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务院大部制改革

简单介绍一下

小尾巴摇阿摇 2021-09-19 09:51 482 次浏览 赞 154

最新问答

  • 麻麻是超人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的提法,为推进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综合管理职能合并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职能必须以公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
      一、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有利于整合,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职能,为公众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无缝隙的服务”。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
      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与地方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则地方各级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和设计,综合考虑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制改革反映了地方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普遍愿望。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暑期在全国14个省的调查,很多地方及部门都提出了推进部门整合的意见,这也说明推行大部制改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2.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3.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5.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效应和消极成本。
      三、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1.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加困难,利益部门化。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我们认为,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机制是可供考虑的思路。即:既要在部门的整体层面上构建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也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机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避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有些职权的分工与制约,还需要从与、部门的关系上来考虑。近几年来,一些部门已经在探索这方面的改革。例如,交通部于1998年实施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交通部负责决策、交通部海事局负责监督、交通部所属地方海事机构负责执行的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组织机构体系。
      在大部制改革中还需要着力解决市场监管体制问题。我国市场监管部门过多、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对食品的监督管理,目前是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地方因机构设置不同,涉及食品监管的部门更多,有的省涉及十几个部门,有的省会城市涉及二十几个部门。这种分段监管体制,不仅造成部门职责交叉,提高监管成本,而且降低了监管效能,直接影响到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统一、开放、竞争的要求,将现行涉及市场监管的有关机构整合,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能,以增强监督的统一、公正和有效。
      2.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
      我国目前综合管理职能与专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有效的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综合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一是综合管理部门的基本是服务、协调、指导、监督,主要研究制定战略、重大规划、宏观政策,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各个产业或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为此要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实现从“项目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二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适当拓宽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其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产业或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拟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政策,统筹配置行业,发布行业信息标准,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开展行业执法监督检查,行业相关信息服务。三是设立专司统筹经济社会事务的办事机构,统一协调解决职责交叉和综合管理事务。
      3.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问题
      大部制改革事关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权力利益的调整,应当按照决策科学化、化、程序化的要求,畅通利益表达和意愿诉求渠道,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起草改革总体方案,由中央讨论决定,并由全国审议通过,以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回应性。应当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切实加强行政组织法体系建设,推进行政组织设置、职能和机制运行的法治化。由于受计划经济和部门立法的影响,我国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部门一套法律体系,大部制改革后,有关执法主体、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必要时可以由全国常委会作出有关机构改革中法律适用问题的决定予以解决。同时,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问题,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和实行综合立法。
      4.与其他改革相配套问题
      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彼此促进。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应当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公品的机制,重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公品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更多地采取服务的方式。要按照政事分开、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将大量的技术性、服务性和经办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承担;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良好的社会环境。大部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本质上从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有关权力分离和制约问题,需要与体制、体制相结合来考虑。应当按照十七大确定的“统筹委、和、政协机构设置”的要求,在政治体制的整体架构中确定改革方案和对策措施。
      公共服务型与公共财政具有天然的统一性。推进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应当重视发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西方一些没有组织、人事和编制部门,而机构数量和官员及公务员规模能在数量上控制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立机构和增加公务员需要有预算,而预算需要议会批准。实际上是预算在控制编制,增加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在议会,是不能自我膨胀的。因此,要借鉴发达的经验,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既实现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也实现编制与预算相结合,发挥预算管理改革对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约束作用。此外,要发挥预算制度改革在降低和控制行政成本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预算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5.加强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我国以往的机构改革往往是迫于形势压力,临时应付,一般是从政策阐释的角度提出改革主张,缺乏指导改革实践的较为系统和理性的、前瞻性的理论阐释,导致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换言之,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改革的突出问题。当前,在新形势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大部制,应当着重对我国改革进行理性的反思,从价值选择的角度讨论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制度创新、提高能力的关系。要加强改革与治理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加强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要适应全球化和世界性改革与治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积极借鉴它国经验。要重视实证研究,立足于转型期的中国行政管理实践,调查和总结我国机构设置和改革的经验,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通行做法,通过理论创新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浏览 416赞 102时间 2021-11-07

关于国务院大部制改革

简单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