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弟七章感悟

Rainniebaby 2021-09-19 09:35 314 次浏览 赞 142

最新问答

  • 美食风中沙鸥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能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
    不自生:天地的存在不为自己。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
    邪(yē):同「耶」,疑问词。
    【译文】
    天地的存在是最长久的,天地所以能存在得长久,是由于它不是为自己而存在的,所以就能存在得长久。依此理,圣人应见到利益取谦退的态度,这样反而能处众人之先得大利益,置身纷乱的世事之外,反而能使自身保全。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图私利吗?所以能成就最大的利益。
    【解说】
    对于本章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就是养生之解,另一个方面就是用世之解。
    从养生角度来理解本章比较狭义一些,但很合乎老子本义,也很契合道家的长生久视得道升仙的主旨追求。本章起手,老子先说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已提示我们老子本章主要是讲如何能长生的问题。那么如何长生呢?当然是师法天地「不自生」,具体做法老子提到两点,一是「后其身」,二是「外其身」。后其身应指见俗世利益而不争不竞,不争不竞看似会在俗世利益方面落人之后而有所失,但如此这般不争不竞不起俗人的,则五脏安和,人的精气就不会外泄。人能长保自身精气合于养生之道,那么体道得道则在俗人之先矣,这样一个思路则身先做得道在人之先解。外其身更进一步,不仅不争不竞,甚至要完全置身世事之外,这样就更不会受到俗事的纷扰。后世的道家、道教修道者远离俗世,深山修道,是不是外其身的最佳体现呢?我们似可做此理解和联想。外其身既做此解,则身存做自身本有的真性得以保全解就顺理成章。
    从用世层面理解此章自然广义一些。而且老子在全书中谈到的治政用世思想在很多章节中也有体现。更何况自古先人修道甚至习武都很讲究修之于内,用之于外。也就是把习武练功修道得来的内在功力和体会用于治政、统、齐家。用一个学术的说法就是「内圣」、「外王」。这是否在实践上可以做得到呢?应该说是完全做得到的,万法归一,一切事物中都有那个道,真正修到家,一通百通。象历史上的张良、诸葛亮、刘基等等都可说是有道家一类的内在功力的人物,但他们于乱世都做了帝王的,对于平定天下安民济世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功业。
    但从这个思路和层面理解,很容易导致「阴谋论」,即「后其身」和「外其身」都成了「身先」和「身存」的手段。这样一来「后其身」和「外其身」其用心就很难让人恭维。不过,即便这样理解,我们看老子的本义也决非教导人们行诡谲之术,因为老子在全书中的主旨是要人们返朴归真,行自然无为之道,既然如此,那么《道德经》中的任何一章、任何一段都断不可做谋诡术来理解。至于后世的别有用心的人在《道德经》中揣摩出阴谋诡计出来,那是后世俗人小人的事,不关老子之责。
    我们看从用世的层面理解,老子在本章中主要指出了事物转化的辨证关系。即事物有自然向反方向运动的法则。所以要长生必不当自生,自生之心必是有私利之心,私利之心一动,反而不能长生。这与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和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一以贯之的思想脉胳。所以,要成为得道的圣人不仅不能行诡谲之术,反而要去私心去私,以大道的自然无为的法则来立身处世这才是老子说的「后其身」和「外其身」的真谛。这样一个思路来理解,则「身先」、「身存」都应是行自然无为之道自然得来的果实,而非阴谋手段得遂心愿,此中辨证关系需细细揣摩,没有传流文化的根底,确实有些难以理解。
    我们可举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来加深这一段的理解。据载,朱元璋年少时给财主家放牛,一日与玩伴合伙了财主的牛来吃,吃完了大家不知道朱元璋怎么向财主交待。朱元璋把牛尾巴插在石上,回去后向财主说牛跑到石头里出不来了。结果他自然少不了挨财主的修理。这种敢作敢当的个性一直到他做了义的领袖时都体现得很典型,他总是身先士卒,有难也挺身而出,自己去承担。结果他得到了大家的推重,后来做了皇帝。但如果不是天性如此,谁敢去行这种可能会危及生命的阴谋吗?我看没人有行这种「阴谋」的胆量。
    最后我们再来理解一下本章中的「私」字。「非以其无私邪?」这个私确有私私利之意,与通常的理解应在一个意义上。但「故能成其私」这个私应该做正常的利益解,没有贬义。无论是人也好还是物也好,都有其存在和增益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人或物的「私」。修道的人不以世俗中人追逐的私为目的,而求天人合一,得道成仙,那么他求的道果也可称为他的「私」。同样修佛,修菩萨道者,求的佛果,成就的菩萨果、罗汉果也是其私。这个私大体应是这个含义。

    浏览 448赞 111时间 2023-09-11

老子道德弟七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