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有那些特点?

Vivian8685 2021-09-18 16:44 271 次浏览 赞 153

最新问答

  • 果果果大美

    1、民间舞蹈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其以芦笙舞最广。苗族酷爱芦笙,有“芦笙民族”之美誉。

    2、舞蹈节奏

    每到节日,人们在芦笙、铜鼓和木鼓伴奏下,随着节奏特殊性,敲击鼓心、鼓边、鼓槌形成三种不同的音效组成乐句,不同的节奏变化下翩翩起舞。鼓点刚劲有力,节奏的处理缓而不懈、快而不乱。

    3、舞蹈体态

    舞蹈时的体态、动律以及不时出现的顺边甩手、摆,不仅体现了苗族舞蹈轻泼的风格,同时也有炫耀本民族美丽服饰的舞姿、鼓谱以及手持芦笙的方法等,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4、基本手型

    自然掌形:四指自然并拢,虎口自然张开,掌心放松。 掌形:四指并拢,虎口自然张开,五指平伸。空握拳:空心握拳。

    5、动律

    上挑动律、下沉动律。(过程中上身以腰为轴后倒、前收胯,前腆腰后撅,动作粗旷奔放,体现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特征)。

    6、基本手位:

    压裙手:双手体旁斜下按掌,指尖略上翘。

    开花手:

    1、双开花:双手体旁斜上托掌。

    2、单开花:一手双开花,一手压裙手。

    压铃手:双手肘架起,手尖于腹前相对。 弓形手:一手体旁沉肘屈臂,一手体旁架肘屈臂,空握拳。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 苗族舞蹈

    浏览 284赞 76时间 2024-02-01
  • 0密星猛龙0

    苗族舞蹈的特点:

    一、颠簸动律

    苗族聚居地多为山路崎岖地带,人在行走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颠簸或者晃动的感觉。因为有了这些经验,苗族人才创造产生了苗族舞蹈中的颠簸动律。

    其动律特点是:以胸腰为中心,上下翻动,上下起伏,并且保持翻动的连贯性和链条性。其颠簸动律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肢体的幅度大小,面部的表现,力度的大小,节奏的变化快慢等来表现出复杂的感情波动。

    例如苗族舞蹈《黛帕》就表现出这一动律。演员随着柔和的音乐,双手上下晃动至脖颈前方,配合胸腰的起伏和双脚的行走。

    二、赶鸭动律

    苗族地区山环水绕,他们常常在河边玩耍,也会在水中养鸭子等生物。苗族通过观察鸭子走路时点头、身子摇摆的特点,将其融入舞蹈动作中,形成独特鲜明的赶鸭动律。

    其动律特点是:

    多人成行、双手手掌上翘放于两侧划动,上下小幅度点头;同时脚向前蹭走,整个出现一种摇曳的律动。

    例如苗族舞蹈《走苗山》中,一苗族女子行在走山水间。表现出苗族对自然的热爱。

    三、一顺拐儿动律

    由于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都极为湿润,所以常年都会有雨,人们出门的时候会带雨伞和蓑衣,以为挡雨。

    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候,苗族人会经常将或者其他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手上,双手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没有空闲。但是当他们看到喜欢的人或者风景的时候,常常会手舞足蹈。这就形成一顺拐儿的韵律风格。

    其动律特点是:同手同脚,同手同头,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运动方向相同。

    四、荡腰动律

    苗族喜欢白色,即爱好银饰。越多越好看,越重越好看。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脖颈银饰——项圈。

    日常生活中,银项圈会随着的运动而晃动,就产生了以腰为发力点,的上下半身左右晃动的荡腰特点。荡腰也会因为不同的方向和动作有着“正反”的不同。

    比如在苗族舞蹈《水姑》里面的荡腰动作一样,展现出苗族姑的水蛇一般的腰和流线身型。

    五、点荡动律

    这个特征来源于苗族身上佩戴的银铃和银制腰带,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只要有晃动,它们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所以苗族人喜欢颤动自己的,让银器发出声音。

    比如苗族舞蹈《银项圈》中,演员们双手举着项圈,开始做点荡动律,声音十分悦耳。

    六、摆胯动律

    苗族的百褶裙因其手工精美、繁复的特点而深受大众喜爱。

    苗族的姑也喜欢穿上属于自己的百褶裙。但是因为其重量不轻,日常活动的时候不会随着而摆动,所以苗族姑喜欢把裙子甩起来,以展示自己美丽的花裙。因此产生了这种“一边摆动胯部,一边摆动双手”的顺边摆胯动作。

    比如苗族舞蹈《山路银河》中的舞蹈动作,苗族姑们边摆胯边摆手,通过不同的队形变化甩出自己光鲜亮丽的裙子。

    苗族舞蹈文化是民族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想要学好苗族舞蹈,就要掌握住属于苗族舞蹈的独特韵律,才能更好的跳出苗族舞。

    浏览 332赞 135时间 2023-12-11
  • 弱智好儿童

    苗族舞蹈的特点是山野味,有古朴、粗犷的风格。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在京城引起轰动。事实上,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记载,自明代起才见诸史籍。苗族文化有着无穷的魅力。种类繁多的舞蹈充分展现了苗族的历史、舞蹈和音乐,将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弘扬出来。苗族的文化、苗族的精神是令人骄傲的,尽管从黄河岸边东海之滨一路走来,历尽艰辛,但仍保持着乐观向上、豁达勇敢的精神,正如舞蹈诗中所表现的,山高水长挡不住看大海的眼光,抑制不住豪情满怀拥抱太阳的凌云壮志。

    浏览 315赞 156时间 2023-02-12
  • Lemonice柠檬冰

    苗族舞蹈

      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飞禽走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的鸣叫和动作,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从此,人们每出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着众多模拟鸟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糜一时了。
      过去,芦笙舞除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跳之外,举行婚礼,丧葬仪式或新屋落成时也跳。后来,每逢年节、欢庆丰收和男女青年进行传统社交活动时都跳。它具有宗教、民俗和文化等多种性质,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以及礼仪性的五种。

      自娱性芦笙——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绕圈而舞。有的地方还有高达丈余的特大号芦笙和各种长短不一的芒筒(一种用大竹筒的低音簧管乐器)在旁伴奏。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尾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奏的曲调而变化。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 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习俗性芦笙舞——第一种是每年过“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芦笙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舞边着芦笙曲“讨花带子”向自己爱慕的姑求爱。在这种场合, 姑若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就会把自己精心编织的花带,含情脉脉地拴在小伙子的芦笙上。 这种形式主要是以芦笙歌传情,所以舞蹈动作幅度不大,舞步也并不复杂。“牵羊”是男青年在前面边边跳,尾随而舞的姑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就把自己亲手编织的美丽花带作为定情的信物,拴在他的腰上,然后牵着花带的一端,跟在小伙子身后踏节而舞。技艺出众的芦笙舞好手,有时竟会同时牵着几个姑舞着走呢!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终能与谁成眷属,那就不尽是月亮场或花场上能见分晓的事了。
      第二种:在广西融水一带。舞时手挽手、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比较简单。参加舞蹈的人数常见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表演性芦笙舞——一般都在节日或集会中以竞技或献技的方式进行表演。有的地方盛行以村寨芦笙队为单位进行集体比赛,如黔东南的从江县、傍洞一带,每逢年节,邻近各村寨以百十人为队同时跳比赛,参加比赛的芦笙队以能奏乐曲的多寡、声音是否优美、谐和以及动作和步法是否丰富、舞蹈的时间是否持久定优胜。有的地方则以个人竞技的方式进行。这种竞技一般都不设规定动作,每个芦笙手都有施展个人技艺的机会。这类芦笙舞的动作以矮步、蹲踢、旋转、腾跃等为多。竞技者有的以动作的节奏多变,迅疾激烈见长;有的则以能完成较多的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十分丰富。盛行于黔西地区的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 和“芦笙拳”;盛行于桂西山区的有“过门坎”、“猴子上树”和“滚地龙”;盛行于黔东南地区的有“牛打架”、“斗鸡”等多种。前两地区所盛行的主要以炫耀高难技巧博取观众的喝采;后一地区所盛行的主要是模仿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出生活的谐趣引人入胜。
      “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地下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奏芦笙边 翻身舞动。

    浏览 252赞 112时间 2021-11-24
  • 早秋2013

    浏览 300赞 125时间 2021-10-11

苗族舞蹈有那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