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精髓精神是什么?

Too兔rich 2021-09-19 09:46 265 次浏览 赞 87

最新问答

  • 石门小可爱

    "四谛"的字面意思是四个真实不虚的道理,是原始佛教关于人生为何具有苦恼和如何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

    苦谛

    是说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也可以说人生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集谛

    用以揭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人的贪求或"爱"是带来一切苦痛的根本原因,有时把"贪、嗔、痴"看作是万恶之源。说由于有贪爱的,并且对人生的道理无知(无明,或"痴"),便产生追求金钱利益和名誉的思想和行动,达不到目的便产生嗔怒感情,与别人发生和争斗,从而烦恼丛生,不仅生前痛苦不已,并且招致后在"五道"或"六道"中回。

    佛教虽主张一切事物的生灭、聚散是由因缘(各种内外条件)决定的,但也继承了古老的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众生生前由于"无明"、"贪爱"等趋使,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善恶行为("造业"),将导致后灵魂在天界、人间、畜生、饿鬼、的"五道"(加上阿修罗--恶神,为"六道")之间回投生,不能从生苦恼中得到解脱。

    灭谛

    是说灭除贪爱,便断除了产生苦恼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回于生苦海。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从《阿含经》上经常看到释迦牟尼向描述自己达到的至高解脱境界是:
    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意为我的现世生命已经结束,一切烦恼彻底断灭,修行已达,从此将永远地摆脱生回。这就是"灭谛"的实现,也就是所谓涅槃。

    道谛--八正道

    讲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此即八正道,包括: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遵循正确人生原则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正确地忆念四谛的道理)、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正见,相当于现代用语中的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价值观,不过它是特指以四谛之理为指导的佛教的立场和世界观、价值观。

    扩展:

    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缘起论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四句话都是对的,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

    反对自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传印会长指出,佛教既反对生,也反对自,更倡导护生。对自行为,佛陀有明确的呵责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岂不闻我所说慈忍护念众生,而今云何不忆此法?”并制定戒律:“若自身,得偷罗遮罪。”因此,所谓“不违背教规教义”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反对末日邪说

    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参考:百度百科-佛教

    浏览 280赞 142时间 2023-10-11
  • 扬州宏宏

    佛教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简而言之就是”四谛“,即:苦、集、灭、道。

    1、苦:即三界回生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2、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瞋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等苦果。

    3、灭: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盘,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患累。

    4、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盘之道,总有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断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或七菩提分,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即由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证灭谛涅盘。如《涅盘经》卷十二:“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

    拓展

    佛是什么?梵语 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不打、不得。意译觉、觉者、觉悟者。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与耆那教都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的创始者;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但通常所称的佛陀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浏览 261赞 125时间 2023-07-31
  • 漫游的Alice

    "四谛"的字面意思是四个真实不虚的道理,是原始佛教关于人生为何具有苦恼和如何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

    苦谛
    是说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也可以说人生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集谛
    用以揭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人的贪求或"爱"是带来一切苦痛的根本原因,有时把"贪、嗔、痴"看作是万恶之源。说由于有贪爱的,并且对人生的道理无知(无明,或"痴"),便产生追求金钱利益和名誉的思想和行动,达不到目的便产生嗔怒感情,与别人发生和争斗,从而烦恼丛生,不仅生前痛苦不已,并且招致后在"五道"或"六道"中回。佛教在有的场合为了强调无知是造成各种苦恼的最根本的原因,便把"无明"置于首位。
    佛教虽主张一切事物的生灭、聚散是由因缘(各种内外条件)决定的,但也继承了古老的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众生生前由于"无明"、"贪爱"等趋使,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善恶行为("造业"),将导致后灵魂在天界、人间、畜生、饿鬼、的"五道"(加上阿修罗--恶神,为"六道")之间回投生,不能从生苦恼中得到解脱。

    灭谛
    是说灭除贪爱,便断除了产生苦恼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回于生苦海。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从《阿含经》上经常看到释迦牟尼向描述自己达到的至高解脱境界是:
    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意为我的现世生命已经结束,一切烦恼彻底断灭,修行已达,从此将永远地摆脱生回。这就是"灭谛"的实现,也就是所谓涅槃。

    道谛--八正道
    讲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此即八正道,包括: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遵循正确人生原则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正确地忆念四谛的道理)、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正见,相当于现代用语中的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价值观,不过它是特指以四谛之理为指导的佛教的立场和世界观、价值观。

    浏览 307赞 70时间 2023-06-24
  • 小葛装饰

    在佛教中,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呢?海涛法师是这样讲的

    浏览 389赞 60时间 2023-04-09
  • 我家的笨笨蛋

    海涛法师开示 佛教的精华叫三字总持一切 嗡 阿 吽 特别简单很容易就学会

    浏览 432赞 87时间 2023-02-14

佛教的精髓精神是什么?