承人是稳定的关健,因之孟子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论。一个国君的破灭,不是一场简单的疆域重划,必将经过大,民不得安生。而一个储君的教育标准就是未来国君的道德和能力标准,因此周代称君子,即国君之子,而国君之了的教育要求就是全国的道德模范,将来成为国君才会得到百姓之拥戴,反之必走向灭亡。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身在于心正、心正在于意诚
    二、古代论孝典籍
    1、《诗经》之论孝的篇章很多
    ⑴《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朱熹集传:“类善也……孝子之孝诚而不竭,则宜永锡尔以善矣。”(周代王侯祭祀祖先的歌。)
      意思为:孝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  
      ⑵《诗经·小雅·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周王秋冬祭祀祖先的乐歌。)
      ⑶《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⑷《诗经·大雅·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周王率臣出游卷阿,诗人歌以颂之,并劝勉周王礼贤下士。)
      ⑸闵予小子》:“于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诗经·周颂·闵予小子》)
      ⑹《诗经·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尚书》论孝
    《尚书·尧典》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尚书·太甲中》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
    《尚书·微子之命》
    呜呼!乃祖成汤,克齐圣广渊;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除其邪;功加于时,德垂后裔;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恪慎克孝,肃恭神人,予嘉乃德。
    《尚书·康诰》
    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
    《尚书·酒诰》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
    《尚书·蔡仲之命》
    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率乃祖文王之彝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尚书·君陈》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尚书·文侯之命》
    父义和!汝克昭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

    3、《论语》
    《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第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泰伯第八》
    曾子有疾,召门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子罕第九》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先进第十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子路第十三》
    叶公语孔子曰:“吾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阳货第十七》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张第十九》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4、战国策论孝
    《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王立周绍为傅
    王立周绍为傅,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当子为子之时,践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子谒病而辞。人有言子者曰:‘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故寡人以子之知虑为辩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诗云:‘服难以勇,治乱以知,事之计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学,义之经也。’循计之事,失而累;访议之行,穷而不忧。故寡人子之胡服以傅王乎。”
    周绍曰:“王失论矣,非贱臣所敢任也。”王曰:“选子莫若父,论臣莫若君。君,寡人也。”周绍曰:“立傅之道六。”王曰:“六者何也?”周绍曰:“知虑不躁达于变,身行宽惠达于礼,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恭于教而不快,和于下而不危。六者傅之才,而臣无一焉。隐中不竭,臣之罪也。傅命仆官,以烦有司,吏之耻也。王请更论。”王曰:“知此六者,所以使子。”
    周绍曰:“乃国未通于王胡服。虽然,臣王之臣也,而王重命之,臣故不听令乎?”
    再拜,赐胡服。
    王曰:“寡人以王子为子任,子之厚爱之,无所见丑。御道之以行义,勿令溺苦于学。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毕矣。《书》云:‘去邪无疑,任贤勿贰。’
    寡人与子,不用人矣。”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
    《战国策·卷十六·楚三》
    ○苏子谓楚王
    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
    《战国策·卷十七·楚四》
    《战国策·卷十一·齐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北宫之女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
    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乎?”

    ○魏王遗楚王美人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揜子鼻。”新人见王,因揜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揜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5、《孝经》孔子所传之儒家治政经典,孔圣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外别开一门“孝道”单传之于有点“鲁”的孝子曾参。曾子受《孝经》,然后召门人整理成篇。《开宗明章第一》就说“仲尼居,曾子侍”称曾参为“曾子”,口吻为曾门子弟无疑矣。
    孔圣何以将《孝经》单受之曾参呢,一是孔子拿曾参的孝行作为教育的活教材,可见对曾参的孝行的肯定:《说苑》记:“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怒,立体而不去,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天子之民罪奚如?”
    曾子之孝,可谓“鲁”,而孔子教导他像舜那样孝才是大孝。孝要有智慧,“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为什么“大杖则走”?如果曾子被父亲打了,那么其父就有罪,辱没了父亲,曾子也就是不孝之子了。

    二是曾子与孝相关的事迹记载最多,且曾子是个真孝子,又会教导以孝悌之道,故传之:
    ① 孝敬父母
    陆贾《新语•慎微》记载:“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曾子早晚都问候照顾父母,冷暖饮食等无微不至。
    ② 侍母至孝
    《孝子传》记:“曾子食生鱼甚美,因吐之。人问其故,曾子曰:‘母在之日,不知生鱼味,今我食美,故吐之。’遂终身不食。”因为母亲在世时,从来没有尝过生鱼的美味,因此曾子吃到美味的生鱼,马上就吐出来不吃了,并且终生不再吃生鱼。
    ③ 不过胜母之闾
    (《淮南子•说山训》):“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因为闾里的名称叫“胜母”,因此孝子曾子就不肯过去。
    ④ 啮指痛心
    参见《二十四孝》。
    ⑤ 事父能“养志”
     《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讲了一个:曾子奉养父亲曾皙,每餐必有酒;将撤除的时候,曾子必定要问剩下的给谁。如果曾皙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一定会回答说“有”。曾皙后,曾元奉养父亲曾参时,每餐也有酒;将撤除的时候,曾元没有问剩下的给谁。曾子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回答说“没有了”。意思是准备留下来,再给父亲吃。对此孟子发议论说:“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曾皙——曾参——曾元三代人,子对父亲的侍奉作了对比:曾参对其父不仅“养口体”,而且是“养志”。他孝而顺、孝而敬,考虑周全,一切询问清楚,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办。然而下一代曾元对其父则只是“养口体”,没有“养志”了。有些事情只是按自己的意图去办,那么虽养而不顺不敬了。所谓“养口体”,就是侍养亲人的口腹、;“养志”则养亲人的心志、精神了,即除了“口体”之养,还让他们愉悦。孟子提出了“孝养”有“养口体”、“养志”两个层次,很深刻。
     ⑥善待后母
    《孔子家语》:“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曾子的后母对曾子没有慈爱之恩情,但是曾子照样供养,丝毫不马虎懈怠。
    ⑥ 弃官养亲
    《孔子家语》:“齐尝聘,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齐国曾经要聘请曾子为卿,没有应聘,是因为不忍心远离亲人。
    ⑦ 善教保全
    《论语•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参病重的时候,召来门下的,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而后,我知道自己是可以免除祸害了!们啊!”
    正好与《孝经》说:“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相照应。
    ⑧ 曾子出
    《孔子家语》:“及其以藜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参曰:‘藜,小物耳。吾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娶。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孝己,尹吉甫以后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这个严也许今天接受不了,社会进步了,不适应了。但道理还是好的。
    ⑨ 诚率育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彘。’适市来,曾子捕彘之。止之曰:‘特与戏耳。’曾子曰:‘非与戏也!非有知,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养育子女重视真诚不欺,如果父母欺骗子女,那么子女就从父母那里接受了不好的习惯了。《说苑》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善教也。”
    ⑩临终教子慎终如始
    《说苑•敬慎篇》:曾子有疾,曾元抱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虽无能,君子务益(益:骄傲自满)。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其中;然所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曾子重病,他的两个儿子,曾元抱着父亲的头,曾华抱着父亲的脚。曾子说:我没有颜回之才,没有什么告诫你们的。我虽无能,但是君子重在不自满。飞鸟巢筑在山上的大树上面。鱼鳖穿洞于深渊之底。然而人们用点诱饵就能捕捉到它们。人不要为贪所,“以利害身”,就不会遭受耻辱。人生要警戒“四事”:一是官位得到了,而懈怠了;二是病稍微好转,可能会重新加重;三是灾祸产生于懈怠懒惰;四是孝行因为与子而衰减。因此一切要“慎终如始”

    由上二条可说明一点:曾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孝悌之道的大孝子。故孔子锁定曾子为传授《孝经》的对象,是得其所哉。
    由此还可以探讨另一个话题:孔子五十学易,至韦编三绝,已窥得天道之秘,选人而传,然圣人深知学天道必有大德为副,众中唯颜渊可传,惜乎颜子早夭,孔子大悲恸曰:“天丧予! 天丧予!”意思是颜渊的是天意丧我的天道传人,故其天道无传。
    今有曾子传其孝道真天赐我民族之福也。

    《孝经》之论孝比之论语进步的地方在于(当然《论语》是“百科”《孝经》是专论),总结了孝的实行原因治世的作用,明确了孝的社会作用,分清了不同层次的不同地位阶层的人实行孝的不同要求,并引经据典对孝的实行进行了论证和规范。提出了“五邢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观点,还对于如何尽孝才不是愚孝,是真孝做出论述。从血亲关系上肯定了孝的来源是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的层次,从修身到立身行道再到扬名显亲层层递进。
    宗法制时代,孝是德行的标准,也教化万民的教材,因为那个时代要求在上的君主要很高的德行,为万民表率,从小的教育就是以德为先,以孝教导,所那时君子就是教育的标准,百姓都向君子看齐。既然孝是修德的唯一法门,所以大都倡导以孝治天下,今天因为提干不用讲德了,讲关系就行,所以,孝就可有可无了,这也是无管不贪的原因之一。但是要还原一个和谐文明宜人生存的国度,必须提倡孝道,反对孝道 的人,提出许多貌似公允的问题,那都是道德有问题的人。不信可以去调查,不管他(官有多大)他都是无德的人,不久就会落网。
    社会要维系下去,离不开孝道 。
    维系安定祥和、家族家庭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离不开孝道。

    浏览 458赞 81时间 2022-01-10

如何看待中国的孝道文化或孝道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热心的孩子帮帮我吧~很赶的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