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节日的作文(600字)

一定要是600字哦!六年级作文

龚家少爷 2021-09-18 16:51 418 次浏览 赞 73

最新问答

  • !天道酬勤!

    假日
    除了奥运,还有另一样令人关注的事情——黄金周缩短了,而我国的几大传统节日也有了正式的法定假期。可以放假,固然是欢天喜地的事,但节日与被放假的关系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讨论:节日是不是一定要放假呢?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节日需要正式的假期。中央实施新的假期政策,或多或少是受了外国抢占我们的传统节日的行为的刺激。与其任由其激起我国民族的情绪的无限宣泄,不如拿出实际的政策加以弥补。我想,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是中国节日还是外国节日,放假是首先是对于一种节日的基本尊重。节日再有文化内涵,再有传统气息,不放假人们始终感到不是滋味。况且这也是人心所向——以前人们特地请假过节日的不在少数。过好一个节日,有假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必要前提。
    但需要假日不等于节日就是假日。我们看节身,它是一种文化的衍生物,它有着与生俱来的特定意义与特殊的文化内涵。过端午节是对屈原的纪念,过清明节是对先人的缅怀或是对春天的向往,而劳动节则是对广大劳动的尊敬,国庆节是对归属感、国民自豪感的提升……要说还有一大堆。正式节日有这些特殊的内涵,我们才要特意地去“过”。但现在有人却把目光放在“有假还是没假”上面——有时连我都不禁这样想。我也知道大家工作劳累,需要休息,但“放假”显然不是这些美好节日的重点。我们现在“假”的意识似乎太强,也难怪杨锦麟先生也感叹:“关于‘五四’节的问题,人们只围绕放假半天还是放假一天纷纷扰扰,冲淡了不少‘五四’的气氛”
    假期对于节日,其实是给我们过好这个节的客观条件。春节中有人写对联、贴年画、剪窗花,一家人年夜饭后猜谜、讲过年的画面可否重现?端午节里人们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理解又能否再深一层?中秋月圆时是否更珍惜家人团员的时刻?法律给了我们假日,我们再也没有因学习工作忙而忽略这些节日价值的借口。假日给了我们时间,我们更应充分体会节日,而不是用睡觉、上网来填充这些盼望已久的日子。有了假日,是为了让我们正确认识节日,而不是“劳动节不劳动”。
    节日需要假日,但节日远不像普通假日一般空虚、单薄。我想每一个受惠于新假日政策的人,都不应忘记这一点。

    中秋

    过几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银,我独坐于阳台牵牛花花架下,一盏清茗,一册薄词。清辉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静静流泻……
    不由想起家乡来了。
    家乡的中秋是热闹的、恬适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箩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进竹篓里,当家的早歇了农活,在河塘边洗干净了泥脚,掮着糯米饭篓过来了。舂糯米团一般在晒谷场上进行。白天,白炽灯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黄瓜架儿、晾衣杆儿,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觉的石臼被搬出来了,木头楔子捣得香喷喷的糯米团,又滑又嫩。那捣楔子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男人,也有身杆精瘦、面色红润得象虾子一样的老头。蹲在边上,手往石臼里捋着的是。的手臂上卷着袖子,不白,夏忙晒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团上翻腾,象泥鳅一样润滑。男人的背脊光着,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们侧身一个马步,双手起楔子,前腿膝盖一伸一曲,脚板“哼哧哼哧”地踩着节奏,简直是翩然起舞。优美的“哼哧”声招徕许多看客。看客们三五成,坐着、蹲着、靠着四周的矮墙垛。们拉家常,比谁的衣服料子鲜;男人们话庄稼,比谁家的稻子收成好;们不错过这个好机会,放着胆子追逐嬉戏。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边上了。人们赞美男人的好筋骨,赞人糯米煮得香,赞美这家的黄瓜杈攀得高,赞美那家田里的晚谷苗儿下得早下得青……
    我那时寄宿在不远的中学里。中学立在凤林溪畔一个平坦的山顶上,原先是一个庵堂,人们习惯称它作“南楠庵”。每逢中秋,总是要盼到晚自修下课,趁着皎洁的月色,一路沿着山道狂奔。或者抄近路,沿着水边石径,一路听着瀑布惊心动魄的喧腾、小溪的丁冬,越过田野,来到那欢乐的灯光下面,分一口最新鲜的香糯“麻糍”。
    更有趣的是捕鱼。那是们的。我们那时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月光,白沙似的皑皑一片。雾气还没有上来。青蛙在秧田和池塘里“呱呱”欢唱。我们背上渔网,提上竹篓,就出发了。田野下面就是凤林溪畔的沙地,竹筏一条条横卧着。我们选中一条又宽又大的,一起推下溪去。堂堂撑篙,表弟负责撒网。我是生手,就坐稳了看。竹篙支动,水里的月亮就破了,碎了,象一潭玉屑沉浸在清波里。两边是黑郁郁的田野、静穆的村庄、凝滞的绵延而高耸的山峰。清风习习,迎着脸颊温柔地滑过。
    我们横穿溪流张网。然后,避到一处水流缓慢的地方,躺在筏上听唱歌。小的时候热衷于演戏,招了几个差不多大的玩伴,在自家堂前搭了台子,居然有许多人来看!我至今记得,她唱的那一曲“好山好水好风光”。那甜润清亮的嗓音划破水面的寂静、月下的宁谧,象清风一样,拂在我们的心田上。接着,是开始的鬼把戏。皓月映波,雾气渺茫,恍非人境。的“鬼怪”登场了。有一个滩里淹了许多人,鬼怪一个接一个出现哪!专门捉小孩!——这个滩就在这里!堂弟吓得先哭开了,我们毛骨悚然地叫嚷着赶快离开。突然得意忘形,“哈哈哈哈”笑开了,捧着肚子前仰后偃。
    夜深了,我们收网回去。网拉起来,沉沉的。大大小小的鱼,象宝物似的一个接着一个被收拾到鱼篓里,总不少于半篓。于是,接下来的两天,饭桌上便有几碗鲜色。阿姨用辣椒、大蒜了,不放酱油,放的是钵里现晒着的六月酱,特香特甜。我们四个少年娃,见了这“劳动成果”,都跟猫似的,不消两顿,就给解决了,更是吃鱼不吐骨头。
    念完,教起,每念及《赤壁赋》“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便怀念起那些岁月来。离开家乡已经十五年了,不曾再有那样的山水、月光之娱。望着眼前城里长大的,虽试图尽力去描绘那空灵神妙、物我两望的妙境,总觉枉然。
    于是更庆幸自己有那样一个美妙的少年。手头有一本的词集,其中一则记录了82年“南楠庵”下月夜捕鱼的情景:
    渔歌子*观音渔

    明月盈滩水闪光,匆匆渔火两人张。溪鹭闯,篓鱼慌,渔归问酒举炊忙。
    词末做了详细的注释,云筑石围堰以摸洞抓鱼时,双手合掌做观音状,遂称为“观音渔”。这填词的是家乡一代名医之后,县志上都作了详载。我半途转学回老家有幸做了他的关门。我记得一次写了一篇捕鱼的作文,他将我叫唤了去,轻轻地笑着,问我是真的吗?我响着喉咙很肯定地回答:是真的。他便笑得更灿烂了。他说,月光皎洁的夜晚,鱼是不多的,更不会自己跳出水面。后来才知道,他不仅自己捕鱼、种地、摘茶还能亲手设计房子、搭模型、砌房子、治病,作诗、作词、作文、作画、剪纸,竟是无一不精。甚至退休了,为了解决春汛夏旱,还为村里筹谋,兴修了水利。能受教于这样的,不是三生有幸吗?尤其他的品德为人,更如这满月的清光,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凤林溪水不再浩浩汤汤,上游架起了几座电站,水浅了,流缓了,河细了。我和也早已拖儿挈女。表弟早逝也快十五年了。也遇了车祸,头颅受损,万幸捡得一条性命,但还时时记挂着我。白天,打个电话回去,询问阿姨伯父可都好。说,瘦了,人都精瘦了,忙着场的生产管理。又听舅舅说,琢磨着要把工场开到县城去,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招不到人。
    于是,我知道,我只能坐在阳台上,徒然空想了。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们都老了,都安闲了,都可以停歇下来了,都完成了自己为人子为人女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也许,某一个夜晚,我们还会一齐推下一条又大又阔的竹筏,一路唱着轻歌,荡漾在凤林溪上吧!
    夜凉了,月已中天了。我还是进屋吧!明月有知,该为我圆了此梦吧!

    清明遐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漫漫哀思,悠悠伤怀,在这凄冷的节日里,迷惘的思绪如缕缕凉风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店后,定是一片荒凉的坟墓,那里屹立着民族的魂魄。缥缈如烟的细雨,为这凄清的节日披上一层伤感而又销魂的挽衣。
    思绪纷飞,抵达汨罗江畔不朽的堤岸,听屈大夫低沉地哀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而犹不悔!”世态炎凉,统治黑暗,污浊的现实中容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躯,只有汨罗江滔滔巨浪才能读懂屈大夫千疮百孔的心灵。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人们用端午节祭奠屈原,然而在这清明落寞的节日里,又有谁去听听屈原跳动的心?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迈,不是,是悲壮,是哀恸,是为屈原,一代民族魂魄逝去而奏响的挽歌。端午佳节,喜庆不是人们的过错。汨罗江畔,龙舟拂水而过,人们的呐喊与助威却与屈原投江的苍凉悲壮形成强烈的反差。喜庆不属于屈原,只有这清明的萧瑟才足以抚慰逝去的灵魂。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这是清明的装束,是忠贞的色彩。没有春节的声声爆竹,没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没有元宵佳节的张灯结彩。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有的是燃灰,是香熏,是泪水,是面对深邃苍穹最真挚、最诚恳的缅怀和祈祷。
    清明,属于精忠报国的岳飞,属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属于赤血丹心的文天祥——八百里路,开拓与进取是不尽的动力;三十功名,与民族是不灭的情怀。
    收回思绪,站在列祖列宗的墓前,我为民族的脊梁烧一柱香。清明节,你们就是不朽的忠魂!

    心灵的节日

    花的缤纷,叶的凋零,乃至一滴露水的坠落都能引发无限感触,那么节日呢?
    三千年的咀嚼,那些节日,早已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日子,它牵系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感,是一个民族跳动的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寄托了一个民族对故人的哀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诠释了一个民族对团圆的渴望……
    端午节,一个节日何以持续了两千年?也许在你的心中,端午节就是飘飘渺渺的屈原、密密麻麻的粽子、浩浩荡荡的龙舟。可是当你想到那个“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时代,想到那个面容枯槁、行吟河畔的楚大夫,想到《离》《九章》《天问》,想到爱国爱民、嫉恶如仇、宁不屈……你才恍然发现,自己错了。原来那沉向江底的粽子恰恰是民族文化的积淀,那驰于江面的龙舟托起的却是炽热的灵魂。
    端午节,心灵的节日——文化的积淀,民族的纪念,持续了两千年!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寂寞的长安城被花灯点燃。这一夜,封建社会似乎没有了等级的森严,紧闭的皇城也为元宵节而敞开,就连卑微的宫女都可以尽享长安街头的繁华。夜市上,王公贵族、平民布衣眼中的花灯,是同样的炫目!
    唐朝——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封建社会的盛世,象征着开放、包容、繁盛,是民族的骄傲。为了这页历史不致荒芜,不致被人遗忘,今夜,长安城的花灯是那样明亮,显示出了民族开放的胸怀!
    元宵节,心灵的节日——平等的向往、民族的开放,颠覆着腐朽的封建王朝!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圣诞节、节、感恩节等“洋节”,请不要轻易叹息崇洋媚外、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要知道,这正显示了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和接纳,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博大。
    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次民族心的跳动、都是一次民族灵魂的升华。
    节日,心灵的节日!

    愉快的春节
    今天,听婆婆说明天要带我去赶集,我顿时乐得喜笑颜开,一蹦三尺高,活像只快乐的小兔子,情不自禁地高声喊道:“哦,婆婆对我真是太好了!”婆婆忙说:“哎哎哎,别跳别跳,你别高兴得太早了,我丑话说在前面,赶集是要早起的,你能起得来就去,起不来就别去了,赶集的人多又杂乱,你可能会走丢的!”我嘟囔道:“哎呀,婆婆,四天才赶一次集,好不容易才有一次机会,您就别扫我的兴了,让我去吧。”“好好好,明天早点起来”,婆婆刮了一下我的鼻子说。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明天就要赶集了,兴奋不已,难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兴高采烈地摇醒还在睡梦中的婆婆,说:“好婆婆,快起吧,您忘了今天要去赶集吗?”“别烦我,你看才几点呀?”婆婆睡意惺松地从枕下掏出手表,我一看才凌晨五点,便抱歉地扶婆婆躺下,说:“对不起哦,我不吵你了,只是我太兴奋了,想早点去赶集,您再睡一会,我可睡不着了,我得起来了。”“呼—呼”,这定睛一看,哈,婆婆又像个般地沉浸在梦乡中了……
    过了半小时,我们梳洗完毕就一人挎着个篮子出发了。到了街上,我叫道:“哇,只道行路早,更有早行人呀。才六点多一点,街上已经是人来人往、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水泄不通了耶!”婆婆说“别大惊小怪的,注意形象。”“对不起,我从来没看见这么早就有这么多人的场面,一下子用了五个形容车多、人也多的成语了,失态失态。”“赶紧走吧,我们可不能落在后面了”,婆婆笑盈盈地说。于是,我们也不甘示弱地加入了抢购大。不一会儿,我们的篮子便快装满了,这时,我们走到了一个地方,只见里三层外三层围了很多人,我们好奇地走过去,婆婆好不容易才打听到原来是卖葱的,因为价廉物美,才一元钱一斤,所以引来了许多买葱的人,婆婆见了也动了心,可是她因为心宽体胖,便叫我往人堆里挤,我说:“这样不太好吧,这么做毕竟是不讲文明礼貌的表现呀。”婆婆急急地说:“没事,赶集是‘赶急’的谐音,意思是不仅要起得早,还要买得快,快挤进去吧”。我深知“婆命难违”,便灵机一动,使了个雕虫小技,我先挤了进去,过几分钟便空手出手,对婆婆说:“人太多了,几乎鞋子挨着鞋子,我拿不到”,说着自己也仍不住笑了起来,可不知是婆婆有特异功能深藏不露还是怎么着,我说完话,她居然猜透了我的心思,摸了一下我的头说:“我看,不是拿不到是不想和别人抢吧”。我伸了伸舌头。婆婆说:“既然你不想和别人抢,那我们就排队吧”。等我们买了葱,便急急忙忙地去卖的市场了。过了一会儿,我忽然觉得少了什么,仔细盯着婆婆看:啊,丢了一个篮子!“这下糟了,篮子丢了,婆婆!”“什么,篮子丢了?”婆婆也大吃一惊。“我还以为您拿着呢”。我小声说。“我还以为你一直拿着呢?快想想,会丢在哪儿?”婆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可能是在卖葱的那儿,我们回去找找吧”,我无可奈何地说。“算了,没用了,肯定找不到了”,婆婆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好人多”,我坚决地说,“我们还是去看一看吧”。婆婆总算同意了,我们立即“快马加鞭”地赶到了卖葱的地方,只见这时只有老板一个人站在那里,面前端端正正地放着我们的篮子,老板热情地说:“是不是你们的篮子,在我这儿呢,我看到后,立即代你们保管好,菜一样也不少,全在篮子里”,说着便把篮子递给了婆婆,婆婆和我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她看见篮子都快满了,菜都快掉了,便又盛情地拿出两个新袋让我们把菜放在袋里。看到老板这么热情、善良,我仿佛看到了新年的美好希望,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多好啊。
    回到婆婆家以后,我不禁思绪万千:农村变化可真大呀,大家的日子好过了,社会风气也改变了,真是太好了!

    春节文化的传承八骏嘶风传捷报,五羊跳跃展新图。
    花红桃艳,金桔满盘,喜气洋洋华夏儿女策马赴羊年,春节年年过,今年过节又不一般。俗话说“俗随时变”,春节习俗传承、演变到今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许多变化,回望过去,每个时代都各有风格:
    50年代的年夜饭:几斤吃几天
    60年代的潇洒:在广阔天地里过年
    70年代的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
    80年代的:看春节联欢晚会
    90年代的拜年话:健康排第一
    现代社会花样更多,过几年一个样,呼机拜年,电话祝福,短信传情,餐馆年夜饭,旅游过大年。但这毕竟是少数时尚弄潮儿的好戏,大众的呼声是,年越过越淡了。可不是,这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临。庆丰收,祭祖和驱鬼,这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特别是城市的新生代们,不仅摆脱了农耕,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春节庆丰收祭祖的意义消失了,人们现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驱鬼也取消了。守岁,它是年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省略的话,那肯定会影响到年节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是为了祈求长命百岁,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说话、、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
    第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进主义。他们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把科学与信仰对立起来,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结果春节民俗中许多传统内容、信仰内容被破坏。例如,把公历第一天称为"新年",而把传统的历法新年改称春节,淡化了、模糊了春节的"新年"含义。以致于有人想取消春节,用阳历年取代春节。
    第三,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了冲击。物质享受为主的春节气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现代生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也需要多样化的节日。不同层位的人们大可从那些节日中获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应该是最具有魅力的,一个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于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强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导地位才能更突现出来。
    第四,如今,平时工作日的缩短,休息、时间的增多,使得过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时间。城镇温饱基本解决,也不再等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走亲戚,而是精神压力寻求解放,想着可以哪里去玩,玩什么,怎么玩?
    时代不断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题却始终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正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 无论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春节家庭团聚的习俗至今相传,人们再苦再累,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好好过,这是个人生理调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调整与社会关系调整的需要。无论是旅游过年、上网过年、还是晚会过年,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与民族的需要。
    一种民俗的传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当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民俗心理必然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心理变化并不似社会变迁那样快,需要与新的生活方式进行长时间的整合。春节作为一个民俗,在社会的发展逐步摆脱农业主导而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时候,去与留就是纯自然选择,而不能人为干预,其保留的也将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民众在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 我们只有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才可能建构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承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进,让它成为世界同乐的佳节!

    春节趣事
    每当我看到人们过春节那喜洋洋的照片和节目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年初五我干的一件“傻事”。
    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传统的送年也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上6个。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好运早来;如果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会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初五晚上,我们吃饺子送年。在吃第一个饺子时,只听见“咯噔”一声,第一个钱被吃着了,他露出了得意地笑容。这时,妈妈也学着的样子说:“你猜这个饺子里有没有东西?”我想:妈妈一向爱开玩笑。自信地说:“没有!”结果第一块糖又被妈妈吃着了。现在就我还没有吃着东西呢!我非常着急。最后,我吃了20个饺子,只吃出了3块糖,妈妈吃了25个饺子,吃了4个钱,2块糖,吃了30个饺子,吃出了2个钱,1块糖和3个枣,现在只剩下了10个饺子,我不甘心落后想:这10个饺子里肯定有3个枣,虽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还是抵不住枣饺子的。我揉了揉肚子,不由自主的又吃了两个饺子,可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看了看一向争强好胜的和妈妈,他们悠闲的吃着别的菜,好像并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我不管那么多,又吃了5个饺子,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了?我看了看他们的“战利品”没有多呀?就在这时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夹这3个饺子,我看了他们的动作,想:这最后的3个枣,一定就在这三个饺子里!我连忙拿起筷子夹起这三个饺子就往嘴里送,一咬,怎么一个枣也没有。这时,笑着说:“厨房里还有一盘饺子没煮。”我跑到厨房一看,果然还有一盘饺子没煮呢,我后悔不已。恰好这3个枣就是不在这10个饺子里。

    浏览 215赞 80时间 2023-12-18
  • superman0810

    引用z871904626的回答:
    假日
    除了奥运,还有另一样令人关注的事情——黄金周缩短了,而我国的几大传统节日也有了正式的法定假期。可以放假,固然是欢天喜地的事,但节日与被放假的关系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讨论:节日是不是一定要放假呢?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节日需要正式的假期。中央实施新的假期政策,或多或少是受了外国抢占我们的传统节日的行为的刺激。与其任由其激起我国民族的情绪的无限宣泄,不如拿出实际的政策加以弥补。我想,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是中国节日还是外国节日,放假是首先是对于一种节日的基本尊重。节日再有文化内涵,再有传统气息,不放假人们始终感到不是滋味。况且这也是人心所向——以前人们特地请假过节日的不在少数。过好一个节日,有假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必要前提。
    但需要假日不等于节日就是假日。我们看节身,它是一种文化的衍生物,它有着与生俱来的特定意义与特殊的文化内涵。过端午节是对屈原的纪念,过清明节是对先人的缅怀或是对春天的向往,而劳动节则是对广大劳动的尊敬,国庆节是对归属感、国民自豪感的提升……要说还有一大堆。正式节日有这些特殊的内涵,我们才要特意地去“过”。但现在有人却把目光放在“有假还是没假”上面——有时连我都不禁这样想。我也知道大家工作劳累,需要休息,但“放假”显然不是这些美好节日的重点。我们现在“假”的意识似乎太强,也难怪杨锦麟先生也感叹:“关于‘五四’节的问题,人们只围绕放假半天还是放假一天纷纷扰扰,冲淡了不少‘五四’的气氛”
    假期对于节日,其实是给我们过好这个节的客观条件。春节中有人写对联、贴年画、剪窗花,一家人年夜饭后猜谜、讲过年的画面可否重现?端午节里人们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理解又能否再深一层?中秋月圆时是否更珍惜家人团员的时刻?法律给了我们假日,我们再也没有因学习工作忙而忽略这些节日价值的借口。假日给了我们时间,我们更应充分体会节日,而不是用睡觉、上网来填充这些盼望已久的日子。有了假日,是为了让我们正确认识节日,而不是“劳动节不劳动”。
    节日需要假日,但节日远不像普通假日一般空虚、单薄。我想每一个受惠于新假日政策的人,都不应忘记这一点。

    中秋

    过几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银,我独坐于阳台牵牛花花架下,一盏清茗,一册薄词。清辉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静静流泻……
    不由想起家乡来了。
    家乡的中秋是热闹的、恬适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箩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进竹篓里,当家的早歇了农活,在河塘边洗干净了泥脚,掮着糯米饭篓过来了。舂糯米团一般在晒谷场上进行。白天,白炽灯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黄瓜架儿、晾衣杆儿,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觉的石臼被搬出来了,木头楔子捣得香喷喷的糯米团,又滑又嫩。那捣楔子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男人,也有身杆精瘦、面色红润得象虾子一样的老头。蹲在边上,手往石臼里捋着的是。的手臂上卷着袖子,不白,夏忙晒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团上翻腾,象泥鳅一样润滑。男人的背脊光着,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们侧身一个马步,双手起楔子,前腿膝盖一伸一曲,脚板“哼哧哼哧”地踩着节奏,简直是翩然起舞。优美的“哼哧”声招徕许多看客。看客们三五成,坐着、蹲着、靠着四周的矮墙垛。们拉家常,比谁的衣服料子鲜;男人们话庄稼,比谁家的稻子收成好;们不错过这个好机会,放着胆子追逐嬉戏。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边上了。人们赞美男人的好筋骨,赞人糯米煮得香,赞美这家的黄瓜杈攀得高,赞美那家田里的晚谷苗儿下得早下得青……
    我那时寄宿在不远的中学里。中学立在凤林溪畔一个平坦的山顶上,原先是一个庵堂,人们习惯称它作“南楠庵”。每逢中秋,总是要盼到晚自修下课,趁着皎洁的月色,一路沿着山道狂奔。或者抄近路,沿着水边石径,一路听着瀑布惊心动魄的喧腾、小溪的丁冬,越过田野,来到那欢乐的灯光下面,分一口最新鲜的香糯“麻糍”。
    更有趣的是捕鱼。那是们的。我们那时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月光,白沙似的皑皑一片。雾气还没有上来。青蛙在秧田和池塘里“呱呱”欢唱。我们背上渔网,提上竹篓,就出发了。田野下面就是凤林溪畔的沙地,竹筏一条条横卧着。我们选中一条又宽又大的,一起推下溪去。堂堂撑篙,表弟负责撒网。我是生手,就坐稳了看。竹篙支动,水里的月亮就破了,碎了,象一潭玉屑沉浸在清波里。两边是黑郁郁的田野、静穆的村庄、凝滞的绵延而高耸的山峰。清风习习,迎着脸颊温柔地滑过。
    我们横穿溪流张网。然后,避到一处水流缓慢的地方,躺在筏上听唱歌。小的时候热衷于演戏,招了几个差不多大的玩伴,在自家堂前搭了台子,居然有许多人来看!我至今记得,她唱的那一曲“好山好水好风光”。那甜润清亮的嗓音划破水面的寂静、月下的宁谧,象清风一样,拂在我们的心田上。接着,是开始的鬼把戏。皓月映波,雾气渺茫,恍非人境。的“鬼怪”登场了。有一个滩里淹了许多人,鬼怪一个接一个出现哪!专门捉小孩!——这个滩就在这里!堂弟吓得先哭开了,我们毛骨悚然地叫嚷着赶快离开。突然得意忘形,“哈哈哈哈”笑开了,捧着肚子前仰后偃。
    夜深了,我们收网回去。网拉起来,沉沉的。大大小小的鱼,象宝物似的一个接着一个被收拾到鱼篓里,总不少于半篓。于是,接下来的两天,饭桌上便有几碗鲜色。阿姨用辣椒、大蒜了,不放酱油,放的是钵里现晒着的六月酱,特香特甜。我们四个少年娃,见了这“劳动成果”,都跟猫似的,不消两顿,就给解决了,更是吃鱼不吐骨头。
    念完,教起,每念及《赤壁赋》“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便怀念起那些岁月来。离开家乡已经十五年了,不曾再有那样的山水、月光之娱。望着眼前城里长大的,虽试图尽力去描绘那空灵神妙、物我两望的妙境,总觉枉然。
    于是更庆幸自己有那样一个美妙的少年。手头有一本的词集,其中一则记录了82年“南楠庵”下月夜捕鱼的情景:
    渔歌子*观音渔

    明月盈滩水闪光,匆匆渔火两人张。溪鹭闯,篓鱼慌,渔归问酒举炊忙。
    词末做了详细的注释,云筑石围堰以摸洞抓鱼时,双手合掌做观音状,遂称为“观音渔”。这填词的是家乡一代名医之后,县志上都作了详载。我半途转学回老家有幸做了他的关门。我记得一次写了一篇捕鱼的作文,他将我叫唤了去,轻轻地笑着,问我是真的吗?我响着喉咙很肯定地回答:是真的。他便笑得更灿烂了。他说,月光皎洁的夜晚,鱼是不多的,更不会自己跳出水面。后来才知道,他不仅自己捕鱼、种地、摘茶还能亲手设计房子、搭模型、砌房子、治病,作诗、作词、作文、作画、剪纸,竟是无一不精。甚至退休了,为了解决春汛夏旱,还为村里筹谋,兴修了水利。能受教于这样的,不是三生有幸吗?尤其他的品德为人,更如这满月的清光,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凤林溪水不再浩浩汤汤,上游架起了几座电站,水浅了,流缓了,河细了。我和也早已拖儿挈女。表弟早逝也快十五年了。也遇了车祸,头颅受损,万幸捡得一条性命,但还时时记挂着我。白天,打个电话回去,询问阿姨伯父可都好。说,瘦了,人都精瘦了,忙着场的生产管理。又听舅舅说,琢磨着要把工场开到县城去,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招不到人。
    于是,我知道,我只能坐在阳台上,徒然空想了。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们都老了,都安闲了,都可以停歇下来了,都完成了自己为人子为人女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也许,某一个夜晚,我们还会一齐推下一条又大又阔的竹筏,一路唱着轻歌,荡漾在凤林溪上吧!
    夜凉了,月已中天了。我还是进屋吧!明月有知,该为我圆了此梦吧!

    清明遐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漫漫哀思,悠悠伤怀,在这凄冷的节日里,迷惘的思绪如缕缕凉风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店后,定是一片荒凉的坟墓,那里屹立着民族的魂魄。缥缈如烟的细雨,为这凄清的节日披上一层伤感而又销魂的挽衣。
    思绪纷飞,抵达汨罗江畔不朽的堤岸,听屈大夫低沉地哀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而犹不悔!”世态炎凉,统治黑暗,污浊的现实中容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躯,只有汨罗江滔滔巨浪才能读懂屈大夫千疮百孔的心灵。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人们用端午节祭奠屈原,然而在这清明落寞的节日里,又有谁去听听屈原跳动的心?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迈,不是,是悲壮,是哀恸,是为屈原,一代民族魂魄逝去而奏响的挽歌。端午佳节,喜庆不是人们的过错。汨罗江畔,龙舟拂水而过,人们的呐喊与助威却与屈原投江的苍凉悲壮形成强烈的反差。喜庆不属于屈原,只有这清明的萧瑟才足以抚慰逝去的灵魂。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这是清明的装束,是忠贞的色彩。没有春节的声声爆竹,没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没有元宵佳节的张灯结彩。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有的是燃灰,是香熏,是泪水,是面对深邃苍穹最真挚、最诚恳的缅怀和祈祷。
    清明,属于精忠报国的岳飞,属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属于赤血丹心的文天祥——八百里路,开拓与进取是不尽的动力;三十功名,与民族是不灭的情怀。
    收回思绪,站在列祖列宗的墓前,我为民族的脊梁烧一柱香。清明节,你们就是不朽的忠魂!

    心灵的节日

    花的缤纷,叶的凋零,乃至一滴露水的坠落都能引发无限感触,那么节日呢?
    三千年的咀嚼,那些节日,早已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日子,它牵系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感,是一个民族跳动的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寄托了一个民族对故人的哀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诠释了一个民族对团圆的渴望……
    端午节,一个节日何以持续了两千年?也许在你的心中,端午节就是飘飘渺渺的屈原、密密麻麻的粽子、浩浩荡荡的龙舟。可是当你想到那个“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时代,想到那个面容枯槁、行吟河畔的楚大夫,想到《离》《九章》《天问》,想到爱国爱民、嫉恶如仇、宁不屈……你才恍然发现,自己错了。原来那沉向江底的粽子恰恰是民族文化的积淀,那驰于江面的龙舟托起的却是炽热的灵魂。
    端午节,心灵的节日——文化的积淀,民族的纪念,持续了两千年!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寂寞的长安城被花灯点燃。这一夜,封建社会似乎没有了等级的森严,紧闭的皇城也为元宵节而敞开,就连卑微的宫女都可以尽享长安街头的繁华。夜市上,王公贵族、平民布衣眼中的花灯,是同样的炫目!
    唐朝——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封建社会的盛世,象征着开放、包容、繁盛,是民族的骄傲。为了这页历史不致荒芜,不致被人遗忘,今夜,长安城的花灯是那样明亮,显示出了民族开放的胸怀!
    元宵节,心灵的节日——平等的向往、民族的开放,颠覆着腐朽的封建王朝!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圣诞节、节、感恩节等“洋节”,请不要轻易叹息崇洋媚外、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要知道,这正显示了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和接纳,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博大。
    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次民族心的跳动、都是一次民族灵魂的升华。
    节日,心灵的节日!

    愉快的春节
    今天,听婆婆说明天要带我去赶集,我顿时乐得喜笑颜开,一蹦三尺高,活像只快乐的小兔子,情不自禁地高声喊道:“哦,婆婆对我真是太好了!”婆婆忙说:“哎哎哎,别跳别跳,你别高兴得太早了,我丑话说在前面,赶集是要早起的,你能起得来就去,起不来就别去了,赶集的人多又杂乱,你可能会走丢的!”我嘟囔道:“哎呀,婆婆,四天才赶一次集,好不容易才有一次机会,您就别扫我的兴了,让我去吧。”“好好好,明天早点起来”,婆婆刮了一下我的鼻子说。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明天就要赶集了,兴奋不已,难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兴高采烈地摇醒还在睡梦中的婆婆,说:“好婆婆,快起吧,您忘了今天要去赶集吗?”“别烦我,你看才几点呀?”婆婆睡意惺松地从枕下掏出手表,我一看才凌晨五点,便抱歉地扶婆婆躺下,说:“对不起哦,我不吵你了,只是我太兴奋了,想早点去赶集,您再睡一会,我可睡不着了,我得起来了。”“呼—呼”,这定睛一看,哈,婆婆又像个般地沉浸在梦乡中了……
    过了半小时,我们梳洗完毕就一人挎着个篮子出发了。到了街上,我叫道:“哇,只道行路早,更有早行人呀。才六点多一点,街上已经是人来人往、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水泄不通了耶!”婆婆说“别大惊小怪的,注意形象。”“对不起,我从来没看见这么早就有这么多人的场面,一下子用了五个形容车多、人也多的成语了,失态失态。”“赶紧走吧,我们可不能落在后面了”,婆婆笑盈盈地说。于是,我们也不甘示弱地加入了抢购大。不一会儿,我们的篮子便快装满了,这时,我们走到了一个地方,只见里三层外三层围了很多人,我们好奇地走过去,婆婆好不容易才打听到原来是卖葱的,因为价廉物美,才一元钱一斤,所以引来了许多买葱的人,婆婆见了也动了心,可是她因为心宽体胖,便叫我往人堆里挤,我说:“这样不太好吧,这么做毕竟是不讲文明礼貌的表现呀。”婆婆急急地说:“没事,赶集是‘赶急’的谐音,意思是不仅要起得早,还要买得快,快挤进去吧”。我深知“婆命难违”,便灵机一动,使了个雕虫小技,我先挤了进去,过几分钟便空手出手,对婆婆说:“人太多了,几乎鞋子挨着鞋子,我拿不到”,说着自己也仍不住笑了起来,可不知是婆婆有特异功能深藏不露还是怎么着,我说完话,她居然猜透了我的心思,摸了一下我的头说:“我看,不是拿不到是不想和别人抢吧”。我伸了伸舌头。婆婆说:“既然你不想和别人抢,那我们就排队吧”。等我们买了葱,便急急忙忙地去卖的市场了。过了一会儿,我忽然觉得少了什么,仔细盯着婆婆看:啊,丢了一个篮子!“这下糟了,篮子丢了,婆婆!”“什么,篮子丢了?”婆婆也大吃一惊。“我还以为您拿着呢”。我小声说。“我还以为你一直拿着呢?快想想,会丢在哪儿?”婆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可能是在卖葱的那儿,我们回去找找吧”,我无可奈何地说。“算了,没用了,肯定找不到了”,婆婆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好人多”,我坚决地说,“我们还是去看一看吧”。婆婆总算同意了,我们立即“快马加鞭”地赶到了卖葱的地方,只见这时只有老板一个人站在那里,面前端端正正地放着我们的篮子,老板热情地说:“是不是你们的篮子,在我这儿呢,我看到后,立即代你们保管好,菜一样也不少,全在篮子里”,说着便把篮子递给了婆婆,婆婆和我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她看见篮子都快满了,菜都快掉了,便又盛情地拿出两个新袋让我们把菜放在袋里。看到老板这么热情、善良,我仿佛看到了新年的美好希望,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多好啊。
    回到婆婆家以后,我不禁思绪万千:农村变化可真大呀,大家的日子好过了,社会风气也改变了,真是太好了!

    春节文化的传承八骏嘶风传捷报,五羊跳跃展新图。
    花红桃艳,金桔满盘,喜气洋洋华夏儿女策马赴羊年,春节年年过,今年过节又不一般。俗话说“俗随时变”,春节习俗传承、演变到今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许多变化,回望过去,每个时代都各有风格:
    50年代的年夜饭:几斤吃几天
    60年代的潇洒:在广阔天地里过年
    70年代的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
    80年代的:看春节联欢晚会
    90年代的拜年话:健康排第一
    现代社会花样更多,过几年一个样,呼机拜年,电话祝福,短信传情,餐馆年夜饭,旅游过大年。但这毕竟是少数时尚弄潮儿的好戏,大众的呼声是,年越过越淡了。可不是,这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临。庆丰收,祭祖和驱鬼,这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特别是城市的新生代们,不仅摆脱了农耕,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春节庆丰收祭祖的意义消失了,人们现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驱鬼也取消了。守岁,它是年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省略的话,那肯定会影响到年节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是为了祈求长命百岁,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说话、、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
    第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进主义。他们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把科学与信仰对立起来,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结果春节民俗中许多传统内容、信仰内容被破坏。例如,把公历第一天称为"新年",而把传统的历法新年改称春节,淡化了、模糊了春节的"新年"含义。以致于有人想取消春节,用阳历年取代春节。
    第三,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了冲击。物质享受为主的春节气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现代生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也需要多样化的节日。不同层位的人们大可从那些节日中获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应该是最具有魅力的,一个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于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强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导地位才能更突现出来。
    第四,如今,平时工作日的缩短,休息、时间的增多,使得过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时间。城镇温饱基本解决,也不再等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走亲戚,而是精神压力寻求解放,想着可以哪里去玩,玩什么,怎么玩?
    时代不断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题却始终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正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 无论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春节家庭团聚的习俗至今相传,人们再苦再累,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好好过,这是个人生理调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调整与社会关系调整的需要。无论是旅游过年、上网过年、还是晚会过年,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与民族的需要。
    一种民俗的传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当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民俗心理必然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心理变化并不似社会变迁那样快,需要与新的生活方式进行长时间的整合。春节作为一个民俗,在社会的发展逐步摆脱农业主导而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时候,去与留就是纯自然选择,而不能人为干预,其保留的也将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民众在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 我们只有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才可能建构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承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进,让它成为世界同乐的佳节!

    春节趣事
    每当我看到人们过春节那喜洋洋的照片和节目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年初五我干的一件“傻事”。
    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传统的送年也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上6个。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好运早来;如果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会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初五晚上,我们吃饺子送年。在吃第一个饺子时,只听见“咯噔”一声,第一个钱被吃着了,他露出了得意地笑容。这时,妈妈也学着的样子说:“你猜这个饺子里有没有东西?”我想:妈妈一向爱开玩笑。自信地说:“没有!”结果第一块糖又被妈妈吃着了。现在就我还没有吃着东西呢!我非常着急。最后,我吃了20个饺子,只吃出了3块糖,妈妈吃了25个饺子,吃了4个钱,2块糖,吃了30个饺子,吃出了2个钱,1块糖和3个枣,现在只剩下了10个饺子,我不甘心落后想:这10个饺子里肯定有3个枣,虽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还是抵不住枣饺子的。我揉了揉肚子,不由自主的又吃了两个饺子,可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看了看一向争强好胜的和妈妈,他们悠闲的吃着别的菜,好像并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我不管那么多,又吃了5个饺子,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了?我看了看他们的“战利品”没有多呀?就在这时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夹这3个饺子,我看了他们的动作,想:这最后的3个枣,一定就在这三个饺子里!我连忙拿起筷子夹起这三个饺子就往嘴里送,一咬,怎么一个枣也没有。这时,笑着说:“厨房里还有一盘饺子没煮。”我跑到厨房一看,果然还有一盘饺子没煮呢,我后悔不已。恰好这3个枣就是不在这10个饺子里。 全部都对了,就是字难看像个牛眼睛

    浏览 243赞 124时间 2022-12-04

描写节日的作文(600字)

一定要是600字哦!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